◎胡 斌
(新余市廣播電視臺,江西 新余 338000)
新聞采編是廣播電視臺履行新聞宣傳工作職責的核心環節之一,新聞采編質量是廣播電視新聞產品質量的關鍵。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采編記者應找準自身定位,厘清廣播電視采編業務的變化,明確自身優勢和短板,積極探索適應于傳媒新形勢下的采編流程,為廣播電視采編業務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夯實基礎。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5G 等信息傳播技術深度嵌入傳統媒介傳播流程,傳統的媒體生態解構不斷加劇,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各個環節及要素都已經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人人都是傳播者”是當前信息傳播現狀的真實寫照。在全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新媒體、商業自媒體發展迅猛,因其傳播迅速、便于收看、呈現形式多樣而具有強勁的優勢。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因其的時間限制、欄目限制、單向傳播等局限性,導致受眾分眾化嚴重,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是媒體之間的重要競爭因素之一。
當前,為了增強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時效性,廣播電視傳播機構采取媒體融合策略,廣泛地將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傳播平臺納入傳播體系,新聞信息傳播向互聯網平臺遷移,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不再受到傳播渠道的限制,這極大地提升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時效性。與之同步,廣播電視記者新聞采編時效性也發生了變化,要求更高了。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受限于播出時間、播出頻率、播出欄目時段等因素,對采編的時效性要求相對于互聯網傳播滯后得多,一般性的新聞報道在新聞事實發生后三天內播出都是允許的。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傳播機構為增強媒體競爭力,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時效性的要求與互聯網傳播平臺一致,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記者全力以赴、爭分奪秒搶新聞“首發”是常態[1]。
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只需要滿足單一的廣播電視新聞需求就可以了,一般情況下新聞采編主題和內容都比較單一,廣播電視記者只需要考慮廣播電視新聞的后期編輯制作要求就可以了。但是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采編需要同時滿足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和新媒體平臺新聞傳播的后期編輯制作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與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制作要求是有明顯差異的,因為潛在的受眾不同,兩者在敘事語言、鏡頭語言、時間長度上都不一樣,這要求廣播電視記者在開展新聞采編時兼顧傳統新聞及新媒體的新聞素材,比起單一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新聞素材要求更為豐富。
1.涵蓋題材更為多元
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涉及的題材相對比較單一,新聞敘事語言也偏于嚴肅,但是在全媒體時代,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化,廣播電視記者采寫的新聞產品面對的受眾從單一的廣電受眾拓展到了更為廣泛的移動互聯網受眾群體,從大屏拓展到了小屏,閱讀更為碎片化、瞬時化,內容也更趨多元化、個性化。媒體融合使得各級廣播電視傳播機構都構建了自己的網上網下傳播體系,新聞信息的編輯發布不再限于滿足廣播電視,“兩微一端一抖”等移動客戶端為廣播電視媒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新聞發布承載平臺,廣播電視新聞題材也因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加入而更趨多元。尤其是對于一些省級以下的廣播電視臺,其互聯網傳播平臺的新聞題材不再拘泥于當地新聞內容,而是廣泛地拓展到了基于互聯網的國際國內新聞熱點、政治時事的采編報道。
2.題材獲取渠道更為豐富
與傳統的廣播電視記者以電話、實地采訪、道聽途說等信息獲取渠道不同,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獲取新聞線索、新聞題材的渠道變得更為豐富、快捷、便利,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移動社交媒體都成為快速獲取新聞線索和題材的重要渠道,使得廣播電視新聞采寫題材也更為豐富多樣。比如,某地發生了地質災害,廣電記者可以從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第一時間獲得災害信息,迅速聯系線索源,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了解災害、交通、天氣等情況,擬定新聞采訪方案,及時向社會發布準確的新聞信息[2]。
媒體融合使得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渠道不再單一,廣播電視傳播機構已經成為一個兼顧網上網下兩個宣傳輿論陣地的綜合性傳播體系,記者也不能只是單純的“廣播電視記者”。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只需要具備基本的視頻攝錄、后期編輯技能和較好的文字功底,就有能力完成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使廣播電視新聞采寫渠道、發布渠道和后期內容呈現形式都發生了迭代變化,傳統的主流媒體也逐漸呈現出“全媒體”傳播態勢,這樣的媒體生態對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編素養已經從攝錄編輯和文字功底拓展到微信、微博、抖音、新聞客戶端的采寫編輯素養,逐漸向全媒體記者轉型趨進。
在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記者應提升對新聞采編重要性的認識,切實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政治家辦報辦臺原則,增強新聞敏銳性,從媒體履行新聞宣傳輿論工作的高度、媒體迭代更新的視角,踐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做好“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作為處在媒體生態劇變中的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應提高站位,把自己放到歷史的方位上去明確肩上的責任,認清新的形勢下記者采編素養的內涵,對照自身情況,正視在新的媒體生態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提升采編素養明確方向。
1.政治素養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記者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提高政治修養。正如穆青同志所說的:“記者的責任感是最根本的,對黨的事業的責任感,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這是記者最主要的兩條,采訪寫作的技巧倒是其次的。有了這兩條,就能不顧自己的得失,忠于職守。”廣播電視采編記者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正確的階級立場,在日常新聞宣傳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敏銳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大,中小企業因為規模較小,發展受到了限制。要想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構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明確內控制度面臨的問題,提高中小企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價值,來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2.理論素養
廣播電視采編記者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對新聞事實、社會現象的辯證分析能力。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還應廣泛涉獵各類學科的文化知識,做“雜家”,拓寬視野,強化透過表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增強洞察力。唯有如此,才能采寫制作出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新聞報道來。
3.業務素養
廣播電視記者采編業務素養直接決定著新聞產品的質量,新聞采編業務能力是一名廣播電視記者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提升業務素養是一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競爭中,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嚴格遵守新聞記者工作紀律,恪守新聞記者的職業底線,以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為己任,認真完成每一項宣傳任務。同時,廣播電視記者應具備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任勞任怨的服務意識、孜孜不倦的學習意識,以“新聞宣傳無小事”的緊迫感,爭做優秀的新聞人[3]。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愈加深入,廣播電視記者在采編工作中應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把國家媒體融合戰略具體融入到日常采編工作中,為創新采編工作夯實思想基礎。廣播電視記者在開展新聞采編工作過程中應用好本臺“中央廚房”“融媒體中心”,以大數據統計為依據,把每一次采訪任務做好,在采編過程中考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共享,互相賦能,兼顧電視“大屏”和手機客戶端“小屏”。同時,對采訪后的新聞采編、內容分發、內容發布做到心中有數。
廣播電視記者必須具有用好新媒體技術的基本素養,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傳統采編工作,改變傳統采編技術較為單一的情況,提升新聞內容的采編質量和效率。借助新媒體技術,充分挖掘和收集新聞信息,調整傳統的新聞采編思維,以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規律為依據,制定新的采編策劃;同時在新聞采訪策劃過程中,兼顧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特點,既做好傳統的拍攝錄制業務,也做好符合新媒體發布需求的素材采寫,彌補廣播電視新聞制作編輯費時費力、發布較為滯后的短板,發揮互聯網發布平臺的迅捷優勢,豐富新聞內容及呈現形式,提升新聞報道時效性。
拓展采編內容及涵蓋范圍。在全媒體時代,受眾處于信息過量的環境之下,甚至出現了信息選擇的困惑。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記者應該積極調查受眾的閱讀偏好,用好“中央廚房”的后臺大數據分析,采取多元化采編策略,滿足不同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偏好,采寫個性化的新聞稿件。新聞采編人員應該用好互聯網發布陣地,將其納入廣播電視臺新聞傳播體系之內,拓展采編涉獵的內容領域,豐富傳播體系的新聞信息內容和類型,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提高新聞受眾的滿意度,提升廣電網上網下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比如,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客戶端后臺數據了解本臺受眾的信息需求和閱讀偏好,做好后臺維護,及時做好受眾留言回復互動,對節目內容進行調整,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加以調整,增加受眾關注的新聞信息,如娛樂新聞話題和民生新聞內容等,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提升受眾黏度,從而提升受眾對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滿意程度。
同時,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報道要以互聯網移動端嵌入為契機,以新的視角重新定位廣電媒介傳播基座,把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放到傳播基座的核心位置進行考量。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報道要積極融入互聯網傳播體系,以傳播技術迭代更新推動廣播電視“策、采、編、發”各個環節的媒體融合,做到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產品具有鮮明的融合媒體特色、具有互聯網全媒體平臺發布優勢元素。[4]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拓展采編內容的同時,在采編工作中應注重新聞內容的供給側改革,嚴守“內容為王”的傳播鐵律,提升新聞采編質量和效率。這里的“內容為王”,一方面是指新聞本身的真實性、客觀性,確保新聞報道客觀、公正、全面;另一方面是指新聞報道貼近受眾,符合受眾的偏愛和收看習慣,滿足受眾的新聞信息需求。
1.做好新聞選題
新聞選題直接關乎新聞采編的方向,是新聞采編的第一步。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記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增強新聞報道的新聞敏感性、政治敏銳性,從網上網下海量的日常信息中選出具有優質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做到“一題一策”,采編人員應吃透采編要求,做精做細采訪任務,深耕內容,確保深度挖掘每一條新聞報道的最大價值,力求新聞采訪效能最大化。
廣播電視傳播機構作為聯系黨和政府與民眾的紐帶,記者在保證采編質量的同時,還應把黨性原則放在首位,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凸顯政治屬性,積極關注民生痛點、熱點、焦點。
2.差異化編輯發布
在信息過剩的今天,個性化、碎片化、快餐化閱讀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形式,做足做透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供給側文章,精準定位受眾,做好差異化生產發布,是推進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創新的重要途徑。記者在采編工作中要牢牢樹立差異化生產意識,在新聞發布平臺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增強媒體傳播黏性。相同的新聞內容各種媒體平臺的發布時,應充分考慮受眾特點、平臺特點、時段特點,差異化編輯后播發,有的新聞報道應做到不同平臺的互相嵌入、相得益彰。同樣一則新聞,在不同傳播平臺呈現的形態應符合傳播特點。在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要做到文字簡潔活潑,可以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全景呈現,凸顯新媒體的敘事風格;廣播電視采編發布則應該簡潔明快,注重口語化特點,注重現場感的傳遞。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推送已經突破了傳統節目的時間限制及欄目限制,推送量、推送時間都應該首先考量受眾的特點。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定制”為導向,做好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供給側服務,增強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以媒體融合為主要特色的全媒體傳播是一個新的事物,全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記者新聞采編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參加學習培訓,堅持終身學習,持續提升新聞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新的思想理念續寫傳統媒體的輝煌。
就廣電管理層來說,應該考慮全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記者團隊重塑問題,要在加強現有人員培訓教育、發揮現有人員優勢的同時,注重吸納新鮮血液,讓互聯網新生代進入采編隊伍,從而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互聯網傳播的需求。
綜上,在以媒體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采編記者應找準自身定位,厘清廣播電視采編業務的變化,明確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素養的基本要素,積極探索適應傳媒新形勢的采編思路,樹立“互聯網+”思維,實施多元化采編、堅持“內容為王”和強化學習培訓等策略,提升采編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