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華
(重慶日報,重慶 401120)
傳統紙媒編輯其職責主要從事稿件修改、進行版面策劃等后期工作。對于編輯工作,傳統媒體強調編輯人員需要具備八個方面的基本素質:長期不斷學習積累語言文字知識;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報道領域的背景信息;對新聞表示懷疑的傾向;廣泛的興趣和幽默感;趕上截稿時間的能力;不是太渴望榮譽;創造性和想象力[1]。媒體融合發展使得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流程、生產模式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編輯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滿足媒體轉型升級的需要。
近年來,重慶日報加大媒體融合發展力度,對傳統紙媒編輯加強轉型培訓,增強業務能力,打造精品黨報。2022年夏天,重慶遭遇持續連晴高溫,多個區縣出現不同程度的火情。此次山火撲救報道,重慶日報安排編輯專人負責,提前準備、精心策劃,探索內容生產的編輯主導新模式,從增強編輯的現場意識、主題意識、平臺意識、節奏意識和精品意識五個方面,以意識提升為突破口,培養和提升黨報編輯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素養與能力。
新聞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報道新聞、引導輿論、傳播知識、提供娛樂,新聞從業人員擔當著社會守望者的角色。隨著社會的網絡化發展,傳統新聞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報社內部機制僵化,報紙的面貌呆板而缺少吸引力,與此相應的便是讀者的多元選擇中對報紙新聞的興趣有所減退[2]。社會環境的變化,給從業主體帶來深刻影響,傳統媒體編輯面臨的職業危機感也越來越強烈。
互聯網及時、快捷的信息發布優勢,擠壓著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的時間和空間,互聯網化“短平快”的生產模式,導致適合傳統媒體的優質內容在減量。此外,互聯網平臺對廣告經營的擠壓則更為嚴重,使得傳統媒體經營性版面也在減量。兩個“減量”的疊加,使得傳統報紙的版面極大減量,比如,重慶地區的都市報,其在發展的黃金時期,每家報紙每天的出版量都是幾十個版,如今剩下的都市報每天也就出幾個版。工作量的份額減少,自然導致各家傳統媒體編輯人員的大減員。
相關調研數據結果顯示,64.46%的媒體人認為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嚴重或相當嚴重。傳統媒體編輯隊伍同樣面臨人才流失問題,一方面是優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年輕人從事傳統媒體編輯的意愿不強,導致傳統媒體編輯隊伍人員結構老化嚴重,人才斷層現象在傳統媒體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如重慶日報編輯出版中心目前的33 人中,50—59 歲11 人,40—49 歲13 人,30—39 歲8 人,30 歲以下1 人。
除了收入低,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吸引力下降且缺乏市場競爭力、社會認可度和榮譽感偏低、職業尊嚴和新聞理想很難得到實現等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市場和讀者的流失,導致傳統媒體編輯的獲得感不強、榮譽感降低,也是傳統媒體編輯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盡管傳統媒體在轉型升級,但受工作流程、考核機制等的影響,傳統媒體編輯人員固有的“來料加工”思想比較重。把自己定位為后期加工選手,記者有什么稿件就編發什么,“等靠要”意識突出,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必然缺乏創造性,沒有創造性不可能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沒有好的作品更會導致市場和讀者的流失,長此以往自然形成下降式的惡性循環,最終陷入生存困境之中。
媒體融合發展,新聞上網、上屏、上端已是傳播的主要趨勢,技術變革帶來信息產品生產模式和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那么,傳統媒體是否還有生存空間?傳統媒體還有堅持的必要嗎?傳統媒體編輯還需要提升能力嗎?
新聞媒體有社會性的一面,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新聞媒體也有政治性功能,我們黨一直強調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把它看成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指導方針。黨報集團是我國報業的龍頭,在我國新聞事業中占有核心地位,它的改革和發展對我國新聞事業的整體狀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作為傳統媒體的編輯依然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崗位沒有消失,只是能力需要提升。
黨報等傳統媒介在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編輯尤其是黨報編輯,必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才能在錯綜復雜的輿情下,心懷國之大者,熟悉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是非清晰,立場堅定,真正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讓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這樣才能強化媒體的喉舌作用。
社會在變,媒體在變,編輯的能力要求也在變化。要想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走出報紙的變革之路,需要傳統媒體創新體制、優化流程、建強隊伍。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報紙正在尋找出路以應對近年來發行量下降、爭奪讀者注意力的情況,并與包括電視和互聯網在內的其他媒體競爭[3]。新的競爭對編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新意識的提升、新能力的提高,新流程的梳理,以全面融入全媒體傳播體系,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夠好,那說明你離戰火不夠近。”記者在前線,編輯在后方,一個負責采,一個負責編,這是媒體傳統的生產流程。在全民傳播時代,媒體融合發展,記者編輯的前后方界限被打破,新聞產品的生成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因為“現場”已直播化呈現。手指一點,報、網、端、屏都能“刷”到現場,編輯提前“深入”現場一線獲取信息成為可能。
2022年8月21日,重慶巴南區界石鎮突發山火。消息很快在網上傳開,隨即出現對火情的直播式關注,各類平臺都有現場發布消息。從題材來源看,除了重慶日報、華龍網、上游新聞、巴南發布等專業媒體平臺發布的消息外,眾多網友也從不同視角直播著火情變化。
從題材形式看,現場圖片、視頻、音頻以及文字消息等各種傳播形式,在網上都大量出現。這些都是“現場”,直接、鮮活、豐富。
此次重慶山火撲救報道,重慶日報編輯出版中心安排編輯專人跟進,每天提前進入“現場”,收集資料、策劃版面,為晚上重點包裝好專題版面做好了前期準備。有了對現場的認識、感知,對現場素材了然于胸,才能將新聞現場準確、客觀、清晰地展現在版面上。“刷”現場,成為編輯做好現場新聞報道的必修課。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產品的快捷性、可視化等優勢吸引了大量流量。因此,內容分發的傳統渠道——報紙版面必須實現創新,揚長避短,做出特色。
與新媒體產品的“快餐式”消費不同,報紙版面有煲“營養餐”的優勢,“烹飪”材料更齊全、時間更充足、火候更精準,有利于生產有深度、廣度的新聞產品。
所以,在紛繁、雜亂的前端素材集群中,如何精準設定主題,圍繞主題實行拿來主義,創作主題化的深度新聞版面,把亮點做足,深度做透,是報紙版面形成自我傳播特色的有效路徑。
此次重慶山火撲救報道,重慶日報從8月24日—27日每天推出的專題版面,都是主題化報道。如8月24日主題為“眾志成城”。該主題的創作靈感,來自前期素材收集中夜班負責人的整體感覺。志愿者的熱情,專業隊伍的英勇,當天各種信息匯集后有一個共同點——展現出重慶人眾志成城戰山火的激情。如何將這種城市精神和民眾激情展現在版面上,成為當天編前會討論的主要話題。最終,編輯圍繞“眾志成城”這一主題,從記者的10 多條稿件中選擇了5 篇稿件進行組合,包括一篇重慶各區縣火災最新情況介紹——《抗高溫戰疫情重慶干部群眾全力抗旱救災》、北碚火災現場一位志愿者的感人故事——《鐵甲騎士與山火賽跑》、巴南火災現場一位救火英雄的感人故事——《醒來第一句話:我還能堅持》、一篇呼應全市人民團結一致戰山火的評論——《團結無畏,重慶好男兒》、一篇科技助力重慶滅火的消息——《中國氣象局調派人工增雨飛機馳援重慶》。5 篇稿件形成一個主題思想:“匯聚磅礴力量,共筑山火防線”,將重慶人戰山火的精氣神充分展現出來。
主題就是新聞的視角方向,圍繞主題講好新聞故事,才能精準傳達新聞觀點與輿論導向。
媒體融合發展,“內容為王”,渠道分發,既要整合資源釀出好酒,也要集聚平臺香飄萬里。內容生產,借助平臺;內容傳播,依靠平臺。報紙版面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同樣需要借助平臺的力量,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內容生產上,“中央廚房”實現了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報紙版面作為新聞的一種產品形態,生產過程融入“中央廚房”產品線,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整合利用。
此次重慶山火撲救報道,編輯就很好地利用了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平臺資源,實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比如,8月25日的《山火面前,每位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這個版,圍繞“志愿英雄”主題,編輯在對本報記者的稿件進行分類組稿時就發現,記者寫北碚縉云山火災現場的故事類稿件,幾篇都是寫摩托車騎手的,而這一類型的稿件在前一天的專題報道中已經文圖重點報道過。按照對志愿者點面結合報道的思路,北碚現場就缺少符合當日主題的新內容。而當天上游新聞推出的《又是一夜燈火通明!致敬,每一位守護大山的人》報道,關注北碚火災救援現場的志愿者,有快遞店老板、理發店老板、夫妻檔、修車店老板、環衛大姐等各種類型的人物,生動而豐富。于是,編輯從中選擇了《理發店老板閉店三天上山支援》這個故事,作為北碚一線的新聞素材,最終組合形成了點面結合的版面結構體系,整個版面既有面上的綜述,也有點上的特寫,翔實而生動。
整合平臺資源,為我所用,成為編輯做好版面的基礎性工作。同樣,報紙版面借助平臺渠道,也可以擴大版面的傳播效果。用好平臺資源,采、編、分發都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整合效果,平臺意識是編輯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新聞報道講究度的把握,要把握好新聞宣傳的尺度,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在度的把握中,要把控好新聞報道的節奏,新聞是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的性質、矛盾的主體、輿論的方向等都在發生變化,編輯要準確捕捉到這些變化,把控好宣傳報道的節奏,調整主題,做好引導。
此次重慶山火撲救報道,前期對志愿者的報道相對較多,將整個城市眾志成城戰山火的激情,將重慶不屈不撓的城市精神,通過鮮活的故事、有力的評論等進行了充分展示。但隨著火情的變化,越到與山火決戰的時刻,越體現出一線救援隊伍的英勇無畏,報道的視角重心更需聚焦到專業隊伍上。
這個節奏的變化,編輯在8月25日就準確地捕捉到了,所以及時調整主題,下午的編前會在策劃主題時就明確提出了做“專業救援”主題,聚焦“以火攻火”的科學抉擇并最終戰勝縉云山山火等一線救援內容。
節奏的把控,是輿論引導的需要與講政治的體現,把控精準,調整及時,才能在變化中把握新聞的實質,抓住新聞的重點。
近年來,重慶日報堅持“內容為王”,不斷在內容的深度、廣度、溫度上下功夫,打造精品黨報。而要打造精品黨報,編輯必須具有精品意識,精心策劃、精心打磨,力求精品。
此次重慶山火撲救報道,是重慶日報打造精品黨報的具體實踐。比如,8月26日的《決戰縉云山》主題版面,文字稿件采寫完成傳回報社已是26日凌晨3 點多了,編輯出版中心抓緊時間對稿件進行了精心編輯。首先由版面編輯對稿件進行一改,然后由值班負責人進行二改,組版完成后版面編輯、校對人員、版面協調人、值班負責人等再對稿件進行編校,從準確性、客觀性、生動性等方面完善稿件內容。決戰前,人們大聲喊“拿出重慶人的氣勢,拿出重慶人的血性”“咚咚咚咚,重慶雄起!”決戰勝利后,下山途中,救援人員不斷地歡呼:“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這些鮮活的細節,通過后期反復觀看現場短視頻最后都補充到稿件中,成為了稿件的亮點。
此外,美編人員從版式結構、引導元素、細節呼應等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重慶山火撲救報道的幾個專題版面都突出了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形成統一而鮮明的視覺中心,并設計了黃色引導分割線形成統一的版面引導語言,版面大氣疏朗,沖擊力強。
精品黨報,以精品內容為支撐,必須精心打磨創作精品。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信息的權威性、隊伍的專業性是黨報的優勢,這也是自媒體不可企及的。提升專業隊伍能力,融入融合傳播體系,打造權威精品,是傳統媒體革新自強的必然選擇。
以意識提升為具體突破口,提升傳統媒體編輯的現場意識、主題意識、平臺意識、節奏意識和精品意識,打造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編輯隊伍,才能創作出新聞精品去贏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可,從而促進傳統媒體全面融入全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