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芬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西廠小學,廣東 中山)
說到前置性學習,可能大家會覺得有些陌生,也可能會把它理解為課前預習環節,其實不然。
小學數學未來課堂的前置性學習以探究為指導方向,引導著學生一起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每個知識的傳授以“前置性學習—課中的解惑—嘗試性練習”為主要模式來開展,探究在課前,解惑在課中,拓展在課后。前置性探究學習單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參與前置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嘗試解決問題和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究的信心。
關注核心素養的形成,關注數學思維的發展,是當前數學教育的共識。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一書中提到數學核心素養的三個“會用”: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讓學生像數學家一樣探究,在探究中得到數學知識的生成,這樣學生能在較高認知水平上的數學思維中形成質疑問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數學教學不僅是一門有趣的科學,也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在前置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究中,學生不再帶著負擔學習,而是一種更自由、更放松、更快樂的學習。作為一線的小學教師,我們需要思考清楚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是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單如何設計?”“怎樣使用前置性學習單,才能豐富和提升學生?”“如何在課堂中通過前置性學習為學生搭建質疑問難的平臺?”以此為達成教學目標來搭橋鋪路。
“喝牛奶問題”是人教版教材改版過程中新增的一個例題。問題中有兩個二分之一,但是這兩個二分之一的具體含義是不同的,這也是這個問題理解上的難點所在。
在設計“喝牛奶問題”前置性探究學習單時,筆者也會常常思考:怎樣引導學生完成好前置性學習?如何指引學生在探究中克服困難?在課中如何指引學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完善好自己的前置探究學習單?如何構建有效的前置性學習課堂?教師應實現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流于形式,無論是合作學習還是自主探究學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去思考、探究、交流。
教材中以一個生活中的故事,親切、自然地呈現給學生。如何借助前置性學習讓學生理解“喝牛奶問題”中兩個二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在教材里主要借助幾何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也告訴學生,幾何直觀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剛接觸“喝牛奶問題”前置性學習時,很多學生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
疑問之一:完成前置性學習單就是我們平時所指的預習嗎?
疑問之二:學習單中例題的呈現與平常的例題大不相同,在學習中的探究活動,如何解鎖秘密?
疑問之三:前置性探究與知識點的運用時,如何起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
學生在完成前置性學習單時,也會時常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個知識點探究什么的?探究到什么才算成功?探究時遇到困難怎么辦?如何呈現自己探究的成果?等等,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在前置性探究學習單中,筆者會設計這樣一句貼心的話:“請你嘗試獨立思考,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述你的想法,相信你能體會到更多的樂趣,智慧與成長并存。”這句話蘊藏著數學學習的大智慧,給予學生很好的指引與學習的方向。
同時,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能夠在完成“喝牛奶問題”前置性學習單中尋找有效信息,選擇有用信息,在自主探索中親身實踐,轉變思維方式,把學習變得更主動。學生獨立性更強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數學的眼光源于求真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強化對數學本質的理解,關注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從數學概念、原理及法則之間的聯系出發,建立起有意義的知識結構。通過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發展核心素養。
如何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筆者認為,一是課堂應該著眼學生的未來,二是課堂應留給學生無盡的思考。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數學思維的方式是有序而自然的,數學是有價值的,學習的方法是有趣的。這是學生持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素養。
在前置性探究單中,我們可以設計比單純的預習更為精準的指引性前置性學習。不一樣的學習前置會有不一樣的學習路徑。
1.學習目標的簡明——學習單的設計盡可能地簡化學習目標,圍繞著教學重點或難點開展探究活動。
2.探究環節的簡化——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探究和思考,能夠有所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
3.探究方法的簡便——簡單的操作方法、簡單的探究素材、簡潔的思維方式是學生學習中樂意接受的探究方法。問題的導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探究活動的層層遞進,用詞的簡要,從已知的知識探究出未知,使知識有了一個簡單的銜接,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應有的實踐機會。
1.探究活動——“動”中的“思”
前置性探究,作為一個新的學習方式的起點,向教學的最高境界有序推進。學生在“自動”“自思”和“自主”中掌握學習的技能。
對于網絡上千篇一律的學習資源,前置性探究學習單更注重對知識的實踐探究,設立了不同的數學資源包,開發出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里,前置探究活動該如何設置問題導向,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在“喝牛奶問題”的前置性學習中,以“尋”帶“思”的實踐導向,以數學閱讀為主線,設計了三個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創設有效的前置探究活動背景,不僅有豐富的教學背景,蘊藏著很大的想象力,而且更好地體現了數學的特色。
“喝牛奶問題”前置性學習單第一個活動設計如下:
周末,軍軍、文文和樂樂一起玩。他們玩累了,想喝牛奶。于是,三人各倒了一杯純牛奶(質量相同)。他們喝牛奶的方式各不相同。軍軍喝了半杯后,覺得有些涼,就兌滿了熱水,全部喝完了;文文先喝了半杯,接著又喝了剩下的一半;樂樂先喝了半杯后,覺得有些涼,就兌滿了熱水,又喝了半杯。
課前的前置探究單中閱讀材料中設置了一次次的對比,加水再喝完和沒有加水喝完對比、加水喝完和加水沒有喝完對比。通過數學閱讀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記錄獲取的信息,通過填寫表格進行摘錄、呈現對比相關已知信息,滲透閱讀理解題意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題,如畫圖、文字表述、列式計算等,使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數學是有規律的。課前的前置性學習單,讓學生經歷“整理—探索—解題—解釋”的過程,為學生的學習開創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思考之路。
2.探究活動——“靜”中的“享”
“享”是學生學習數學智慧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平臺。通過探究來開闊自己的數學視野,增長自己的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涵養;通過“享”來分享知識,分享經驗,享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在完成前置性探究學習單“喝牛奶問題”后,學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對比不同的探究方法,尋找有效的解題方法。課堂中,學生通過小組內交流,認真傾聽,大膽說出自己的課前探究成果。然后,小組內進行反思與質疑,評出最佳方案,最后全班交流展示。
3.探究活動——“玩”中的“智”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前的前置性學習為我們的課堂學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前置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本質有了深層次的探究,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如針對不同的學習單探究內容,有些活動是動手操作的,有些活動是觀察操作的。學生在探究時,會尋找身邊的物體來進行簡單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如在“喝牛奶問題”的教學中,以樂樂喝牛奶的過程回顧解題方法并進行檢驗,學生可以通過生活中實踐活動,體會數形結合的優越性。教師以“大問題”為引領,推進一個個“小任務”,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數形結合的解題策略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學生使用不同的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如運用畫圖、不同的計算方法等進行檢驗。在對與錯之間進行認真反思,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變成具體的過程呈現。課堂中學生不斷追問“為什么”,讓問題的答案走向開放,更好地體現數形結合在解題時的妙用。
4.探究活動——“對話”中的“展”
學習是與內容對話、與自己對話和與他人對話的過程。在對話中,學生有機會對自己探究中的所想所做進行合理的解釋,教師也能更好地為學生作出指引和提供有效的幫助,從而能夠說出自己的困惑和需求。
在以往的面授教學中,由于課堂的時間限制,課堂教學中無法滿足學生逐個展示的需求。在“喝牛奶問題”前置性學習時,學生依據學習單的指引從“問題出發—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成果展示”等開展自己的前置性探究學習,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自信是邁向成功最好的伙伴。學生更多地把“默認”轉變成“對話”,把“傾聽”轉化成“展示”。組內同伴間真誠的對話過渡到師生的對話,互相學習,讓彼此的思維直觀地呈現到眼前。當學生理解不到位時,教師一個個用心地追問;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一個個友善地幫助,讓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激發起再次探索的欲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中,學生能感受到知識、思維等方面的不同呈現,從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新的認知、新的發現、新的感受,而對于前置性學習的完成即是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方式。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時常會有這樣的場面:上課鈴聲響起,學生凝望著老師,等來的卻是老師的“作業開場白”。一節課的開始對一節課的成功有很特殊的意義。前置性學習把課的開場白延伸到了課前,課中的交流與質疑時間會更多,讓學生萌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如何把握好前置性學習的量與度,在減負中能提質增效?我們更需要嘗試將腦力活動與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以往我們更注重對知識結果的教學,從而忽略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喝牛奶問題”前置性學習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課堂中學生的發言像是一顆顆蓄勢待發的石頭投向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思維的碰撞與浪花。這個過程中,學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并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尋找自己學習知識的量與度,從而理解和鞏固知識。
在實踐中,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幫扶一些自學能力較弱的學生。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的不足和缺乏對教材的梳理,有時探究得比較片面、簡單而瑣碎,不能體現出活動的探究性,甚至有時只是填空式地回答。在探究活動中的“放與收”“取與舍”,筆者以激發自學能力較弱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學生在活動中慢慢觀察、感悟和發現,從而增強任務的趣味性,并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新知識的學習,展現“知識背景—知識形成—揭示聯系”的過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適當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以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與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四能”,開展素養導向的教學。前置性探究的學習任務能達到簡單、明了的效果,在“明”與“暗”中得到了協調:“明”的是知識,“暗”的是思想與方法的轉變。
這次的前置探索之路,無論在課前還是在課中,甚至在課后,筆者相信未來的數學課堂是前置性探究性的學習引領的課堂,也是素養導向的課堂。如此充盈的未來課堂,它將不斷豐厚學生的數學素養,讓數學綻放出最深邃而本質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