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十小學,甘肅 白銀)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落實,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上自覺引入新理念與新策略,以此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為小學生獲取信息、理解知識與培養能力提供一個高品質、高體驗、高收益的學習環境。在此過程中,廣大教師紛紛踐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努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性、策略性、評價性與指導性,為小學生提供更好的趣味活動,借助“教學評一致性”為小學生提供更多表現機會,科學助力小學生的快樂成長。
“教學評一致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學為物質基礎、以評價為發展動力、以成長目標為共同交集、以生本理念為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可見,“教學評一致性”是一個具有策略性、體系性、評價性以及發展性的先進教學模式,能夠在有目標、有設計、有過程、有評價、有完善的教學體系中優化小學生的主體成長環境,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學評一致性”實現了數學課堂的模塊化、參與化、交流化以及合作化,為小學生的知識學習、信息交流、能力訓練以及素質發展提供了一個主體認知空間。
首先,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能夠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訓練以及素質發展提供一個主體參與、合作探究、友好交流與互助成長的生命課堂,自然能夠優化小學生的成長環境。因此,實施“教學評一致性”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主體認知過程、個體探究體驗以及生命發展質量,推動小學生成為認知的主人。
其次,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能夠為教師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策略指導與平臺支持,推動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提質增效、優化轉型與創新發展,提升數學課堂的質量與效益。因此,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時代使命以及培養人才的崗位職責。
最后,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能夠幫助教師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生本理念與人文思想,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導思想,科學推動素質教育在數學課堂上的貫徹執行與深度融合。因此,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能夠使教師立足科學育人觀去設計與實施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評一致性”是數學課堂的壓艙石,也是教師設計與實施教學活動的導航儀,更是教師界定師生角色、釋放生命活力、助力學生發展的指導思想。
在數學課堂上,“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將小學生的主體認知與素質發展確定為教、學、評三大要素的共同交集與價值指向,以此提升“教學評一致性”的目標性與實效性。“教”要為小學生的“學”服務,提供一個直觀認知、科學先進、主體參與的高效環境,“評”要注重“教”對“學”的服務性、催發性與增效性。因此,“教學評一致性”能夠促進小學生對數學課堂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與快樂成長,小學生的主體成長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目標。
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三章“加減法(一)”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加減法運算需要小學生開展抽象思維活動,因而對于擅長直觀認知與形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認知難度與接受難度,因此,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游戲教學,用小學生最喜愛的游戲活動激發其生命活力與認知能力,讓小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切實提升大腦的興奮程度與信息處理功能,以此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發展能力。如教師可以給每個小學生分發3 個小皮球,然后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活動,每局輸或贏一個小皮球,以游戲活動的輸與贏去幫助小學生切身感悟加與減的內在含義。這樣,良好的生命狀態與主體能動就能幫助小學生慢慢習慣于抽象思維活動支持下的加減法計算。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關注教師的“教”是否優化了小學生的“學”,是否幫助小學生跨越了直觀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界限,是否助力小學生主體狀態、學習能力、認知效率的綜合提升,這樣就會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打造體系環境。
在數學課堂上,“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評價能力、拓展能力以及發展能力,能夠高質量地處理已經獲得的所有信息。教師能夠在“評”中客觀認識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在深思熟慮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法,更能夠在“教”中高質量地貫徹執行,有效優化小學生的“學”,以此形成一系列良性反應。因此,教師要善于在“評”上下功夫,積極自省、尋找不足、加以完善,科學高效地實現教學相長,以“評”促進“教”與“學”。
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章“有趣的圖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小學生去科學認知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四種基本圖形。為了幫助小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四大圖形,教師一般習慣于用電化教學為小學生在大屏幕上提供一個彩色機器人圖形,引導小學生一起尋找并指認機器人身上的四大圖形。小學生熟悉圖形以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去自主畫一個機器人,并將小學生的機器人作品投放到大屏幕上一起尋找里面的四大圖形,以此引導小學生開開心心地認識圖形、掌握圖形。這樣,小學生就會在表現欲望與競爭動機的良性推動下積極主動地研究四種基本圖形,并在動手繪畫中一點點悅納四大基本圖形的直觀信息。因此,教師在評價教學相長質量時要注意機器人元素對小學生認知興趣、探究熱情以及學習效果的提升作用,深度考量小學生對機器人元素的認可度與滿意度,以此考量教師的“教”對于小學生的“學”的積極作用,客觀評價“教”的實效價值。
在數學課堂上,“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從“教”與“學”上夯實數學課堂的群眾基礎,打造高品質與高效率的物質平臺,推動數學教學走向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教與學是“教學評一致性”展示實效價值的重要部分,因而教師要突出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主體性、先進性與高效性,使數學課堂成為小學生豐富認知、拓展思維以及創新發展的生命空間,進而提升數學教學的科學性。這樣,小學生才會獲得良好的數學認知環境,實現主體能力的實訓化發展。
例如,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二章“購物”的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小學生初步掌握人民幣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模擬創設一個文體用品小超市,引導小學生進行虛擬購物。教師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準備語文課本、數學課本、文具盒、碳素筆、鉛筆、筆記本、橡皮、籃球、足球、乒乓球拍等物品,然后給予小學生一定數額的樣幣,讓小學生每次只買兩樣東西,以此提升小學生參與游戲的頻率與效度。這樣,小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周而復始地參與游戲活動,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人民幣加法與找零等認知活動。而且,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對商品數量、模擬活動、樣幣計算等游戲內容的興趣度與執行度,重點考查小學生的認知積極性以及探究實效性。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生活化教學環境的構建,在環境模擬中打造高質量的“教”,以此誘發小學生高效率的“學”,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教”與“學”的相得益彰,打造一個科學完備的課堂教學環境,也以此體現“評”對數學課堂教學的指導性與促進性。
在數學課堂上,“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關注與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主體認知喜好、生命發展需求,切實提升數學教學的人文性、互動性以及生本性。小學生的快樂認知與全面發展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價值體現與目標指向,因而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以生本理念為指導思想,立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去設計與實施數學教學,努力激發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能動作用與發展意識,這樣,“教學評一致性”就會全面激發小學生的生命活力,助力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
例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一章“混合運算”的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初次將加、減、乘、除四種計算方法混合在一起進行學習,總有些混沌不清。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課堂活動,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快樂學習,在熟能生巧中增強小學生的實踐認知與切身感悟。為此,教師可以將“混合運算”的計算題寫在卡片上,每個卡片兩個題,然后讓小學生自行抽取,進行計算題大沖關活動。如果小學生兩道計算題全部正確,則開啟下一次挑戰,失敗則另一個小學生開始參與挑戰。其他小學生作為評委也一起計算,并評價對錯。這樣,小學生就會在表現欲望與競爭動機的推動下積極思考、主動計算、認真完成,因而能夠借助良好的生命狀態與主體能力實現對混合運算的深度學習與優質掌握。最后,教師要評價小學生對挑戰活動的參與度與興奮度,以此分析小學生的認知效果,認識“教”對“學”的促進性。因此,“教學評一致性”推動了教師積極踐行質量意識與效益意識,能夠引導教師致力于小學生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的科學激發,切實將生本理念應用于“教學評一致性”之中。
在“教學評一致性”中,既有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友好合作,也有生生之間的“學”與“學”的親密合作,因而能夠為數學課堂教學輸送強大的教師智慧以及小學生的群體智慧。而且,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在高低搭配中能夠為小學生的信息獲取、知識積累、能力訓練提供更多更好的奇思妙想、靈感啟迪與思維拓展,助力小學生打開思路高效認知。因此,合作探究是“教學評一致性”的活動途徑,能夠為小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點撥與思維誘導。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章“2、5 的倍數的特征”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知識采用“十進制”,而“兩個5 恰好是一個10”,因而“5 的倍數”具有非常突出的規律特征,倍數的個位數在“5”與“0”之間交替排列。而“2 的倍數特征”要比“5 的倍數特征”稍微煩瑣一點,在十進制的影響下“2 的倍數的個位”總是以“2”“4”“6”“8”“0”這五個數依次排列、循環往復。為此,教師要為小學生提供大量的數列展示,引導小學生仔細觀察、用心研究、縝密推理,在各抒己見中借助集體智慧一點點地感知到“2 的倍數特征”。可見,教師的“教”要注重倍數數列的多次展示、信息處理、語言引導以及規律啟迪,最后實現“學”的水到渠成。因此,“評”要針對“教”的引導性、啟發性與實效性,以師生合作實現“教”與“學”效率的最大化,并以教師的教學智慧促進生生合作的最優化開展,以此展示“教學評一致性”的實效性。
“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實現小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與互助成長,讓小學生在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嘴交流、動手積累中獲得能力訓練與全面發展。這樣,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思考主動性與交流自覺性得以激活,能夠積極主動地釋放生命活力,為“教學評一致性”提供強大的能動保障。因此,素質教育是“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內容與終極目標,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實踐認知與自主發展,以此為小學生打造快樂成長的平臺。
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七章“生活中的負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探尋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如溫度計、與地下樓層相連的電梯、居民收入支出表、海拔高度、人口出生率等,以此幫助小學生認識生活中的負數。教師還要立足上述生活實例去展示“正數區域”與“負數區域”,然后,鼓勵小學生立足其他生活實例去探究其中的“負數區域”,以此實現小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也能加深小學生對生活中的負數的主觀理解。這樣,通俗易懂的生活實例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負數知識,教師高質量的“教”去科學導引小學生積極主動、科學高效地“學”,實現了對小學生數學認知以及能力發展的良性干預與正面引導。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格外關注小學生生活化認知以及學以致用的實際效果,以此為基礎,優化后續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這樣,“教學評一致性”就為小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化、趣味化、簡易化、主體化以及實效化的數學認知空間,非常有助于小學生的素質發展。
“教學評一致性”具有非常突出的設計性、過程性、體系性與實效性,是教師推動數學課堂走向提質增效、拓展優化、創新發展的得力抓手,因而是教師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另外,教師不僅要明確“教學評一致性”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還要注意“教學評一致性”的發展性與完善性,立足數學課堂去繼續優化與科學完善“教學評一致性”,推動“教學評一致性”與數學課堂的兼容性與適宜性。“教學評一致性”屬于一種新型教育理念與創新性教學模式,尚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與優化可能,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提升“教學評一致性”的品質性與效益性,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持續發展與逐步完善,優化小學生的成長環境。
綜上所述,“教學評一致性”是教師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大力推行與深度融入,為小學生創設一個設計合理、體系創新、目標先進的生命課堂。因此,教師應立足數學課堂,積極探尋,以此實現數學課堂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