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悅
(蘇州市吳中區南行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就目前的小學繪本閱讀教學而言,其主要存在如下幾大問題。首先,教師在選擇繪本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絕大多數教師的選擇范圍僅限于經典繪本;其次,教師在選擇繪本時,并未將學生的喜好特征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導致所選擇的繪本脫離學生的實際;最后,在使用繪本閱讀開展教學活動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對教學活動的推進會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繪本閱讀中包含大量的圖畫,比如,《我不想生氣》《長大我最棒》等繪本中均有大量精美的圖片,且輔以文字說明。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繪本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帶領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細致的觀察,同時也能根據文字理解和描述圖片內容。從這一層面來看,繪本閱讀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然而當前許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繪本時,并未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導致許多學生雖然能了解繪本內容,但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未得到顯著提升。
部分教師在講解繪本時,并未對文字與圖畫比例進行合理安排,由此導致講解比例失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五彩斑斕的圖片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耗費大量的時間對圖畫進行講解,而忽視了文字內容的講解。此外,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組織繪本閱讀的過程中以講解文本內容為主。由于圖文講解比例失衡,導致繪本閱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無法得到真正發揮。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學生的成長壓力也在不斷提升。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比如,部分學生在升入小學后,無法適應學習環境、學習強度等變化,從而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缺乏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甚至有部分學生無法使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絕大多數學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均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此類課程多以提高學生道德、政治、法律素養等為目標,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
在經濟水平、教育形勢等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要求。然而,當前許多教師或學校并未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不利于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繪本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機融合,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密切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其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在第一時間采取干預和疏導措施,避免因心理問題不斷加重而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并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繪本中蘊含大量的道德、審美元素,此類元素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能確保學生在關系、情緒等方面獲得進步與成長,達到“育人育心”的目的。小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情感內容更為豐富和細膩,繪本中傳揚的真善美,能夠對學生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而繪本不僅具有圖畫敘事性,同時也兼具文章故事性,使用繪本閱讀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繪本的編制主要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為依據,不僅易于學生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在感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繪本閱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結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故事與生動形象的圖片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還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繪本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延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強化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為充分發揮繪本閱讀的作用來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使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將繪本故事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逐步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以《不是我的錯》為例,該繪本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根據繪本內容向學生提問:“如果你遇到同學被欺負,會怎么做呢?”以該問題引導學生將繪本內容與自身的經歷加以結合,融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創造良好的環境。
繪本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還能對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繪本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繪本情節,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逐步進入繪本世界,在欣賞圖片的同時,輕松愉悅地完成知識的積累。以《活了100 萬次的貓》為例,教師在組織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可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如“如果你是這只貓,你想如何使用這100 萬次的生命?”“你覺得這只貓可能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通過此類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幫助學生感受愛與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繪本教學以圖文的形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避免嚴格的說教方式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或厭煩心理。因此,教師不僅應強調學生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還應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結合,以達到啟發學生感悟的目的,并從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其心理素質的提升。以《一切因為有你》為例,該繪本主要通過溫馨的故事來幫助學生感受父母無聲的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細節,從日常小事中感受父母的愛與關懷,加深學生對親情的體驗和感悟,通過良好的情感體驗來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保駕護航。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性,且不易受其他事物的束縛。不同的小學生在看待同一事物時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來幫助其培養發散思維。具體來說,在開展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改編故事結局,引導學生描繪自身想象的結局。以《一只孤獨的烏鴉》為例,該故事講述烏鴉尋找友情的過程,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對友情的理解來對結局進行改編或續寫,通過該方法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友情的認知,因此有利于其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也可通過學生所改編的故事來了解學生的內心,及時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含學習、日常生活、人格塑造、人際關系等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特征靈活選擇繪本。就小學教育階段而言,學生的年齡跨度相對較大,而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將呈現出顯著差異。因此,教師在使用繪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應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考量,確保繪本的選擇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就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在選擇繪本時應以故事內容為重點。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在一至三年級期間,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較為迅速。在該時期內,教師的評價、同伴之間的相處等均會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低年級小學生對教師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因此,教師應使用“講繪本”的方式,將繪本內容呈現給學生。在對低年級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選擇《可愛的鼠小弟》等系列繪本,此類繪本中包含不同的故事主題,因此能為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悟。低年級小學生在聆聽教師講故事的同時,觀察繪本中的精美圖片,引導其逐步深入故事情節,從主人公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同時也能與教師進行和諧、平等的互動,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小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關鍵時期,受此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波動較大。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對自身的情緒進行梳理和調節,降低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為學生未來的成長保駕護航。教師應注重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以《生氣的亞瑟》為例,該繪本描寫的是一個小男孩坦誠面對內心、探索情緒的故事。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該繪本進行閱讀,幫助其深刻地認識到情緒調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該繪本內容雖然較為簡單,但其中包含了大量與情緒相關的哲理。教師首先應幫助學生了解情緒的判斷方法、情緒的變化規律、情緒的變化特征等。其次,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控制情緒是所有人均需具備的技能。教師可列舉繪本中的典型人物,在課堂上逐步引導學生對人物的情緒留白進行深入探究,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控制和調節情緒的技巧,以充分發揮繪本的作用來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該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親身感受情緒的變化,同時也能提高自身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逐步掌握轉移注意力、向父母或家長傾訴、與同學進行交流等情緒調節方法,避免因負面情緒無法排解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成長環境、家庭因素等均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傾聽學生的訴求。如發現學生存在孤僻、畏懼、無法與他人交流等問題,教師應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首先,教師應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可能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其次,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放松心情,形成開朗自信的性格。因此,教師可定期組織集體閱讀活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相互合作,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感受來自班級的溫暖,確保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簡而言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密切關注學生的言行,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還應給予學生關懷和幫助,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通過和諧、輕松的氛圍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情感,從而為其心理素質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將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年齡特征等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同時還應對教學活動進行實時調整,以確保心理健康教學的開展能夠滿足小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繪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從導讀創境、鼓勵想象、緊扣生活、故事續編、繪本選擇、學生關懷等多個維度入手來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以優化和創新,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奠定基石,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夠為其良好人格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產生積極的作用,避免心理問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在“育人育心”的基礎上,為小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