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李香玉
許多教師對于班主任工作的最大感受是:班主任不好當,而且越來越不好當。有人吐槽“班主任是個筐,什么都要往里裝”。在教師隊伍中,甚至流傳著“慈不帶班”的說法。
怎樣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班級生態,如何把學生置于班級生態的中央,學生成長生態中可整合的資源有哪些,如何讓活動與課程為生態成長提供能量?知名班主任溫劍文基于自己近二十年的帶班經驗,在其著作《構建理想的班級生態》中分享了諸多創意舉措,以期幫助中小學班主任實現輕松帶班,照亮學生的成長之路。
《教育家》:在《構建理想的班級生態》一書的自序中,您寫到年少時常做的夢——我是一條魚,住在魚缸里……有時,會死在魚缸外面的世界,而有時會在掙扎之后,安靜地、百般無奈地待在魚缸里,但總是在最痛之時醒來。這種痛源于什么樣的經歷?對您的教育理念和帶班之道有什么樣的影響?
溫劍文: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傳統教育的“受害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我的文章《做小時候期待老師為我做的事》。我只能說,我就是那條很調皮的魚,生活在魚缸里,盡管很多次掙脫出那個魚缸,然而總會被許多只不同的手抓回去。
很多人說,教育者往往會帶著自己受教育過程中許多好的、不好的體驗思考和實施自己的教育,我也不例外。
18歲師范畢業那年,我對于要去當教師這件事感到更加恐懼,夢里也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講臺上的我手持教鞭,一臉威嚴,臺下是幾十個戰戰兢兢的“兒時的我”。
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魚兒不待在魚缸中,還能去哪里?后來,又演變成這樣的思考:班主任工作僅僅是管理嗎?做教師除了讓學生盡力學習、學會考試、拿到高分之外,還能做什么?教育除了讓學生一步步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外,還能做些什么?
這些對我教育生涯的影響非常大。
《教育家》:如果將班級視作魚缸,把學生視作一條條魚兒,要在魚缸里營造出適合魚兒遨游的世界,培養他們迎接未來洶涌波濤的能力,班主任應重點做好哪幾方面的工作?
溫劍文: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強調管理,甚至將班主任工作簡化為班級管理員。似乎班主任與學生總是對立的,我們把班級視作魚缸,而學生就是一條條調皮的魚。為了讓魚缸有個魚缸的樣子,我們制定了煩瑣的規章制度、評價細則、處罰手段、問題應對機制。更有甚者,其班級管理制度堪稱一部法典,卻忽視了班級是一個生態,哪怕再小,它也是一個生態。
每個生命都是生態里重要的組成部分。生命之所以被稱為生命,是因其生發、生長、生成的狀態。給予一個班級生態本該有的自由生發性,讓生態里每一個生命都成為這個生態生成的動力源泉,讓整個生態與生命全體(或盡可能多的生命)蓬勃生長,是班主任的使命與職責,而管理指向的是構建冰冷的“魚缸”。
我們應該著重于構建一個生機勃勃的班級生態群落;整合學生成長周邊的教育資源,維護和優化每一個生命的成長生態環境;給予每一個生命更多的陽光和雨露、營養與歷練,讓生態中每一個生命都具有更多的生長可能性。換言之,理順班級管理框架與流程,整合資源建設體系化的德育課程,提供多樣化的有助學生成長的舞臺,構建良好的家校整體教育生態,以良性的評價機制與方法推動學生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茁壯成長。剩下的,我們交給時間。
《教育家》:當下的學生面對著高焦慮的養育者、高焦慮的學習環境、高競爭的同伴關系,班主任如何為學生營造相對理想的班級生態以抵御這些負面影響?
溫劍文: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焦慮難以避免。我們不妨轉移這種關注,以關注學生自主成長為核心,把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活動組織等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這些自主成長的舞臺上充分展現、錘煉自己,從而獲得愉悅。同時,引導家長和學生從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關注個體的縱向成長。
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來嘗試構建一個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班級生態:構建合理的班級自主管理機制,變單一的教師管理為學生自治,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間;強調班級文化與班級規則的自主性生成,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班級核心文化,形成有更多可能的班級自主管理文化,催生班級與學生的自我生長。
《教育家》:在班級中,一部分孩子不愿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現自己,被稱為“沉默的多數”。班主任如何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喚起每個學生的成長動力?
溫劍文:我認為,具有競爭性的管理機制、體系化的評價與獎勵機制、教師自身的喚醒藝術與班級生態對“沉默的多數”的尊重和包容,是激發大多數學生成長動力的關鍵。
我們應該改變常規認知下的“優生觀”。對于那些在班級生態內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學生,我們無須過多關注。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他們唯有與昨天不夠優秀的自己相比,才能獲得自我效能感。我時常跟學生提到以下幾句話:今天的你,是否比昨天優秀?每天進步一點點,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不斷進步,成為最優秀的孩子。
我們應該給每個孩子制定“跳一跳夠得著”的階段性成長目標。比如“下一次考試你覺得通過努力比這次進步一點點很難嗎?如果不難,試一下?”“你非常棒,上一次做到了,下一次還能更好一點點嗎?”別讓那些沒拿到糖果的孩子失去信心,讓那些拿到了糖果的孩子下一次拿糖果時稍微難一點點。
另外,班級評價必須將“學生是否進步”考慮進來,所以“進步小組”“進步之星”“刮目相看獎”等基于對學生成長的、直觀反饋的班級獎項,其地位理應等同于常規中的對“優秀學生”的評價。調整當下對學生統一尺度的評價,以動態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生,才能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成功。
《教育家》:您在書中寫道:“我從未想過一定要為學生做多少偉大的事,我總覺得,每一件小事,用心去做,都能具有最為溫暖的力量,于是十幾年來,我總喜歡盡力做好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否舉例說一下您的具體做法?
溫劍文: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并非發生在那些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成長的地方,而往往發生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所以每一件小事,用心去做,都可能成為最溫暖的教育力量。我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很多時候就是“但行好事,無問西東”。相信大家都給學生寫過評語,這本身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但我想給大家看幾份我寫的評語。
李賀有詩云:“十年磨一劍。”如今你的劍已初露鋒芒,雖然“霜刃未曾試”,但老師相信待到“今日把示君”時,你必定學有所成。我欣賞你“淡泊以明志”的心境,更為你勇挑重擔的精神喝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路漫漫其修遠兮”,下一句是什么呢?與你共勉。
這是我寫給班上一個語文水平非常高且酷愛古詩詞的孩子的評語,為此,作為數學老師的我查閱了不少古詩詞。老是玩高深也不行,總也需要點俗氣,于是,我還這么寫過——
王聰同學有頭腦,就是不愛用正道。
上課愛做小動作,插話接舌瞎胡鬧。
書法練習寫得好,平時作業一團糟。
學習態度不太好,學習成績不太妙。
你若聰明應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
勸你來期趕緊改,否則成績更糟糕。
下面是寫給某個迷戀電腦游戲的孩子的——
該主機硬盤超過80G,內存2G,運行市面上絕大多數游戲非常流暢、反應靈敏;顯卡強大,畫面質量甚高;整體配置非常優良。但該機音效卡設定不良,常常該出聲時沒聲音,要安靜時卻發出雜音。另屏幕保護時間設定過短,老師一分鐘沒動作,他就進入休眠狀態了。修理修理,還是能用的。
18年的班主任生涯里我從未抄過任何一個同事的評語,也從未在網上胡抄一段給學生生硬地套上,更沒有使用過任何一款“高科技工具”,每一份評語,我都用心與學生交流。很多年后,從我班里畢業的學生,都能講起我曾經寫給他們的評語和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溫劍文,全國知名班主任,湖南省班主任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南省班主任國培授課教師,現任廣東碧桂園學校十里銀灘分校初中部校長。
《教育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再次彰顯。請結合您的教育經驗,談談協同育人要守好哪些邊界、做好哪些融合?
溫劍文:理想的境界是家長與老師成為教育的“合伙人”,“合伙人”就意味著盡管可能存在“利益”的沖突,但更多的應該是有共同的“利益”——為孩子的成長而齊心協力。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每位家長最真誠的渴求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這跟我們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矛盾可能產生于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因此需要我們以專業的能力和良好的素養與家長溝通,逐漸達成良性的家校溝通局面,這是我們要實現的第一目標。
其次,構建家校共同體,將家長的教育力量納入班級的教育與管理,提升家長對于班級發展的參與度,實現教師意愿與家長意愿的良好同步,這是我們可以去努力追求的第二目標。

再次,以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將家庭教育生態的力量整合進來,共同為學生的個體成長助力。構建體系化的德育課程,讓家庭、社會共同發力,成為學生個體成長與班級生態建設的能量來源。
在我的班級德育課程體系里,幾乎每一次活動與課程都有家長參與的“接口”,如家校共建德育作業、家長課堂、家長工作坊等。我一直努力以課程為載體,試圖構建一個能整合家庭教育力量的“教育場”,從而更好地貼合孩子的成長與成長環境的互賴。
對如何守好邊界這一問題,我的個人意見是:在達成良好家校關系的前提下,以自主自愿為原則,不強迫、不越界,引導為主,尊重隱私,不做強制性要求。
《教育家》:教育除了讓學生一步步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外,還能做些什么?當教育脫掉應試成績這件外衣,我們還能給學生留下什么?想聽聽您的思考與答案。
溫劍文:我曾這么回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話題: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的孩子未來若參加的不是一場跑步比賽,而是一場籃球、舉重、游泳、羽毛球或者其他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比賽呢?這么一想,也許我們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養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后,甚至是幾十年之后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所以,我的答案是:教育除了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更應關注和培養孩子未來工作與生活所需的素養,以及那些能夠幫助他們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