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成長;創新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5-0076-03
在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這條路上,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陪著我走過了十八年,從數學老師成功轉型為心理老師,從菜鳥老師成長為連續三屆浙江省麗水市德育心理名師。而今回首,十九年來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
一、初識結緣
在我的從教生涯中,擔任的所有的中層崗位都是從學生管理開始的。1988年在鄉下初中,我最早擔任的是政教副主任。1998年到遂昌職業中專,也是從學生管理工作開始的。我工作勤勉用心,有著做學生工作最基本和必要的品格。但是,后來漸漸地感到,原來的許多辦法越來越不靈了,困惑越來越多。
2001年,我第一次到杭州參加培訓,了解到學校還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回校之后,我開始編印校本《心理專刊》。2003下半年,學校把半間檔案室借給我做輔導室,我開始嘗試給學生做輔導。
最開始我什么都不懂,于是開始學習,《中小學心健康教育》雜志由此進入了我這個教著數學想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眼中。我一下子把2003年上半年的雜志都借來了,認真研讀每篇文章,一邊讀一邊在雜志的空白處寫心得。
初識結緣,搓手心急悟不得。
二、漸入佳境
當一個普通教師為當下教育教學的困惑去研讀專業書籍之時,我想說,專業雜志才是最好的選擇。專業雜志上的文章有深度、有操作、有思考、有問題、有導向,這是一線普通教師成長的最好通道。若一線普通教師一開始就研讀學科專著,由于領悟力達不到讀專著的層次,常常會導致事倍而功半。
在我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深入接觸的過程中,雜志欄目的設計讓我感到有思考、有共鳴、有啟發、有指引。雜志給我的幫助就是四個字——“學”“仿”“思”“創”。
(一)學
從2003年第1期開始,我堅持每期雜志必讀,對我有啟發的文章則精讀。學校老師們常常看我拿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在校門口走進走出,這是我的常態。我擅長用每天的碎片時間來閱讀雜志,并堅持在雜志上做標注。就這樣一路走來,才會有我的連續三屆市級德育心理名師的榮譽。
(二)仿
2006年第9期的雜志刊登了葉一舵、余香蓮的文章《臺灣“教訓輔”三合輔導機制及其實施建議》,讓我一下子腦洞大開。因為我是在中等職業學校工作,那些年學校生源極差,我擔任學生處副主任,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知道單純靠教導是不行了,強制訓人也達不到教育效果,我滿腹困惑。于是,我就仿著“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機制,在學生處、班主任群體中推廣“教導、訓導、輔導”三合一機制,教導是對學生的正面教育,訓導是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訓誡,輔導是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實行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來我又帶領老師們開展了《臺灣“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機制在農村職校本土化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獲2009年麗水市年度課題一等獎,撰寫的論文《“教訓輔”三合一機制下對四例偷竊事件的處理反思》發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4期上。
(三)思
在學習和成長的路上,是沒有完全一樣的問題和情景的。雜志中有許多個案輔導,其中有對話,有輔導的流程,但是,每個教師遇到的學生問題千差萬別,每個教師的專業水平也有高低,因此在實際操作時,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別人現成的方法。每位老師需要在實踐中多思考,多做分析。
以前,在我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時候,最擔心學生一句話不說,學生一沉默,我就慌起來,不知所措。這樣的情形經歷多次之后,我就想,是我的輔導策略不對,還是我的輔導技術不行,還是怪“學生自己不肯說”?問題出在哪里呢?深思之后,我以沉默時間長短為橫坐標、沉默狀態的高低為縱坐標,形成了高沉默狀態短沉默時間、高沉默狀態長沉默時間、低沉默狀態短沉默時間、低沉默狀態長沉默時間四個維度,撰寫了《對心理咨詢中“沉默場合”的處置分析》,發表在雜志2010年第1期上。
(四)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刊登的文章中常常會提到一些先進的心理輔導理論、技巧,同時文后也附有引用文獻,在這些文章的引領下,我就去讀相應的專著。于是,孟萬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任俊的《積極心理學》、李中瑩的《簡快身心積極療法》、林孟平的《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等專著進入我的書櫥。在專業雜志的前沿性、專著的系統性融合啟發下,我們才能走到另一個境界——創。
我的以“微笑、微勵、微幸福”為主題的德育研究成果《培育中職生心理正能量的“三微”德育模式探索》獲2014年度麗水市課題一等獎,被評為麗水市中職德育品牌,同時,成為學校近年來德育工作的指導性模式。之后,我的文章《提升中職生心理正能量的“三微”實踐探索》發表在雜志2020年第17期上。《點燃中職生心中的興趣、自信、自強之“燈”——課改境下中職生走班選課的心理狀態分析研究》獲2017年麗水市課題一等獎,之后我在學校開設選修課,指導學生走班選課。
創不是夢,只要在現實中不斷去融合前沿性和系統性理論。
三、廣結“善緣”
我曾在很多場合對老師們說,你們有空多看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這可是幫你結“善緣”的一本雜志。
(一)提升職業幸福感
在我們中職校,經常可以看到教師下課之后,坐在辦公室一臉怒氣。可以肯定的是,這位教師上課時并不快樂,也許還在課堂上與學生發生了沖突。如何調控好課堂心理氛圍,提升職業幸福感?如何做一位讓學生喜歡的老師?你會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找到答案。就是從雜志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理論,我常常用它指導班主任工作,成效顯著。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課堂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學生參與度高,心情愉快,課后看到我都是滿臉的笑容。我的論文《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理論在職校班級管理中的運用》一文發表在雜志2013年第20期上。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但每個學生都是自帶問題的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向老師求助。我們愛學生,但當我們不能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我們就會產生很大的無力感。在我的某次咨詢中,一位遭受家暴的男生被班主任帶到輔導室,他坐在我的面前,我倒了一杯茶端給他喝。就是這杯茶讓他對我多了一份信任。一位與班主任發生激烈沖突的女生,來輔導室四次都不說話,我對此給予了尊重,讓她用點頭或搖頭與我交流。第五次,她沖進輔導室,盡情宣泄心中的怒氣。我的這些做法都是從雜志中學來的,這就是與學生結善緣。
學校里的教師們平時都叫我“鐘叔”,而不是“鐘書記”,因為我常常為他們答疑解惑。在雜志的幫助下,我在學校里廣結善緣,職業幸福感很高。
(二)促進家校溝通
家校聯合,共同育人,這是當下學校育人的基本理念。但在教育實踐中,為什么有的老師講話,家長就愿意聽;有的老師講話,家長就不愛聽?原因就在于老師在溝通時是否能把握家長的心理狀態,順而導之。雜志上有許多關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如《孩子的房門應不應該反鎖?》《別讓憤怒掩蓋了愛的表達》等,這類文章深入淺出,容易讓家長接受。我經常把這些文章推薦給學生家長們,與家長們一起分享。這使我的家校工作做得非常順利,家長們都愿意和我交流孩子的問題。
于今,我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結緣十九年。將來還會不離不棄,因為雜志還年輕,總在前沿,總有亮點,總是在前方引導著我。
作者簡介:鐘春明,漢族,中共黨員,高級教師。身為數學老師的他華麗變身,連續獲得三屆麗水市德育名師、兩屆遂昌縣首席教師的稱號。參與浙江省中職《心理健康》教材和《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36例》《做一個優秀的心理教師》等書籍編寫,近二十篇論文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帶領數名青年教師獲市中職德育課、德育論壇等比賽一等獎,培養多名市德育帶頭人、新秀。生活中,鐘老師是個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工作中,他倡導的“微笑、微勵、微幸福”德育導向,積極有效地推進了幸福校園的建設。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