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嬌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缺少的一部分。不管中年人、還是小孩和青年人,他們都已熱衷于網絡生活,極少數老年人也喜歡上了網絡。而大學生更是其中網絡消費者的典型代表。大學生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特殊群體,對于新事物、新技術、新思想的有較強的接受和領悟能力,他們是網絡普及的比較直接對象。此次論文主要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現狀和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不足,來對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提出意見并使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會的人都能認識到合理的網絡消費。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消費、不足、意見
正文:
首先我們先了解現在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總體狀況;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愿意外出購物消費,反而更熱衷于借助網絡來獲得他們所需產品。然而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新星群體,他們更是熱衷于網絡中“買”或“賣”。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價格低廉、購物方式新鮮刺激,產品琳瑯滿目,豐富多樣,新奇獨特,小到玩具、手套、衣服,大到mp3、相機、手機甚至電視、電腦、冰箱等,在網上都有出售和交易,網上定餐,網上訂票(電影票、機票等)。網絡可以完全滿足大學生們的購物需求,也正好符合前衛、時尚、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的口味,種種優勢讓大學生們對網絡消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網上消費已漸成為他們的消費新理念。
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主要有虛擬消費和網上交易。虛擬消費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男同學和極少數女同學而言的。其指的是網絡游戲中的虛擬消費行為,網上交易是指網絡上的真實消費表現行為。而網上購物的首選網站共分為三大類:一是主要進行網上零售的B2C 網站,主要包括雅虎等網站。二是拍賣網站,三是門戶網站。而拍賣網站在大學生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據統計,41.6%的學生經常光顧拍賣網站,相比之下,只有23.8%的學生將B2C網站作為自己的購物首選,20.0%的學生在門戶網站購物。這表明,大學生是網絡世界最活躍的年輕人,樂于嘗試新事物,喜歡網絡購物交易方式。
其次在說說現在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上;
1.大學生網絡消費風險意識較差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網絡消費風險的定義。 網絡消費風險主要是指網絡購物當中的風險,即指人們在某種程度上覺得利用網絡購物可能不夠安全或者會產生不好的結果。然而大學生對網絡消費風險性往往認識不足。例如,購買東西是,無意間提交給網站的私人信息可能被非法利用,銀行卡賬戶和密碼可能被盜用,所購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可能和網站上的宣傳不符等。相關網絡經驗人士說: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系統,目前仍缺乏適當的法律或其他手段進行規范。因此如果網上交易發生糾紛,大學生的權益未必能獲得足夠保障。因此這個方面大學生需要注意。
2.可以助長盲目消費、乃至高消費
網上確實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對于喜歡新鮮事物但沒有收入來源、自治力不高的大學生來說,會極大地刺激他們追求檔次,崇尚名牌的心理。此外,利用信用卡進行網上支付也較容易誘發盲目消費,高消費。
3.虛擬消費容易產生攀比心理
網絡游戲中的虛擬消費對心理防御特別脆弱,容易受到影響的大學生極易成癮,沉溺于其中,虛擬的網絡高消費容易使部分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今后在現實中養成互相攀比的高消費習慣。(這方面主要針對大學男生群體和極少數女生)
針對大學生網絡消費反映出的不足,給大學生網絡消費提幾點意見;
1要選擇一個健康、合格且安全度高的網店去購物;
首先我給大家說一個我身邊的事實,我的好朋友陳雪嬌,他在拍拍網上購買了一些衣服,等到拿到之后,發現衣服是壞的,還不合身,最后他就把衣服丟掉了。所以說拍拍網上的東西是不太好的 。我希望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謹慎購買。
然后我給大家推薦一個比較好的網站去購買商品,凡客誠品比較適合大學生去進行網絡消費,它可以通過網上支付也可以通過貨到付款來獲得所需商品。
2合理安排網絡消費時間
我主要針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管理系2009級工管一班的同學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大部分學生對網絡利用的自我認知相對滿意,但這反而顯示出大學生網絡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部分學生對網絡的使用時間過長,有超過 1/5的學生每日網絡使用時間在 5h以上,過長的網絡使用時間必然會侵占別的用途時間;二是上網內容盡管是對娛樂、工作、學習和購物活動的綜合運用,但在對相關活動進行排序時,有 70%的學生首選娛樂活動,這也反映出目前學生對學業的重視程度有所不足。造成這個情況不僅有自身自制力較差的原因,還有部分原因在于缺少科學的網絡使用指導。因此我們應合理安排網絡消費時間。
3樹立健康的網絡消費意識
4減少虛擬消費的次數
5盡量去一些實體店購物,少網上購物
總結
如今,在校園網絡消費已成為大學生的消費新理念。面對網絡上的種種誘惑,能否合理應用金錢和能源,是否會合理消費是當代大學生走向成熟、挑戰競爭、學會生存的重要標志。因此,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網絡消費觀。希望不管是或不是大學生群體,你們不防采用我所提供給大家的意見。
參考文獻:
[1]汪彤彤.消費者行為分析 [J].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