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
(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江蘇揚州 225000)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智能劃分為八個范疇: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覺觀察智能。因為缺乏升學的壓力,目前中職藝術學校開設的地理課堂多呈現出“死氣沉沉的課堂,只是教師的獨唱,學生毫無學習欲望,昏昏欲睡;內容的教授毫無條理、思維混亂,學生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教師一味地讀課本,學生隨意地記筆記,黑板上滿滿的文字符號;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實則空洞無物,學生沒有收獲……”的現狀。分別映射出這恰好是教學活動邏輯必要條件的四個方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評價結果”。
我們把教學活動邏輯必要條件的主體框架確定為四個元素,四者相互關聯存在邏輯性。首先圍繞教學的目標,“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評價結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時間邏輯,如圖1所示。引起意向可視為教學起點,明釋內容和調適形式視為過程,評價結果則是反饋環節。

圖1
如果說課堂教學行為的展開有程序性的話,那么教學步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循這四個元素進行的。更進一步地講,這種時間邏輯只是外在的形式。其內在的邏輯是遵循一種問題解決的路徑,具有一種“處方”的性質。英國教育哲學家穆爾(T.W.Moore)將這種邏輯表示為:①P作為一種目的是希望達到的。②既然這樣,Q是達到P的最有效方式。③因此,從事有關Q的任何活動。
接下來,我將結合中職藝術學校學生專業特點,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形骨架——中國山脈》一課為案例,具體闡釋在中職藝術學校如何實施地理教學活動的四個邏輯必要條件。
教學是相互的,教學不僅僅是指學生必須學習某種知識,更多時候是教師有目的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求知欲,從而投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即激發學習動機。
精彩的導入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在《地形骨架——中國的山脈》一課導入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國的一些地形區,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接著讓學生展示課前預習作業——搜集描寫山脈的詩句。舞蹈專業的學生可以用肢體語言、舞蹈動作表達出心中對山脈的敬畏、喜愛和贊美之情;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用歌喉展示山脈的雄偉、險峻、秀麗、清幽;美術專業的學生可以用畫筆勾勒出詩歌里或是他們心里山脈的特點。
在引起意象時教師還以充分借助互聯網,在互聯網中搜索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有關的地理教學視頻,并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給學生。例如,教師就可截取《走遍中國》這檔節目中講述中國山脈的片段,在上課伊始,播放截取的視頻片段,給學生的視覺以及聽覺帶來一定的沖擊,從而加深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印象以及認識。如此一來,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積極性,還可通過教學視頻將本節課的教學意向明確清楚,以此來增強本節課的教學效率。此外,還可以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動性,激發出他們探究地理知識的欲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效果。
我們只有從“教學只當作傳授知識或演示技能”這種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把教學的起點定位于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上,再結合專業特色來設定學習任務,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體驗來完成,真正實現課堂學生主體的地位。
明釋即教師在課堂上的說明與解釋。教學不僅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還要關注“學習內容”與“教學方式(明釋)”。教學活動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學生的自身體驗為過程。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想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那就得讓學生獲得有感覺的地理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不能只學習刻板空洞的地理知識。
本節課,我國山脈的走向、分布特點是重點內容,這屬于地理事實材料,主要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范圍、地理位置,也屬于地理教學中的陳述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書本上既定的常識,無需多加解釋說明,學生可以通過背誦記憶掌握的知識,一般用于說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地圖上獲取有用信息,并加以總結歸納。比如在地圖中,結合省區、國家(有些山脈在國界線處)、大江大河、經緯線等,解讀山脈的地理位置。教會方法,培養讀圖、用圖的地理核心素養,接下來就可以還課堂給學生,教師起輔助作用。這里要強調的是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在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是引導學生一起探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幫助學生走出困惑。
此外,在向學生明釋內容的時候,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開展,由于地理這門學科的知識略顯抽象,有很多地理知識學生理解起來略顯困難。如,地理成因、地理運動過程以及復雜的地理方位等。如果教師只是應用言語講解的形式向學生講解,學生無法快速地將教師講授的知識理解透徹,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產生抵觸的情緒,從而制約了學習效果的提升。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的優勢,它也有感染力強的特點,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歡,并且多媒體教學容量比較大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習得更多的知識。所以,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動態圖像、動畫形式以及聲音等形式將知識呈現給學生,進而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例如,講解《地形骨架——中國山脈》時,本節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在對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時,就可將本節課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并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教師也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向學生演示中國山脈的具體特征,就會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具體、直觀,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效果也會顯著提升。通過這樣的教學不但可以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去,而且還會讓學生形成一種崇尚知識,從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便于教師明釋本節課的內容。再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中國山脈的圖片,便于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我國不同地區的山脈差異。
調適形式和明釋內容都是課堂教學行為的過程。教學形式依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差異特點,不斷探索、實踐、調整、改變,最終找到適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方式明釋學生所學的內容。
中職藝術學校的學生,對書本上繁瑣的知識條框不太感興趣,他們年齡多在十三四歲,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傾向于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個性獨立和自尊,并且要求獨立的意識非常強烈,不愿意和別人溝通交流。認知上還停留在直觀感受強于邏輯思考,歸納總結能力較弱。另外,受舞蹈和音樂表演專業特點的影響,他們大多愛展示自己。結合以上特點,教師盡可能設計有效的“活動”,創設有利于啟發學生探究問題情境和教學氛圍,盡量創造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學習、相互學習的機會,讓學生不斷發掘自我,表現自我,讓學生在腦“活”手“動”中完成學習內容。
本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出更多直觀圖片、視頻,引導學生走上講臺充當小老師,結合自己的實踐從地形圖上找到山脈,學習它的走向分布,描繪特點。教師適時加以指導。
此外,教師也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形式來檢驗學生地理知識學習效果,便于對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出針對性調整。要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就需要搭建一個便于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在搭建學習平臺時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還要將教學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識融入其中,從而方便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并檢測學習成果。
例如,教師就可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布置與《地形骨架——中國山脈》相關的習題,要求學生們根據習題的信息自主完成并將其上傳至網上提交給教師批改,教師則將批改的留言以及分數反饋在教學平臺上,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查漏補缺,還便于教師調整后續的教學進度,從而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學習能力。
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觀察總結能力進一步發展;動手動腦、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與同伴分享交流的熱情高漲,還有利于同學之間友好相處。還課堂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熱鬧活力的課堂中讓學生學有所獲,這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的體現。
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因此,教學必然是有意向性的行為,指向任務的達成,效果如何這就需要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進行評價。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認知能力、課外實踐能力、研究自然現象能力、創新能力、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地理環境倫理觀念。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就產生了新的教學目標及理念。本節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習歸納系統的山脈基礎知識;通過山地資源的開發,培養了學生對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發展觀;通過多媒體展示祖國大量山脈圖片,讓學生感知祖國的壯麗山河,自然而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提升為祖國建設的責任感。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有利于學生獲取提高素養的學習方式,克服機械被動和脫離社會、生活經驗的學習方式。
針對中等職業藝術學校的學生,地理課程資源不是只有課程標準和教材,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合理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結構和功能。地理教師要確立“教師即課程開發者”的理念,要充分利用與開發地理課程資源,如本節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專業展示山脈的特點,既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又增強地理教學活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此外,作業也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一種途徑。在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時,僅僅通過教師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則可以通過檢查課后作業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除了要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還要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提升評價的質量與有效性。
以往的課后作業中,教師會布置大量的習題或者知識點的抄寫,耽誤學生實踐的同時,學習效率以及成果也不會有顯著提升。因此,教師要充分地利用作業來使學生得到學習上的升華。比較有效的一個方式是,同桌或者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相出題和解答。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給別人出題的時候認識到重點在哪里,而同學之間也比較了解對方的學習弱點,能夠幫助其加以改進。教師通過觀察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的情形,也能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以及過程有一個大致掌握。教師就可以將這些情況有機結合進而評價學生以及知識掌握的情況,這樣的評價會更具針對性。
以上是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具體實施地理教學活動邏輯必要條件的過程,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有效性,學情分析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中等職業藝術學校。學情分析主要是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因素進行了解,從而準確地設計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用教學媒體,以及有效的教學評價反饋。
教學對象的學情分析可以借鑒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智能劃分為八個范疇: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覺觀察智能。加德納認為每個個體都會有這八種智能,只是不同的人表現不同。
中等職業藝術學校的學生大都在身體運動、音樂、人際等方面占優勢。而在語言、數學邏輯、空間、內省等方面占劣勢,因此在學情分析時要分析不同學生個體的智能差異,制定符合學生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構建自由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從而最大程度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
教育需要不斷創新,但始終圍繞著以學生為本,結合中等職業藝術學校學生的特點,不斷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探索實施創新教育,適合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