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騫 張佳瑜
(作者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文化傳媒學院)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異于舍本逐末。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大量平臺的出現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創業的機會,短視頻類平臺有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廣播類平臺有蜻蜓FM、喜馬拉雅、懶人聽書、樊登讀書等。同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智能語音的廣泛運用也使得社會對語音工作者的需求量明顯增加。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應用型高校建設,促進高校分類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1]。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采用“3+X”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專業化、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始終堅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為培養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文藝作品演播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所培養的有聲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學生個人語言表達、專業審美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有聲演播工作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文藝作品演播課程采用教師講解、學生回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期末考核采用教師命題、學生現場演播的方式。根據目前我國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就業趨勢,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在授課方式、課程考核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如此才能適應在線新經濟、新人才的市場需求,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為一門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踐性的綜合學科,對實踐教學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從整個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來看,第1、2學期以語音發聲為主,旨在為有聲語言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中,普通話的語音、發聲、氣息是一切有聲語言創作的基礎,所以實踐課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語音發聲為例,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錄音—聽辯—科學改正—錄音”的實踐過程,才能更有效地改變原來不正確、不科學的吐字發聲習慣。第3、4學期以播音創作為主,旨在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鍛煉和強化學生有聲語言的基礎創作能力。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備稿,只有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明確播出目的,才能夠靈活使用有聲語言的內外部技巧,做到形與意合、意與心合。第5、6學期主要以文體與語體為主,目的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普通話語音發聲、備稿和有聲語言內外部技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專業審美觀,并能夠根據文章不同的文體特征進行靈活的播音創作。由此可以看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水平,為大眾媒體培養專業型應用人才。
筆者通過對文藝作品演播課程這幾年的授課內容、課堂組織形式、授課效果及學生反饋的不斷總結,進一步明確了其實踐性大于理論性的課程特點。
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設置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不同文體的演播方式,但這必須通過大量的專業實踐與有針對性地專業指導才能夠完成。而目前的課程仍是采用“講授—演示—回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且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個人審美、專業眼光對授課效果也有一定的限制[3]。此外,現有的授課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課程內容時效性不強,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訓練效果不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文藝作品演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自身應對和處理不同文體稿件的能力[4]。在傳統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可以對某一具體的稿件有相對較深的理解,課堂回課又能讓學生依據演播具體稿件中遇到的問題接受點對點的指導,進一步強化所學內容。但學生始終在專業學習方面比較迷茫,仍舊不明白“在哪演播”“為誰演播”“怎么播”,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的針對性不強,學習的積極性明顯不高,學習的實際效果較難達到預期。
學生在學習文藝作品演播這門課程時需要大量的稿件訓練進行輔助,以及一對一有針對性的輔導。傳統的“課堂講解—示范—回課”的教學模式受到課堂時長的限制,訓練強度難以保證。在回課時,教師對其中一個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使得其他學生在課堂上無事可做,導致學生的有效訓練時間難以得到保證。而學生在課下進行自行演播訓練時,始終無法確定自己的演播技巧是否正確。另外,由于課堂上只有授課教師一人,其專業審美有較強的個人色彩,不能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專業引導,使得同學不能充分了解自身的音色、創作表達的特點,這就導致學生不能獨立創作,且在學習方面缺乏自主性。同時,每一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呆板、一成不變的,從生活中來、服務普通大眾是大眾藝術最典型的特征,所以脫離生活的實踐很難給學生以正向、積極的反饋。
隨著互聯網創業潮的興起,以工作室為單位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形成了平臺孵化、資源共享、分散經營、專業合作的創業模式。該模式相比之前電臺的業務模式更加自由靈活,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可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協作,創業成本低,創業回報相對可觀。例如,喜馬拉雅平臺的“有聲的紫襟”(粉絲1 400萬)、“頭陀淵講故事”(粉絲430萬)等頭部主播,都是采用以上創業模式進行獨立創業。
面對市場真實的需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可以參考“U盤型”的人才培養方式,即“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自帶信息,即讓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可以適應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文體、不同受眾的有聲語言創作活動;不裝系統,即不為學生限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放大其身上所具備的個性、特點;隨時插拔,即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除有聲語言創作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聲音導演、節目策劃、音頻錄制、音頻剪輯、后期處理、包裝制作、社群運營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使學生可適應多層次、全流程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提升學生的專業實力和就業競爭能力;自由協作,即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執行能力,使學生適應專業分工的協作模式,更好地參與到作品(節目)的創作過程中。
3.2.1 轉變教師授課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講授—演示—回課”的授課模式,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5]。教師不再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來講授基礎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可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節省課堂的寶貴時間,課堂內可以小組分工的形式制作模擬語音工作室,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不同文體和語體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不同文體、語體、演播技巧等具體問題[6],教師則根據不同小組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3.2.2 豐富學習反饋渠道
文藝作品演播這一課程傳統的反饋方式僅有教師回課一項,受課堂教學時長、演播對象、演播目的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很難進入最佳的演播狀態。所以,可以要求每一名學生在課程開始時必須在開放平臺(如喜馬拉雅、配音秀、抖音等)注冊一個賬號,將課程訓練作品上傳并分享,所謂“技要賣,臉朝外”,專業實踐的結果需要直接面對用戶。創作內容上傳至互聯網,可以被聽眾隨時隨地收聽,同時,以真實用戶作為受眾,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有效杜絕學生應付了事的回課心態,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用戶訂閱數、播放量、點評數、轉發量也是重要的學習反饋渠道,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更好地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
3.2.3 動態調整課時分配
文藝作品演播課程設置在第5學期,課時量為64,課程內容分為5個主要部分,即詩歌朗誦、散文朗讀、寓言童話播講、小說(廣播劇)演播、影視配音。面對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稿件,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同時,部分學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第5、6學期同時開設影視劇配音課程,明顯與文藝作品演播中課程的內容相重疊,所以教師應根據各校人才培養方案,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對于理論課與實訓課,建議按照1∶3的比例進行課程安排,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目前國內最大的互聯網有聲讀物平臺喜馬拉雅為例,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平臺激活用戶為6億、月活躍用戶為1.69億、活躍用戶日均收聽時長170分鐘。就目前市場的需求來看,小說、廣播劇、兒童文學是平臺內最大的3個版塊,也是未來實現資源變現最快的途徑。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可以根據目前市場需求,適當調整各知識版塊的教學比例,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現有的考核方式仍為傳統的口試,其無法全面體現出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習效果,學校應在原有考核模式的基礎上,全方位、多元化地考查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果。課程考核可以采用專業評價與市場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即學生的期末成績由3部分組成:一是期末、期中專業考試的分數,二是學生個人開放平臺專輯的播放量、評論數、轉發量、粉絲數、專輯留存分析作為平時成績考核分數,三是學生的上課表現、出勤情況、回課情況作為過程性考核分數。關于學生個人開放平臺的數據考核標準,以喜馬拉雅為例,反映主播商業價值的主要數據有3項:播放量、粉絲數、完播率。而訂閱數、轉發量、評論數及專輯留存分析則作為支撐數據,用來更全面地反映主播的制作水平,各校可根據其專業特色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強調“鼓勵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高等學校培育優質學科、專業、課程和師資,整體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7]。因此,民辦高校要把發展重心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內涵建設、特色培育和質量提升上。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專業特色及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要,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要對接產業、面向市場[8]。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組織者,其專業實踐能力也要不斷提升。同時,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不斷推進產教融合,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與產業鏈對接。專業院系在加強學生專業實踐訓練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由教師帶頭,充分利用學校教學資源成立工作室(如圖1所示),打造產業發展的連接器、孵化器、助推器[9],讓學生參與到內容制作、平臺運營、內容傳播等過程中,了解節目的策劃、制作、發布等全流程工作內容,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內容制作、包裝、運營、推廣等方面發揮自身創業的主觀能動性[10]。

圖1 互聯網平臺有聲演播創業生態
為了完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文藝作品演播課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講授—演示—回課”的授課模式,以培養專業化、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為導向,提高專業實踐教學比例,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豐富教學反饋渠道,并根據用戶的真實反饋,調動學生有聲演播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深入領會各種文藝作品,持續提升學生的有聲演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