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要:開放化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在開放氛圍中得以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處理問題能力。開放化策略運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深度認知與形成良好思維品質的必然需要,是活化學生學習過程的關鍵舉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出發,突出課件展示、實驗操作、觀察提煉與展示成果等策略指導,引領學生在開放化學習情境氛圍中真切認識、感受科學的真諦,從而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優化學習過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開放化策略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開放;情境;實驗
科學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知精神與質疑深思學習能力”為追求,強調從學生的整體認知感知需求的角度深入引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去深入求解,以此強化識記。為此,教師要以開放化策略指導為切入點,多給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機會,多鼓勵他們針對自己的理解主動探索其中與之相應的內容,從而讓課程教學更有深層內涵。從培養學生嚴謹科學探索精神的角度出發,教師應嘗試以開放化策略為指導,多給學生自我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主動探知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的內生動力,給他們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在主動融入開放化學習探知中活躍認知感知,使學生在真正融入實踐探知中提升學習綜合能力。建立在開放化策略探知基礎上的教學模式運用,是對課程資源的拓展延伸和過程的優化,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活小學生探索科學真理與奧妙的激情,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與主動嘗試的膽量。這種開放化策略指導下的學習,能使學生在真正適應課程教學中獲得多元發展機會,使科學課程更加富有誘惑力,從而展現出無盡的魅力。
1? ?課件再現情境:活化資源
科學作為一門將學生眼觀、耳聽、手動、腦思、鼻嗅等多種感官感受綜合運用的課程,是學生走進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學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主動融入相應的情境深入了解新知,真切把握新知的生成過程,這樣,他們才會感受新知產生的來龍去脈。課件再現情境能使學生切實清晰地感知自然現象以及科學問題的產生過程,讓學生直觀地近距離觀察思考,形成最有價值的了解認知。教學實踐中,很多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再現情境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促進他們深化理解,使課程更具開放性,起到活化課程資源的有效促進作用。
教師多以課件再現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主動從相應的情境中深入探知,使課程更具動感。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如教學有關“天氣變化”的內容時,就可以運用課件展示的方式,通過云、霧、雨以及風等各種變化來主動找出相應元素,引導學生通過課件展示的內容,結合親身經歷來描述與之相應的內容。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針對自己的認知來主動表達相應的理解,能結合自己的探求要點找出與之相應的內容。有的學生在觀察中能結合課件展示的內容,通過對云的生成、變化過程等方面的解釋來找出與之相應的內容,使課程更有吸引力。有的學生能主動找出雨中的天氣變化因素,結合雨的形成找出相應的內容,以此深化理解識記。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理解,再借助課件的展示,將學生帶入新課教學的情境中,從而輕松理解云、霧、雨以及風等自然現象的形成,既優化了教學的實效性,又讓學生感知了自然科學的內在奧秘。
開放化課堂必然需要開放化教學手段,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新知探究欲望。借助課件展示,可以將原本晦澀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在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情境中激起學生的認知需求,觸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可結合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探究熱情和信心主動梳理,幫助他們在主動融入相應的探知中活躍思維。教師可結合學生不一樣的認知需求,多給他們提供相應的變化元素,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認知想法主動從文本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容,引導他們在深入探知求解中拓寬視野,拓展思維。
2? ?協作實驗探知:學以致用
動手實驗、操作實踐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也是學生獲取鮮活認知最有效的措施。開放化的科學教學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力,注重從實驗演繹的過程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想法去探尋其中有效的認知切入點。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協作實驗探知的機會,多鼓勵他們在相互學習交流中學習運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科學學科的趣味。為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以協作實驗的方式參與課堂,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實踐操作中獲得行之有效的認知感悟,并能使之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認知思維發散點,成為他們主動學習的助推劑。
教師多引導學生以相互協作探知的方式深化認知,使他們在主動融入相應的探知環節中獲得富有深度的認知。例如,在教學“磁場”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整體認知去深入探知其中的變化。可結合學生的整體認知需求,多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主動從教材中找出相應的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還可建議學生從磁鐵吸引的物質以及相應的距離角度出發,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整體理解和探索發現與之相應的內容。很多學生在觀察中能結合各自的想法與意見,主動提出“磁鐵除了吸引鐵,還能吸引什么?”“磁鐵不同的部位,它們的吸引能力是否一樣?”等問題,這些有價值的問題都是吸引學生深度融入課堂的抓手,也是觸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法寶。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思考,他們自然就會主動去探究,在相互協作中進行探究。教師多給學生創設實驗的氛圍,多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觀察主動調整學習策略,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驗過程去探索隱藏在背后的本質和科學依據。很多同學在實驗后,嘗試從網上購買了強磁,通過強磁放入水中吸引其他的物質來探索磁場以及相應的力度,并將自己的實驗過程制作成視頻資料,供師生觀摩和欣賞。以這樣的方式去活躍課堂,能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很多同學能在積極實驗嘗試中探索出更多有價值的科學原理。通過實驗來拓寬學生眼界,有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探究新知本領,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很多學生在協作探究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結果來發現其中的聯系,根據實驗結果形成有效的認知;另一方面,能結合自己的實驗來梳理自己的發現,能結合整體探知需求來找出相應的變化,在相互協作實驗中探尋出其中的變化,根據自己的發現找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
教師可在學生實驗中多維融入指導,特別是對于一些實驗的步驟、方法和要領等應加強訓練。對于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實驗,在明確相應的工作要求和分工的基礎上,多給他們相互協作的機會,讓他們能在彼此互動中產生團結的合力與活力。通過協作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能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程學習的重點,多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在實驗中發現的內容開展協作探究,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識記理解。教師要多建議學生以歸納總結的方式探尋其中的原理,多引導學生從各自不一樣的認知發現中去深入解讀和仔細探索,引導他們在由此及彼的拓展聯想中獲得有效體驗,以此強化識記運用。
3? ?自由觀察總結:深化認知
基于開放化教學前提下的科學課堂,更應該多給學生自由探索和主動認知的空間,引導他們在主動觀察和深入總結中深化對新知的理解。很多學生在仔細觀察中能聚焦自己的理解和發現,能在有針對性的深入總結中找出相應的規律,從而使課堂更有吸引力與誘惑力。在自由總結觀察中深入體驗其中蘊含的內在本質,真正帶著疑問去主動學習,在求解中產生豐富的認知思維靈感,從而進一步補充自己探知發現的知識。教師多給學生自我觀察的機會,引導他們針對自己的所見所聞主動歸納總結,幫助他們在探尋與之相關的原理中,形成有深度和廣度的見解,以此深化理解感知。
教師要多給學生自由觀察的空間,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整體理解發現去解讀學習內容,在深入探知中拓寬視野。教師可針對科學課程內容,如在學習有關時令變化的時候,教師可以多引導學生融入自然觀察,引導他們從桃花、梨花、柳樹吐綠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中深入探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觀察,能運用手中的畫筆主動描述其中的變化,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認知找出相應變化的原因。很多學生通過各種花朵顏色、外形、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主動找出相關的變化元素。教師可結合學生多樣化的探知,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認知來找出花朵變化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進行各種變化的因素分析,鼓勵學生針對各自觀察來總結相應的變化。有的學生發現花朵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會開得越來越旺盛,并且會達到峰值;有的學生認為花朵在開花期間都會引來很多蜜蜂采花粉,蜜蜂會在飛舞過程中不斷傳播花粉……教師可結合學生對自己觀察的認知,引導他們嘗試從不同的層面去理解其中道理: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拍攝記錄的方式觀察花朵的外形,通過視頻記錄花朵不斷生長的過程,讓學生在察覺點滴變化的過程中形成有效感知;其次,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引導他們運用望聞嗅等方法去揭示與之相關的現象,給他們自我歸納總結的機會;再次,創設相關的思考話題,從學生觀察中遇到的難題出發,設置具有層次性和多樣化的話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主動聚焦中心深入探知;最后,引導學生嘗試從科學原理的角度解釋遇到的現象,讓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去探尋與之相應的本質,給學生更多演繹的方法。
觀察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起點,也是學生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關鍵。在觀察中,學生才會生成自己不一樣的發現,主動結合各自的想法來收集并整理相應的資料。教師可針對學生的不同觀察,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深入揣摩,鼓勵他們在主動參與歸納總結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原理,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多樣化理解構思,形成一定的總結概括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去解讀相關內容,能使得學生在深入探知的過程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利于其在不斷融入探知求解的過程中找到破解問題的切入點。
4? ?積極展示成果:互學共進
科學的魅力需要通過一定的成果予以展示。這種展示能激活學生探知的內生動力,利于學生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提升科學素養。學生以展示成果的方式強化理解,能讓他們在相互學習和主動研究中增強探究的好奇心,讓他們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深化感悟體驗。這種積極展示成果的過程其實更是學生相互學習和不斷增長知識技能的過程。
教師可在學習過程中,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主動參與研究學習中不斷增強探知的內驅動力。在學習自制帆船的時候,教師可建議學生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繪制藍圖,引導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測量相應數據。在制作成帆船后,教師可提供相關的展示平臺,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帆船,并配以相應的圖片和說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總結學生制作帆船的優劣,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說出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時,可通過競賽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制作帆船的效果,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帆船進行展示。教師可要求學生帶上各自制作的帆船,通過計時比賽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制作帆船的成果。很多同學在參與競爭中對自己制作的帆船的性能有了更為直觀清晰的認識。這樣,學生通過競賽能發現其他優秀的帆船。教師可讓獲勝的學生上臺介紹經驗,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制作過程,從帆船的設計藍圖、運用構思、選擇材料以及制作的注意點等方面出發,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制作過程,并為其他同學提供必要的經驗方法。很多同學在相互學習交流中能主動針對自己的設計,結合自己的整體構思取長補短,并在修補自己的短板中獲得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方法。這樣的成果展示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探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內生動力。
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收獲,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幫助他們在主動梳理相關知識體系中形成有效學習思維方法。同時,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長處,多給他們切磋學習和互動交流的引導,引導他們在深入探知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深層次的理解,讓課程學習更有深度和廣度。
5? ?結語
教師多以開放化策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多鼓勵學生結合自身認知主動深入了解科學,在親歷科學新知的生成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發現。這種以開放化策略為引導的科學教學,便于學生打開思維表達的話匣子,讓學生在主動融入的探知氛圍中主動學習和使用科學,真正掌握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多鼓勵他們充分運用好各種資源主動學習和探知,引導他們在主動融入教材文本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內容,這樣的科學課堂教學才會更加多姿多彩。教師可結合學生多樣化探知需求,多給他們探索嘗試的機會,多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和深學探知中開放認知視野和思維,從而切實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探知激情和好奇心,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熊文.小學科學拓展課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教師,2019(04):110-111.
[2]許曉敏.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施路徑的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1):46.
[3]趙立春.小學科學課堂開放拓展性教學的有效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1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