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穎
(廣東白云學院會計學院 廣東廣州 510550)
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高校教學中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各專業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稅法》課程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財會類專業的核心課,承擔著為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的任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涉稅處理能力。現階段,國家不斷加大財稅改革力度,對企業稅務崗位職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形成“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觀念,如何區分“避稅”與“逃稅”尤為重要,因此,研究課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稅法》課程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稅法》課程是財會類專業的核心課,在廣東白云學院會計學院作為專業必修課、專業核心課程開設,主要面向財務管理、會計學、審計學三個專業,為《稅務籌劃》《稅務會計》《國際稅收》等課程奠定基礎。此外《稅法》課程還作為全校公選課開設,開設面寬、授課對象范圍廣,因此,如何在課程當中融入思政理念,培養學生誠實的稅務道德尤為重要。
《稅法》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與實務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包括我國現行稅收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識、各稅種的納稅人、征稅范圍、稅率、應納稅額的計算、征收管理等,實務部分主要是各稅種的模擬報稅。由于國際形勢的多變與我國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促使我國稅制改革工作不斷推進,加之我國稅種較多,決定了稅法課程具有較強的復雜性,此外,實際經濟業務中經常涉及多稅種的申報、繳納與處罰,因此稅法的應用性很強。
為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稅法》課程教學中,需要對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設定,使之更好地與新時代思政教育目標“同方向”,進而將《稅法》課程的育人目標各有側重地落實到《稅法》課程體系的教學資源當中。基于此,《稅法》課程教學目標界定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三觀意識、職業素養,具體的,家國情懷是培養學生所必需的政治認同、政治方向、國家意識、民族情懷、文化修養等;三觀意識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職業素養是培養學生今后處理稅務所必需的敬業精神、誠實守信、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素養。
高校專業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該是潤物無聲的,為數不少的教師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混為一談,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來講思政課程理論,完全曲解了課程思政的深意。課程思政不是獨立的一門思政政治課,它是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教學環節,在講解專業課程內容時灌輸思政教育理念,例如家國情懷、三觀意識等,灌輸過程不限于固定的教學環節,可以是課前,也可以是課中或課后,應做到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知識融合的無縫銜接。
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國家與社會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稅法》第一章基本知識部分,以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形式的變化相聯系,引導學生從國家情懷角度去理解我國稅制改革的意義,通過“為什么要這樣做”“稅制改革對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有哪些幫助”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再如“個人所得稅”一章通過“居民納稅人的界定為何改為在我國境內累計居住滿183 天”“居民納稅人的界定體現了哪些潛在的偷稅因素”等問題,引導學生將誠實納稅與課程內容、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避免生硬講解思政課程。
以往《稅法》課程教學因課程的規范性特點而過分注重稅務條例與實操的掌握,以記條例、記政策、背公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忽視學生稅務理念的培養,因此,通過教學方法的改善來培養學生稅務處理的職業素養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可采取案例教學法,例如將疫情期間國家對中小微企業實施的優惠稅收政策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領會家國情懷,培養學生政治方向與政治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與實務界保持密切合作,由任課教師以合作交流或下企業實踐等方式獲取企業實際案例資料,從中選取思政元素豐富的案例進行加工整理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實例的正反兩方面素材引導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
立足《稅法》課程知識點與教學內容,從其尋找能夠表達思政理念的內容,即為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根據《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其主要思政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章,稅法的基本知識。通過講解稅收的形成,引導學生理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稅收原理,從而將正確的稅收理念傳遞給學生,并從“獲得公共服務”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納稅意識。此外,通過生動的圖片,借助網絡教學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給學生,從稅收的萌芽講到祖國的快速發展,讓學生正確認識國際發展形勢,將國家的前途命運作為己任,從中理解我國稅制改革的必要性,并自然而然地形成“納稅光榮、偷稅漏稅可恥”的理念。
第二章,增值稅。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覆蓋面非常廣,因此在本部分應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講授過程中通過列舉實例來說明虛開增值稅發票的后果與不良影響,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虛開發票屬于違法行為,造成國家稅收流失的同時也會使自身及企業受到處罰,實例的列舉可以是視頻播放的形式或是由學生收集案例的方式,告誡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守法經營。另外,可借鑒生活實例引導學生,例如,我們都有去餐廳吃飯的經歷,當我們索要發票時,餐廳是如何反應的呢?引導學生討論,從而自然而然地挖掘思政元素。學生們會發現個別餐廳以“消費低”“贈送飲料”等理由拒開發票,這是一種偷稅行為,進而進一步啟發學生,“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消費之后索要發票,這樣可以幫助稅務機關監督企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偷稅漏稅行為。
第三章,消費稅。消費稅相較于增值稅征收的范圍有限,僅針對15 種特定商品進行征收,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為什么消費稅對卷煙和白酒實施復合稅率),引導學生理解這并非重復征稅,而是提醒消費者要少購買有害身心健康的消費品。從而總結消費稅的征稅范圍主要包括過度消費會危害身心健康、污染環境的消費品;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稀缺性消費品。因此,本章的思政元素融入點主要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量力而行、不要攀比,將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理性消費。
第四章,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屬于直接稅,不能轉嫁,因此個別企業在稅前扣除環節使用不良手段來降低應納稅額,例如通過虛增成本、虛列費用等增加稅前扣除,從而達到少交稅的目的。因此,教學過程中可進行反面案例警示,即通過網絡新聞等方式進行案例展示,告誡學生納稅實務中應做到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誠信納稅等。其次,還可以從正面案例進行引導,結合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的特殊規定以及國家對研發新產品的鼓勵措施,引導學生合法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從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角度增加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合法合理。此外,可以華為為例,引導學生形成科技強國的民族情懷。
第五章,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同企業所得稅有相同之處,即都屬于直接稅,無法轉嫁,因此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點也在于引導學生誠實納稅。第一,大學生畢業后都將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因此,對學生納稅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這一部分可借助反面案例進行教學,最典型的就是明星偷稅的反面案例,告誡學生不要弄虛作假,否則遭受處罰的同時還會對個人未來貸款等造成不良影響。第二,從另一個身份角度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明星偷稅的案件中,作為其經紀人故意銷毀會計憑證,這一行為違反了會計職業道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從業觀與價值觀。第三,隨著個人所得稅的深入改革,個稅免征額不斷提高,引導學生體會國家為每個家族及個人減稅降負的決心,此外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的設立,由納稅人自行填寫,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個人的充分信任,引導學生以同樣的誠信回報國家和政府。
第六章小稅種。小稅種主要包括關稅、印花稅、契稅、車船稅等,思政元素融入點較多,例如關稅的講授可從以下三方面融入思政理念:第一,結合關稅征收目的與當前國際形勢,借助中美貿易戰的案例能夠很好地將愛國情懷融入課程之中。第二,以“空姐代購走私案”為例告誡學生走私屬不法行為,切莫鉆稅收執法的空子。第三,結合疫情,以“進口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的物資免征關稅”為例,讓學生體會國家對百姓的關愛,樹立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再如,環境保護稅的講授可從保護生態環境角度融入思政理念,引導學生愛護環境,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
結合廣東白云學院第二課堂活動,以辯論賽的形式將《稅法》課程思政建設融入第二課堂,選取當前社會熱點話題,如“開征交通擁堵稅是否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擺地攤是否應交個人所得稅”等,通過學生事先查閱資料、組織語言,深入辯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對稅收實務產生清晰、正確的認識,并能夠體會到國家對民生民計的關懷。
制訂課程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學內容、形成性考核等相關教學資料,把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科學合理地分配到教學單元中,通過對教學資料的建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建設各類教學資料,包括國家級精品課視頻的引入、稅法典型案例庫、問題庫、試題庫建設、稅法習題的整合等,將線上教學資源建設得既豐富又完善,為線下教學提供輔助資料。
在目前疫情不平穩與信息技術發達的大環境下,通過不同的教學平臺將更多與時俱進的信息資源引入教學當中,例如超星學習通、慕課平臺、多媒體網絡等,組織學生收集稅務領域正反兩方面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偷稅漏稅后果的嚴重性與誠實納稅的光榮。通過平臺之間的融合與切換,提升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也增強了學生對稅法典型案例的理解。
改革和調整《稅法》課程評價體系,使之更好地與新時代思政教育評價相整合,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否得到提高,首先,以教師點評為主,按照本門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考核學生提升情況;再次,組織學生小組互評,一方面學生可以互相聽、互相學,思想政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另一方面,聽取其他同學陳述可以取長補短,反省自己還需要提升哪些職業素養或人生價值觀;最后,根據教學效果整體情況進行問題總結與持續改進。
結合稅法課程內容相對枯燥的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并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將思政理念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實現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特點,根據學生所學專業與個性特點,通過通俗易懂的話語對學生進行思政理念的滲入,當然這種滲入不能是生硬的,應是融入稅法課程內容當中的,例如,在講個人所得稅年終獎時,可以提到按照個人所得稅原規定:個人年終獎在2022 年之前可以選擇單獨計稅,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稅,但2022 年起只能并入綜合所得計稅。然而考慮到為個人減輕稅負,李克強總理在2021 年底明確指出個人所得稅繼續實施單獨計稅的優惠政策,這項政策繼續延用到2023 年底。通過這個生動的案例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為民減負的國家情懷,從而使課堂具有吸引力,又對學生具有說服力,使學生對國家和政府以及稅收政策具有親切感與認同感。
《稅法》課程在財會類專業中占據核心位置,并且實用性極強,因此在課程當中應不遺余力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師應加大力度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意識與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