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光
(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 河南南陽 473004)
作為法學專業的教師,應認真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發揮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在“大思政”背景下,要重視對法學專業人才綜合素養的培養,力求開展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工作,加強法學專業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能夠在未來發展中,利用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實現自身價值。這是新時代賦予法學專業學生的職責,也是現階段法學專業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際經濟法是法學專業教學的核心課程,其內容包含針對紛繁復雜和急速變化的國際經濟關系,不僅有私人之間的國際貿易交易,也有政府對私人交易之間實行各種經濟管控的協調關系,以及國家之間經濟合作與相應的管理、協調關系等。除貿易主體多樣之外,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難度還在于參與國際經濟交易關系的主體的廣泛性,如自然人、國家、國際組織等。主體范圍廣、協調關系復雜等特點,使得國際經濟法課程是大部分學生普遍認同的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站在授課教師的角度上來說,國際經濟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較大難度,其主要原因是授課環節不僅要詳細講述理論性強、內容復雜的專業課程,還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夠分析國際經濟變化形式的能力。由于自身所處的政治立場或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學生對于同一問題常常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和想法。
雖然國際經濟法是二戰之后才形成的專業學科,但西方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對相應的專業理論形成較為豐厚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往往立足于發達國家的情況,并以發達國家的整體利益作為核心,因此,其中難免會參與進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秩序理論和觀點。在此背景下,授課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站在中國實際發展情況的角度上,對于來自西方國家的相關知識、成果、理念進行消化和吸收,以此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充分內化和創新意識[1]。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在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環節開展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具有一定重要性,一方面,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觀念。除此之外,國際經濟法課程建設思政教學也具有一定可行性。
其次,國際經濟法課程內容中本身包含大量思政教育元素,這也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供有利條件。我國是國際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國際經濟關系的能力日益提升,并一直堅持倡導構建公平、互惠的國際經濟秩序,這其中就蘊含著和諧、公正、公平等思政元素,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公平等素質,此外,國際經濟法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明確世界環境中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關系,這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立足于正確的政治角度和學習方法,分析相關問題的數據和資源。
實事求是原則是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并利用自身能力改造世界的基本要求。堅持實事求是,就是立足于實踐的本質事實,分析、探究并解決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開展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時,要重視將課程的教學特點作為基礎,將培養人才目標為教育工作導向,設計出符合課程要求、學生學習需要、符合實際學情要求的教育教學方案,盡量避免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出現專業課程知識和思政教育失衡的問題。簡單來說,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能過于追求思政教育而忽視專業教學工作的重點方面。與此同時,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授課教師應有意識地使用各種實踐手段,檢驗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為法學專業學生設計出符合其實際學習需求和未來發展的教育教學計劃[2]。
授課教師設計教學大綱時,要首先明確課程思政并不是要求每一次教學、每一節課中都需要思政元素,不能過于機械和表面的理解課程思政的含義就是單純地將思政元素置于每一個教學環節。否則,很容易出現由于教師過度追求思政教育,導致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情況。不僅無法高效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開展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工作時,教師不僅要明確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還要重視靈活的處理思政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思政教育的內容不一定要特別多,但必須要突出教學重點,保證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環節能夠深度融合,從而落實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起到的培養、提升、促進的教育目標。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基礎,就是希望通過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落實高校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發展。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就要重視貫徹和落實教育教學優化改革工作,不能將這一目標單純的視為一個口號。所以,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注重實效原則,通過對教學大綱不斷的實踐,接受學生反饋,進而優化教育教學方案。
法學專業的學習想要未來更好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需要掌握洞察社會人情、觀察現實生活的能力,做到不僅腳踏實地的提升自身知識、技能儲備,還要積極建立未來發展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針對這一法學專業學生的發展要求,國際經濟法教學大綱,針對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明確學生應獲得的能力,并細化至知識、技能、綜合素養等三個方面。總結來說,學生要通過對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學習后,要掌握一定的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協同合作能力以及組織規劃等能力,此外,還應具備應用批判性分析方法技能、學術研究技能等學科技能等。所以,教師開展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工作時,一定要重視將學生能力培養作為教學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不斷優化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工作,充分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3]。
1.融合多種教學方式
法學實踐教學環節中使用的教學方式包括理論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診所式教學法等。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通常使用理論講授、研討式學習和案例教學三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法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環節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法,也是法律實務界最常使用的一種研究方式,被稱之為案例研習;體驗式教學法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環節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互換,或是引導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環節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研討式教學法則是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的交流、分析、溝通和協作,讓學生通過個人或學習小組等形式一同嘗試參與活動,并嘗試解決相關問題,將自身具備的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環節。
立足于目前教學工作現狀來看,國際經濟課中教師教授理論課的時間占據總課時的三分之二左右,而通過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來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合作研討任務量存在不足的情況,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出現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因此難以全身心融入教師授課環節。而法學專業具有應用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要求學生應具備高效的學習能力和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方案,否則會難以適應未來職業發展需要。所以,教師開展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將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融合,適當減少教師理論授課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以此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從圖3可以看出,貯藏過程有利于色度提高,主要是橡木桶中所含的部分單寧等酚酸類物質溶入酒液中,并在氧的作用下通過酯鍵相連形成聚合物[25]。
2.擴展多種教學平臺
想要在取得更好的專業課教學效果,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即貫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首先,教師除了關注課堂教學環節使用的教學形式和效果外,還應有意識的主動參與到實踐教學環節,比如,開展學科競賽期間,教師可以充當指導教師,尤其是法學專業學生參與的辯論賽、征文比賽等,教師可以在擔任指導教師期間,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存在的不足之處,便于教師針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后續教學工作計劃、完善教學工作。其次,針對法學專業實踐性強和應用性強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樂于深入社會,開展相應的法律援助、服務等活動,破除傳統教學模式中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剝離的弊端。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平臺,進一步認識法律法規、國際經濟形勢、塑造其法律職業精神,有助于學生未來更好發展和進步[4]。
1.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傳統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模式,存在實踐教學與理論知識教學相脫離的問題,開展實踐教學工作的節點集中在學生大四期間,而這時學生通常會忙于撰寫畢業論文、參加公務員考試、研究生備考、求職面試等,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的大四實習浮于表面。所以,教師開展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可從課程體系方面著手,將實踐教學環節充分融于整體大學教學階段。比如,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可以自行選擇到各種律師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實習。教師也要積極組織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帶領學生進入法庭旁聽、聘請行業優秀人員、學校優秀畢業生等進入到學校開展校園講座等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相應專業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鍛煉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優秀畢業生等法務從業人員,能夠與學生相互分析工作經驗,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并從而為日后發展做出打算。在此期間,教師可將法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與相關教學內容結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主動培養自身職業素養,這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修訂課程思政教學材料
根據現有的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大綱相比,修訂后的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一項育人指標,明確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力求幫助學生建立起優秀的人生價值觀念。除此之外,修訂后的教學大綱還特意增加思政育人著手點和思政素材兩個方面的內容,為授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提供思路。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教案是以教書育人的角度重新修訂而成,與教學大綱相比,教案的內容更為詳細,針對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更為詳盡的教學思路,又將主體教學內容劃分為教師、學生活動,教學目標等。一方面,有助于授課教師在實際備課環節準備更充分的教學材料,明確教學活動的目標,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在結束授課環節后,對比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設計意圖,從而對教學工作進行查缺補漏,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使用的教學課件是以教書育人和教案內容為基礎,對此,教師應意識到制作課件并非將教案完整的復制、粘貼,而是依據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實際特點,以知識回顧為起始,完成對之前知識的復習后,再以多樣化的形式引出新知識的內容,比如,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保障學生主動跟隨教師思路,復習以往學過的知識后,積極參與后續教師教學環節,從而鞏固所學知識[5]。
1.開展小班教學模式
無論是互動式教學還是啟發式教學都是在小規模的教學中才能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百人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深層次交流,更不用說針對性指導。所以,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有效縮減班級人數,尤其是開展案例分析、合作式研討等教學方式,更加注重課堂學生人數。這樣,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遞交的報告進行詳盡的分析,從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優化教學評價考核指標
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思維的培養。對此,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教師要認識到將學生的考核評價指標與單純的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指標進行區分。除了傳統的知識掌握、理論運用、實踐能力以及法律素養方面,還要額外考查學生在思政方面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政治、道德素養。在此前提下,國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考核評價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除了對學生學習效果、期中、期末、平時作業的成績的考核和評價之外,還應納入針對國際經濟法課程中案例教學討論成績。教師通過各種平臺將案例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針對案例進行討論和探究,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了解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活躍度。其次,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可以適當增加思政考核內容,將專業知識、思政元素與考核內容相結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想要有效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培養學生思政素養,需要優先重視對授課教師綜合素養的培訓工作,發揮教師的引導、模范作用。首先,作為法學專業的授課教師,應始終堅持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觀,積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學習的熱情,積極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和國際經濟市場發展動態,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引導學生關注與教材知識有關的市場經濟情況,比如,國際經濟法課程中對于國際金融法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內容,開展擴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國際金融最前沿的監管技術和動態,熟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其次,國際經濟法課程通常會有2—3 名教師完成所有授課內容,因此,教師應協同合作,成立教學小組,教師一同備案,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合作解決教學環節中經常出現的各種問題;最后,授課教師應抓住各種進修學習的機會,提高自身素養與業務能力[6]。
綜上所述,在“大思政”視域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對培養學生思政素養、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通過思政元素與國際經濟法課程的結合,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學習動力,還能有效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在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推動下,傳統的專業課教學無法充分落實“教書”“育人”兩個層面的教學任務,而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對于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具有促進效果,有利于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