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棵樹初級中學 馮麗娜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直戳心靈深處,帶給傾聽者以極強的震感,音符、節奏、旋律是音樂組成的三大部分,其中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靈魂所在,關系到整首作品情感的抒發,是支撐音樂的骨架。教師在進行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時,要重視對學生的節奏感進行練習,通過節奏感來引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本文將從學生的節奏習得有效性入手進行探究,培養其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力。
對初中生進行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環境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對初中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社會各界逐步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給學生的能力發展帶來的影響,但在實行初中音樂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對于音樂賞析技巧等的講授、對歌詞、旋律的欣賞等方面,對節奏方面的訓練相對較少。但節奏作為音樂的靈魂所在,影響著傾聽者對于整體音樂作品傳達情感的感知,目前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對節奏教學缺乏科學認知和進行節奏訓練的方式不科學等都制約著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對音樂作品的賞析和學習有時往往需要幾節課的時間才可以學會,如果從一開始就帶領學生進行歌詞賞析和歌譜的記憶、節奏的分析,對學生來說是較為枯燥乏味且較難吸收的,很容易使剛剛接觸較難音樂系統學習的初中生產生對音樂的排斥,不利于進行長期的音樂教學活動。聲音是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存在的事物,教師要善于利用大自然聲音中的節奏,如鐘表轉動滴答滴答的聲音,夏日蟬叫時發出的吱吱吱的聲音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聲音出發,讓其進行傾聽,感知其中的節奏感,提升對于聲音的感知能力,為進行課內的音樂節奏學習提供經驗積累。
以八年級下冊的初中音樂教材《大海啊,我的故鄉》一課為例,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教學方式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當中,掌握本首歌曲當中出現的經典節奏型和切分節奏性,并能夠運用不同的情感進行作品體現,感受大海的形象,激發起學生對于大海的熱愛,對生命的熱忱。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利用互聯網等資源搜集海鷗的叫聲和海風吹拂的聲音等,在正式進入本節課歌曲的學習之前進行播放,讓學生對這些聲音進行感受,讓學生熟悉生活中節奏的同時為其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置身于大海之上的氛圍,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景當中,推進后續的課堂教學進程。在創設了音樂情景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大海啊,我的故鄉》之前進行問題的創設,這首歌的音樂情緒是如何變化的?音樂的表現力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作品欣賞。讓學生對剛剛的問題進行討論,了解本首歌曲的歌曲力度由弱到強,抒發了作者由深情到激動的情緒,加深對音樂節奏和情感的認知程度。
“學問必須和著自己的興趣來,方可以得益。”是一位英國劇作家曾說過的話,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興趣對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重要作用,教師在進行音樂活動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提高音樂課堂的參與程度。課程的導入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可以利用多樣的教育教學資源,創新課堂導入方式,如采用說唱接龍或者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敲擊節奏的方式進行自我介紹活動,將節奏訓練融入到游戲活動的過程當中,從課堂開始環節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激發學生參與接下來課堂教學的的興趣,推動音樂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以初中音樂八年級《踏浪》一課為例,本首歌是以云朵、風兒、大海、浪花等為意象依托進行創作的一首音樂結構短小精悍、旋律樸實,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感的輕快活潑的校園歌曲。充分表現出了獨屬于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有來自于其身上所散發出的極富詩意的浪漫氣息。在進行本節課的音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以校園生活出發,讓學生對自己的校園生活經歷感受進行一句話概括,在課堂導入環節根據教師的節奏進行自我介紹和一句話概括的介紹活動,教師在敲擊節奏時要注意對于節奏的把握,使學生在富有節奏變化的導入環節中烘托其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其樂意參與到教學課堂活動當中,提升整個音樂課堂的活力。教師播放《踏浪》讓學生進行欣賞,帶領其進行歌曲的解析,讓學生在賞析和齊唱中感受歌曲的韻律和作者所抒發出來的情感。
節奏感的概念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無法進行準確的理解,但是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音樂感知能力很強,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節奏教學。音樂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在作詞作曲上有著迥異的差距,節奏上具有極強的變化,教師可以在生活中留心收集多種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從中選擇適合初中生進行學習的作品,將其融入到初中的音樂課堂當中,讓學生進行作品賞析,通過不同音樂作品的賞析,感知不同風格歌曲的曲風節奏,豐富學生的音樂節奏體驗及相關知識,提升其節奏的感知能力及音樂作品的節奏鑒賞能力。
以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G大調小步舞曲》一課為例,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對這首舞曲進行欣賞,初步認識小步舞曲,感知樂曲中婉轉如歌和活潑跳躍兩個不同的段落主題所表現出的情緒和樂曲演奏形式,讓學生樂于參與到舞曲作品的欣賞和表現當中來,對西方的音樂有更多的掌握。教師在進行本節課的音樂教學活動時,可以采取體驗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在表達交流、聽、演等環節對小步舞曲的節奏、速度、節拍、力度等方面進行感知,深入了解這一音樂體裁。教師可以依據本節課內容,對學生開展音樂內容的相關鏈接,將《獵人合唱》融入到教學活動中,《獵人合唱》也是西方音樂的一種體裁,是對歌劇《自由射手》背景的介紹,教師可以將這兩種西方的音樂體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幫助學生感知其音樂的表現形式有何區別,節奏是怎樣的,節拍呈現怎樣的強弱變化趨勢,使學生在掌握節奏等基本音樂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這兩種音樂體裁的了解,增強其音樂鑒賞能力。
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掌握可以借助于肢體動作,教師在進行音樂節奏的講解練習時,可以將歌曲的節奏進行拆分,變成較為簡單的節奏形式,帶領學生依據拆分出的節奏進行拍打練習,熟悉所學音樂的曲調、節奏情況,在手腦并用中形成對音樂節奏的感知控制能力,使學生掌握立體節奏的掌控技能,讓學生在手腦協調中促進對于音樂節奏的認知理解。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給足其充分的發揮想象時間和空間,在帶領學生進行音樂節奏分析之后,讓其依據對于歌曲節奏的感知,對歌詞的理解進行相應動作的創編,來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情感,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以初中音樂教材八年級《情系二人轉》一課為例,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二人轉有關的文化方面知識,欣賞二人轉演員的表演,學習丟手絹技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二人轉的魅力,喚醒對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情感認知,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水平。教師在進行實際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演唱《小拜年》,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創設活動,如你們知道老師剛剛演唱的歌曲是來自中國的哪個地區嗎?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教師接下來對二人轉的歷史和發展進行詳細的介紹,幫助學生認識東北的傳統民俗文化二人轉相關知識,為進行課程后續的學習進行情感和知識的鋪墊。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知道二人轉演員需要掌握四功一絕的本領——說唱扮舞絕,了解二人轉不單單需要進行唱,對于扮和舞也有很高的要求。播放《情系二人轉》相關視頻,讓學生對其進行欣賞,使其從直觀上初步了解二人轉的表現形式,帶領學生對于《情系二人轉》中的內容和旋律、節奏進行細致的剖析,幫助學生理解二人轉的構成,感知A段的附點、波音、裝飾音、前半拍空拍,B段的大跳音程、連音、切分音。教師出具其中的部分節奏旋律,帶領學生進行拍手打節奏練習,通過肢體動作進一步感知附點、空拍和切分音等的整體節奏,加深對于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教師要對二人轉中的四功一絕進行詳細解釋,將其融入進音樂教育課堂的教學實踐環節當中。如對于“扮”,教師要進行解釋說明,扮功指的是扮相,也就是說要演什么像什么,裝什么像什么,即使沒有風箏,也要裝出有風箏的樣子,并讓學生根據《情系二人轉中》需要進行扮演的片段進行模仿扮演,讓其在實際扮演中感知其中的樂趣和對扮功的要求。在對“舞”進行解釋的時候,說明舞是指舞蹈,是要求在進行二人轉的表演時邊唱邊跳,二人轉常用的道具是扇子和手絹,教師教授學生手絹的基本轉法,讓學生根據歌曲中的節奏進行練習和展示。總之,在進行本節課的教育活動時教師要重視對于二人轉細節上的講授,讓其盡可能全面,具體地了解二人轉的相關知識和節奏韻律,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知二人轉的魅力。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當中,樂器的學習和訓練有著一定的地位,但在系統學習音樂的前期,要想讓學生完全學會一項樂器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所以,樂器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作用應該是配合音樂進行節奏訓練。教師可以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時選擇適合的音樂將樂器融入進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如選擇沙錘、小鼓、響板等簡單容易操作的樂器,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進行節奏的敲打,使其在和音樂的過程中感知節拍的快慢、強弱等元素,進行動作節奏訓練,強化學生的音樂節奏能力。
以初中音樂教材八年級下冊《海港之夜》一課為例,本首歌是一首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情的俄羅斯民族音樂,整個旋律深情流暢,明朗有力,很好地將進行曲和抒情曲的特點融合在了一起,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幅海風吹拂,歌聲輕吟的寧靜海港夜晚,將即將出征遠航的水手熱愛生活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師在進行本節課的音樂教學時,首先要對這首歌曲的背景和旋律內容等進行深入的分析,確保自己對《海港之夜》交響曲有著明確全面的認知理解,讓學生帶著歌曲思考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幾部曲式?旋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三個問題進行歌曲的賞析,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進行問題的探討,教師最后帶領學生進行曲式和旋律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其節奏變化,感知整首樂曲中節拍的強弱變化,知道主要由主部和副部兩部分組成,主部采取獨唱,副部第一遍為重唱,第二遍為合唱,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響板這一樂器,在樂曲強拍時落下,幫助其對樂曲的強弱變化進行感知,選擇沙錘,在節奏進行轉化時進行搖響提示,感受節奏的變換。
面對新的教育形式,學校家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程度日益重視,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對于周圍生活的感知能力有著促進作用。對學生進行良好有效的節奏性訓練,可以有效帶動其整個音樂課堂的氛圍,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樂感敏銳度,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體驗音樂的美妙,感知節奏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幸福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