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關橋鄉中心小學 田志宏
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同時也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不容易,其中不僅需要學生自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語文科目的特點,制定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兩者相互融合才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而在現階段國內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方面的培養依舊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其中教師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視程度不足是最典型的問題之一,很多教師都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上,過分依賴于語文教材,教學方法上也多以背誦為主要方式。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并沒有采用有效的方式,導致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認知較為淺薄,同時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小學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案,通過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針對性地提高小學生的語言問題運用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多依賴于后天的培養,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實踐性,同時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地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小學生的生活環境較為單一,沒有辦法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也就無法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想象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如果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限制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興趣。這就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在教學計劃中加入更多的實踐機會,將教學實踐活動立足于生活實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意境,將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計劃中,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一文的講解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清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然后和學生們一起找出文章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還有優美的句子,之后帶領同學們去參觀校園,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課本中運用到的優美的句子來比喻校園中的某一處,在參觀完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一個小作業,就是結合今天參觀校園所看到的景象,根據自己的想法寫一篇小作文,最好能夠用上今天課本中所學到的優美句子。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讓學生將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和文字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制非常嚴謹,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首先適合小學整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其次就是一些語言優美,用字凝練、立意深刻的內容,同時這些文章富含文學意義和參考價值。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語文課本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同時也能夠為教學講課做好基礎預習工作。教學要利用好教材內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拓展,在教學過程中常用一些優美的語句和精練的文字講課,將語言的文字形象轉化成為動態畫面,將語言文字的描述轉換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搭石》一課的講解中,作者簡單的幾筆就描繪出了小山村的景象,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描述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這一魅力的小山村畫面,深深體會一行人走在搭石上的情景。又例如,教師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草原》一課的講解中,教師首先對這篇課文的結構布局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教師此時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作者是如何利用優美的語言去描寫他心中或眼中所出現的情景。作者在課本中運用了很多比喻句,從而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蒙古族人民的親切和熱情,同時也表達出了自己對于草原生活的向往。教師通過解析作者在課本中所使用的各種優美辭藻,將自己的感受完全展示出來,這也說明了語言文字所能夠傳達出來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文章所潛藏的主要內容,并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解釋,向學生們傳達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運用練習,這對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學不僅僅只局限于課堂教育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組織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知識面。在閱讀過程中,還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優美的句子,從閱讀中學習到更多的寫作技巧,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而促進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能力,通過積累更多的知識,養成更加全面的閱讀技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自身的教學經驗,將其運用到教學課堂中,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搜集更多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本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通過閱讀交流養成良好的語言分析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在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平臺的搭建工作,方便學生能夠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心得和交流。
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春天”作為閱讀的主體,然后組織閱讀活動,搜集和春天有關的成語、詩句,在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同時在課后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和春天有關的成語,然后由教師來品鑒每一位同學搜集到的成語,將優秀的成語和同學們分享,并舉出幾個利用這些優秀成語的例子。學生通過閱讀活動能夠找出描繪春天的代表詞語以及修辭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練習,并從其中養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通過積累閱讀知識,能夠幫助學生養成靈活運用優美句子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審美鑒賞以及創新能力就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以及表現并創造美的能力。同時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優秀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養成和培養鑒賞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是有著非常密切關系的。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為學生解析優美詩詞和散文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其中的自然美和情感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解析文章修辭手法以及句式結構來引導學生去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知識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特點和語言技巧。
例如,在散文類的文章中,通常就是通過描寫人或事來對文章主題進行詮釋,教師可以以此來作為理解文章內容的切入點,讓學生感受散文中的魅力和豐富情感的表達。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反復推敲的手法,去比較同一個字在不同文章中所表現的不同意思,比如在《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泊船瓜洲》這三首詩中,在“綠”字的運用上就大不相同,雖然都是在描述綠色山水景色,但是卻呈現出了不同的韻味。《江南春》這首詩作者雖然描寫的也是春天的景色,但是卻透露出淡淡的憂傷,還有歷史的滄桑感。《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中所描寫的“綠”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也充滿了作者對于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而在《泊船瓜洲》這首詩中,作者將“綠”描寫得更加生動,寫出了江南精神的動態美,同時也描繪出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良好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使語言文字運用得到了升華。
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在教學初期,學生一般都會感受到枯燥無味,在此基礎上,如果教師不能夠運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長時間后學生會對語文教學失去興趣,降低學習效率。因此,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素養教學實踐中,積極轉換教學觀念,將課堂的主體位置還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目前這個教學體系全面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得到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需求,教師要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重要前提,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保障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高效學習的習慣。教師通過設置情景,角色扮演以及游戲活動等形式,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充滿生機。通過一些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注入全新的活力。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素質方面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面面俱到,聽和說都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教師要根據每一位同學的特點和學習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所體現的教學效果也大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在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時,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所學的內容也要有所不同。
例如,對于一些語言表達能力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要注重語文知識方面的掌握;而對于一些口述遲緩的學生,教師需要為其創造一些能夠閱讀的機會;而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創造一些口語交際的機會,通過耐心的引導和鼓勵,來幫助內向的學生克服膽小羞怯的心理,并通過各種語言表達,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進而使這些學生能夠勇敢地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溝通。
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能力,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另外,教師還要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口語實戰練習,利用一些小活動,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促進師生間的感情。當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那層屏障被打破,那么學生就會在教師的課堂上變得活躍,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富有活力。興趣是學好一門學科的基礎,通過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能讓學生喜歡教師所講科目,進而學好這門課程。教師的正確引導也是學生正向發展的重要基礎,可以通過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來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同不同職業人士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在口語表達上的區別,從而實現全面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目標,而且這對于學生們步入社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多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而良好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對于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生和學生日后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這對于提升學生人際交往、審美鑒賞以及創造能力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理解。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承擔教會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義務和責任,同時還要發揚育人精神,為國家培養積極向上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