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青 姜星宇 陳志蘭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要求“育人為先、德育為本”,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特教學校應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近年來,鎮江市特教中心積極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成立了由校長室、政教處、團總支、大隊部、關工委組成的德育工作中心組,系統化扎實有效開展德育工作。
《指南》要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嚴格落實德育課程,另一方面要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中。
為此,學校將德育納入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并從學科教學實踐出發,分析了必修、選修學科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制定了《學科融合德育一覽表》,為學科滲透德育指明了方向。例如,聾校語文課中有這樣一篇課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她以細膩的筆法、感人的詩句描述了自己所設想的獲得三天光明后的所見、所思、所感。教師引導聾生通過閱讀文本,體驗作者情感,激發熱愛生活、自立自強、奮力拼搏的精神。課后教師又帶著學生來到聾人名人吳立庭家中進行現場采訪。吳立庭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事跡深深感動了在場的學生。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大家今后應該怎么去做?學生們有感而發:要以海倫·凱勒、吳立庭為榜樣,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發奮學習,努力成長,報效祖國。學科教學有機滲透德育,使學科育人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指南》指出,德育工作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緊密結合,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公共機構、企事業單位、各類校外活動場所等開展各種主題實踐活動。學校有效開發社會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社區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素材是學生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土壤。為滿足殘障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提供持續平等參與的機會,學校結合“五好小公民”讀書活動和“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教育,利用班團隊活動,依托圖書館、法院、博物館、醫院等資源,開展適合殘障學生發展的德育活動。
例如,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為了傳承紅色基因,讓殘障學生學史明理,幫助殘障學生立根塑魂,學校組織開展了“學黨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系列紅色研學活動,充分利用茅山紅色資源,組織殘障學生專程赴茅山開展了“致敬先鋒,紅色尋訪”青少年學黨史研學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的悲壯場面,激發他們內心強烈的愛國熱情,讓紅色基因融入他們的血脈。又如,為了加強殘障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掌握安全乘坐公交車的知識,學校聯合市公交總公司開展了“文明安全乘車宣傳請進校園”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文明乘車的注意事項和乘車規則。
二是充分依托高校資源。從2012 年開始,學校依托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等駐地高校,開展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普特融合德育活動。例如,江蘇科技大學的志愿者在端午節來到學校,和聾部學生開展了“紅色年,剪紙韻,過端午,思民俗”的慶端午活動,志愿者們結合視頻、圖片讓聾生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知識。活動不僅豐富了聾生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了能幫助殘障學生懂得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和習得交往技巧,江蘇大學志愿者與學校高中學生開展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通過“撕紙、扎氣球、情緒表演”等游戲,增強了殘障學生的團隊凝聚力,提升了殘障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大學生志愿者走進特教學校開展融合活動的同時,學校學生也走進大學校園,體驗大學校園生活,探索自己的大學夢。學生們在江蘇科技大學青年志愿者的陪同下,參觀大學校園,聆聽校園生活的介紹,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了向往。
《指南》指出,學校要積極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鞏固德育成果。
學校構建家校合作長效機制,邀請校關工委、教育專家定期為家長提供專題講座,傳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指導家長科學教育子女的方法。如學校邀請溝通教育創始人朱美霖老師為全體家長開設“與孩子溝通就是這么簡單”的家庭教育主題講座,邀請鎮江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孫開霞老師為高年級家長開設了“牽著蝸牛去散步”的青春期教育講座。
學校還通過開展家長體育節、最美家長評選等活動,充分激發家長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營造有利于殘障孩子成長成才的環境。以體育節“頭上胯下傳球”項目為例,該項目既是速度比賽也是合作性比賽,參賽隊伍必須由家長、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要求各組人員輪流從頭部、胯下傳球。在比賽過程中,家長、學生、教師相互配合、奮力拼搏,學生懂得了規則意識以及合作、團結的真諦,教師和家長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力量所在。
經過八年多的實踐,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融合教育,搭建殘疾學生團活動的新載體”項目榮獲2016 年度鎮江市共青團工作創新創優成果獎三等獎,學校團總支多次被評為鎮江市優秀中學中職共青團組織、“五四”紅旗團總支,多名同學分別被評為省級“最美中學生”以及“鎮江市百名美德少年”“鎮江市好少年”等。“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創新德育工作途徑和載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