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慧慧
(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1815)
我國高校教育要突出中國特色,關鍵是堅持堅定正確政治方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而高校課堂正是立德樹人的大本營。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許多高校的通識課程之一,此課程是數學科學中揭示和研究隨機現象及其規律的重要分支,由于其理論嚴謹,實踐性強,被廣泛用于自然科學、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和社會經濟學等領域。掌握此門課程,不僅幫助學生對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和運算能力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養學生運用數據思維、數據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來分析和研究經濟活動及實踐中出現的隨機現象。因此,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在高校教學課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為交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依據。
傳統課堂由于時間和課程的安排,一般來說,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擔任知識講授和信息輸送的單方面實施者,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且課堂參與度低,師生課堂交流互動也少。[2]這種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能夠在課時緊張和學生人數多的情況下實施課程知識的教授,但學生一味地作為聽眾,不能體會參與的滿足感和快樂,此外,面對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的知識,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從而失去主動思考問題的興趣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因此,高校教育亟須一種全新的工作理念和教育教學方式以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下,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學科課程課堂教學的教育教學方案——課程思政應運而生。該方案將其他學科課程知識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學科專業知識建立聯系,并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為依托,最后再反哺到學科知識的教育教學中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如何挖掘學科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引入課程教學中去,是教育工作者應該仔細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摧殘式的教育和掠奪式的啟發是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的,教育首先應該啟發的是情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產生興趣的前提是要具有文化認同感,因此,增強對課程知識文化的認同感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習慣。進一步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愛好當成學習的動力,養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進而理解課程的知識內容,并通過練習和實踐達到能力培養目標,最后再回饋到文化認同感,最終達到全方位育人目標。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和知識能力相結合的育人理念和閉環反饋教育機制。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教育線路圖如圖1。

圖1 立德樹人教育線路圖
國家民族文化認同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對中國文化高度認同,并堅持遵循黨的領導方針和政策,中華民族才有可能成為文化強國。新時代的中國人民需要增強文化認同感,必須從教育入手,教育界的發聲可以呼吁和教育更多的中華子女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教師作為教育界的重要組成成員,理應擔負起民族復興和思想文化傳播的使命。要做到民族文化得到更廣泛人民的認同和發揚,首先,教育工作者應該是受教育的,[3]是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是對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熟稔于心,并身體力行,為之奮斗終身的。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交流、考察、聽課和參加研討會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我國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并能有效地將這種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傳遞給學生。[4]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只有教師擁有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高唱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旋律,做好自身對前沿文化知識的把握,才有資格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使自己成為現代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成為我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成為關注學生成長的指導者,[5]進而為祖國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無論是名人軼事,還是概念的形成、規律的發現過程以及定理的演化過程都不難發現思政元素的存在。[6]談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起源,許寶騄是我國概率統計事業的奠基人,也被譽為是該方向第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中國數學家,同時他也是愛國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完美體現。[7]許寶騄于1936 年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于1938 年和1940 年分別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和科學博士學位。他在多元統計分析和內曼—皮爾遜(Neyman-Pearson)理論等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在他學有所成后,放棄倫敦大學教職工作,于1940 年,抱著滿腔熱血和堅定信念返回祖國,并立志為我國的教學和數學科學研究窮盡畢生心血?;貒螅S寶騄任云南昆明西南聯合大數學系教授,與華羅庚、陳省身并稱“三杰”。 之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數學系,并舉辦了國內第一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講習班,這是中國數理統計學科從無到有的轉變,也為我國培養了高質量的教學和科研人才。許寶騄教授一生未娶,窮盡畢生所學將我國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發揚光大,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而且他的相片還被懸掛在斯坦福大學統計系的走廊上,與世界著名的統計學家并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學生多了解這樣高尚而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和科學奉獻精神。此外,本課程中存在許多以人名命名的公式和定理等,這些都是熱衷于數學學科的研究人員,他們持之以恒和認真專注的態度,才會取得最終的成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些名人學習和研究時的資料,引導學生學習養成不畏艱難和鍥而不舍的人生態度。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假設他做某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0.9,三個皮匠做此事成功的概率分別是0.6,0.5,0.5,如果三個皮匠一起做此事,則我們可以利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里面的事件獨立性計算出此事成功的概率是:1-(1-0.6)(1-0.5)(1-0.5)=0.9,正好印證了那句諺語: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8]通過這種案例分析可以幫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出做人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等團體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
在對隨機現象統計規律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辯證唯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機現象表面上具有偶然性,但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偶然性是受內部規律支配的,即所有的偶然里都藏著必然,所有的必然都通過偶然表現出來。[9]課程中伯努利大數定律表明:當試驗次數非常多時,隨機事件A出現的頻率總是穩定于某個固定的數值P(概率)。概率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確定的、合乎規律的必然結果,而頻率則是事務發展過程中不確定的、隨機的偶然結果。概率和頻率體現事物的聯系和發展,符合對立統一規律,其關系可以體現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對立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辯證法中質量互變規律是三大基本規律之一,事件發展的變化規律遵循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只有當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產生質的改變。中心極限定理表明大量的獨立均勻的隨機變量相加而成的隨機變量的分布將近似于正態分布,這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過程。學習這一規律可以幫助學生深刻體會水滴石穿,積少成多等成語的含義,也有助于學生在成長中樹立遠大的目標,只要堅定不移地每天進步一點點,所做的努力總會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終將功夫不負有心人。
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祖國下一代接班人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抓好課堂教學是實現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美麗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政元素和概率理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有機結合和課堂教學的用心設計,不僅可以增強育人功能,而且更加注重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進而實現“三全育人”、正確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和學生健康成長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