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東
摘 要: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踐行立德樹人應有具體的憑借和抓手,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巧妙運用環境暗示、語言暗示、行為暗示、識己暗示等暗示教育藝術,將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學生;暗示藝術;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8-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80
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少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第一粒扣子”就是“立德樹人”。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定型,可塑性強,教師應運用具體、巧妙的方法,培養學生品格,凈化學生心靈,為學生將來“系好人生的更多粒扣子”保駕護航。
盧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暗示教育就是這種巧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方法,它指教師用一種無形的、無批評形式的方式來引導和教育學生,避免學生產生被教育的心理壓力,從而引導師生之間的雙向心靈交流,并含蓄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師的教導。教師如果能靈活運用暗示教育藝術,將能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環境暗示——班級文化耳濡目染
以文化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隱性途徑,它在無形中感化、激勵學生,促使他們積極向真、向善、向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溫馨舒適的環境是文化育人的最佳方式,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營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氛圍,能讓學生保持心情愉悅并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因此,要想發揮環境暗示的育人作用,教師一定不能放過教室這一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
(一)教室布置,整潔有序
班級布局合理,課桌整潔大方,地面干凈,窗戶明亮,教具、學具和作業本擺放整齊,掃帚、垃圾鏟、桶等勞動工具擺放有序。當學生置身于明亮干凈、舒適整潔的教室時,相信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好好學習的決心以及和諧友善的價值觀。所以,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心理暗示以期達到文化育人的第一步便是維持教室的干凈舒適。
(二)發揚民主,制訂班級、宿舍公約
學生的心理特征仍未定型,情緒容易波動、易受同伴影響,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較差,抗干擾能力還不強。應結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班級情況,由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商討,形成明確可行的遠中近期目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班級公約,張貼于墻上。班級公約以非批評的形式規范每位成員的言行舉止,讓學生有牢固的紀律意識,具有持續的、良好的影響,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如此,學生將在班級目標引領下,在群體意愿中潔身自好,嚴于律己,奮發有為。
(三)經營墻壁文化,引導激發正能量
自創標語,激勵自己。教師可讓每位學生擬寫一條能激勵自己的標語,收齊后張貼于班上,并定時更換,如此,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更因這些標語直指內心而激勵自己努力進取。此外,也可在教室內懸掛名言警句,讓學生在健康積極的環境氛圍中形成奮發拼搏的精神面貌和勤學好思的良好習慣,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為未來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定期更換黑板報,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在每一個特殊的節點及時更新黑板報的內容,把班級中出現的不良苗頭化解于無形之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如在大型考試前后,學生出現焦慮緊張心理的階段,學生中出現作業不認真完成的現象時,黑板報及時更新相關內容,在無形中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學生在認真求學之外磨煉了精神品格,提升了思想水平。
張貼優秀作品,如優秀范文,教師節、國慶節、中秋節等主題手抄報,幫助學生勇于表現自我,博采眾長,增長才學。學生也會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尊師愛友、心存他人的良好品質,擁有心懷家國天下的博大胸懷。
(四)設置圖書角,浸潤書香文化
教師可發動學生每人拿出一些書本或期刊雜志放到班上,成立班級圖書角,要求讀物類型不限,內容健康,范圍廣泛,涵蓋文學、美術、電影、音樂、政治等領域,學生能在休息時隨手閱讀,既增廣見聞,又陶冶情操。書香浸潤下的學生更有實現中國夢的根基和底氣。
二、語言暗示——于無聲處聽驚雷
俗話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教師如果采用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和語言對個性、氣質和表現各異的學生傳遞信息、交流感情,必將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如某次課堂上,一位坐在靠近教室后門的學生時不時與前面的同學低聲交談,激動時甚至笑出了聲,引起周圍同學的騷動。對這一行為,筆者毫不含糊地點了這位學生的名字,全班立即鴉雀無聲,所有學生好像都在等待對這位學生的批評,可筆者卻話鋒一轉:“×××同學,外面好吵啊!麻煩你把教室后門關好?”這位學生臉馬上紅了起來,并立刻站起來關門。課堂又重回正軌。在這一課堂問題上,筆者就是利用暗示性的語言,直截了當地叫出這位學生的名字,可卻圍而不攻,既照顧到這位學生的自尊心,又不失提醒警告,且維持了課堂的正常秩序,一舉多得。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有心或無意的話語,或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在處理學生的一般性錯誤時,應注意適當采用暗示性的語言,使學生在無聲之處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升華。
語言暗示也適用于處理學生早戀問題。記得有一年筆者剛帶一個班,便有班上學生反映班長和某位女同學關系異乎尋常。考慮到學生對早戀問題的敏感以及戀情暴露后隨之而來的擔心,如果開門見山對他批評一番,效果恐怕不盡人意,于是,筆者就從班級近況入手,慢慢將話題引到班里的另外一對在大家眼里比較公開的“情侶”上,讓他談談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一些建議,使這對“情侶”對班級的影響降到最低,然后筆者再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久筆者就從學生那里聽到他們“分手”的消息。這便是語言暗示的妙處,于無聲處聽驚雷,無聲勝有聲。
三、行為暗示——一點一滴潤物無聲
立德樹人以德為先,教師在教好書的前提下更應身正垂范,以德育人。行為暗示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情境中,以細微的動作行為或言語,對學生產生微妙影響的一種心理反應,其表達效果有時更甚于語言,所謂身教重于言傳就在于此。
由于工作關系,教師和學生相處時間較長,距離較近,因而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教師的儀表是其內心和素養的外露,對學生有強烈的耳濡目染的暗示作用。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自己的儀表,時刻給學生施加健康、良好的教育影響。
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用一個笑容、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對學生進行暗示,同樣有奇妙的效果。當一位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偶爾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教師悄悄地站到他的身旁,他一定會立刻集中精神,因為這種默默關注是“潤滑油”,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起到了提醒警告的作用。當學生在遇到挫折向老師傾訴時,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便能給他無聲的安慰和鼓勵,因為有時輕柔的動作卻是最有力量的表達。
此外,教師還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和模范。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教師每次上課都提前到班上。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教師堅持把板書寫得大方簡潔有條理。要求學生知錯就改,教師要勇于在全體學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錯誤。
立德必須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教師以身為范,方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樹人的目標。
四、識己暗示——在自知中獲成長
立德樹人要落到實處,應有具體的憑借和抓手。僅靠道德說教,或許沒法長久地聚焦學生。僅憑直接批評,或許會遭到學生的強烈反感。唯有巧妙地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內驅力,才能讓立德樹人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識己暗示是指學生受集體影響或反省自身思想行為,分析自身優缺點,揚長避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修養,融入并奉獻于集體的自我心理暗示。
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發揮正面的識己暗示,創設和諧奮進的集體氛圍。如班上有不文明現象時,無須立即進行批評教育,而可以邀請家長代表、科任教師到班上跟學生一起開一個以“做更好的自己,創優秀的班級”為題的主題班會。具體做法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發言,請他們談談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接著說說自己接下來如何做,然后讓學生互相尋找亮點,并相互學習和鼓勵。一段時間后,班內之前出現的問題都慢慢得到解決,班級氛圍也有所好轉,其根源在于學生在向老師、家長匯報時充分剖析了自己,并在此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勵。學生在識己中獲得了成長,同時又避免了師生的對抗。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師要自覺承擔立德樹人的社會責任,自覺探求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規律與藝術。教師如能靈活地運用暗示教育藝術,將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使其成長為有德行、有才學、有根基、有格局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于玲.積極心理暗示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9(17).
[2] 李長吉.“立德樹人”研究:內容、問題與展望[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