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傳承四個部分。古詩屬于文言體系,其文體本身與現代白話文相差甚遠。古詩承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文人墨客的氣韻之所在,智慧之結晶,是傳承傳統文化非常好的載體。在古詩教學中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從單元導語、課后習題入手,并注重古詩改寫對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古詩教學;改寫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1-0060-03
引? 言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論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1]。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將這四個方面視為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獨教學。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依賴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言建構能力又直接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而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又得益于語言建構與思維發展的程度,在此基礎上完成文化的傳承。由此可知,語言建構是其他三者的基礎。
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實現語言建構,從而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不停留在“解詩題—知作者—講詩意—悟詩情”的課堂教學。溫儒敏說:“‘部編版’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并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操練。”那么想要在古詩詞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后延伸中抓住“隱在”的核心素養,使其外顯于日常教學中,教師就必須緊扣單元導語、課后習題,并結合古詩改寫,溝通文言與白話體系。
一、緊扣單元導語、課后習題落實語文要素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好,對于他都是心動神怡的最深刻的記憶。”這是這個單元選文內容的主題。其中的語文要素包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感受童年往事“快樂”或“心酸”,需要學生通過“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實現。
第一單元第一課《古詩三首》的內容都屬于兒童詩。《四時田園雜興》描述孩子不會耕織,在炎炎烈日下,學大人在桑樹底下種瓜的情形,從“未解”到“學”體現農村孩童的天真童趣。《稚子弄冰》寫孩童在冰天雪地造冰、穿冰、玩冰、冰塊碎地的故事。《村晚》描寫了日暮時分,池塘草青水滿,牧童橫坐牛背,隨意吹奏短笛,自由自在、恬靜美好。理解了古詩的內容,那么這三首古詩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在哪里呢?
課后思考題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依托對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而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又必須依托對古詩整體內容的感知。對整體內容的感知需要學生對詩句理解透徹,在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簡潔美。
課后思考題二:讀下面的詩句,說說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體會其中的樂趣。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看似與體會古詩思想感情無多大聯系,但借助插圖,想象孩子們在桑樹蔭下學勞作嬉戲的畫面,在講述的同時,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對兒童天真、愛好勞動的贊賞之情。
由此可見,對三首古詩的學習,學生都必須借助前兩句或后兩句進行畫面的想象,體會情感。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畫面的描述,聯系自身童年樂趣,貼近古代兒童的生活。這些都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學生想要“體會其中的樂趣”,就必須想象詩句的美好畫面。想象畫面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個人“比較、分析、提煉、概括”思維能力的高低。“體會其中的樂趣”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是文學中的審美體驗。想象出三首古詩中的三個畫面,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背景資料的了解。想了解背景資料,學生就要對古代兒童生活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他們熟悉的游戲,除了耕作、弄冰、牧童、短笛,還有斗蛐蛐、糊燈籠、做風箏等童年趣事,而這些融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無疑加深了“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二、課后習題“選做題”古詩改寫與語文要素的落實
班級學生寫作現狀不盡如人意,雖然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亮點,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但大部分學生還是存在寫作困難、寫作水平不高,甚至畏懼寫作的情況。
寫作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進行選題立意,精選材料,適當加工創造,少用大白話,有的放矢,表達中心。古詩中的兒童詩就非常適合用來訓練寫作能力。如《稚子脫冰》這樣的兒童詩,有情節,有趣味,容易觸動孩子們的童心,使其有話可寫。
相對于現代文改寫,古詩文改寫有其獨特之處。首先,部編版教科書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這一點從教材增加的古詩文的數量就可以看出。其次,由于我們現在無論口頭交流還是書面表達都習慣用現代語言,而古詩屬于文言體系,年代久遠,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抵觸心理。而古詩的改寫,是從對文本解讀的視角進行的,有時一字得來非常不易,因此有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說法,解讀更難。在改寫過程中,學生要借助注釋,根據意思字斟句酌地進行改寫,因此必須理解古詩的每個字,可以說理解得越透徹,改寫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古詩改寫既能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引領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寫作本身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寫的過程中,學生要深入鑒賞文本,想象畫面,并從多方面了解古代兒童的生活,以便合情合理地進行改寫。整個過程完整、融洽地把語文要素融入其中,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例如,《稚子弄冰》的改寫教學就分為六個步驟,以讓學生有根據可循,不至于無從下手。
步驟一:讀懂古詩,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改寫不能偏離古詩的內容。
步驟二:根據詩的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用圖畫表示情景。(1)夜晚弄冰圖;(2)天亮脫冰、穿冰圖;(3)樹林敲冰圖。
步驟三:根據每幅圖想一想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且心情如何。(可以當作看圖寫話來寫)
步驟四:展開想象,加入一些情節,如夜晚造冰時,與家人的對話;再加入天氣、景色描寫,如下雪的夜晚、銀裝素裹的樹林等。
步驟五:創設條件,融入情景。(指導學生在課后拿一個淺盤用水結冰塊,結冰后嘗試脫冰、鑿孔,使學生體會詩中的孩子做這個樂器時的不易與耐心,從中得到最真實的體驗)
步驟六:移情于文,寫出童真童趣。學生拿到一篇文章,要明白這篇文章的情感表達:高興、悲傷、崇高、后悔……懷著同樣的情感來寫文章。例如,在南方的我們肯定沒有這樣弄冰、玩冰的經歷,無法體會到孩子造冰成功的欣喜、脫冰的小心、敲冰的快樂、冰碎時的沮喪。整首詩的基調是歡樂的,表現童真童趣。為了營造快樂的情感氛圍,教師用PPT展示了幾張古代兒童玩游戲的圖畫,如斗蛐蛐、捉迷藏、過家家等游戲。大部分游戲學生都玩過,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指導學生進行改寫,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減輕學生“談文變色”的恐懼心理。但部分學生理解能力不強,因此,教師可以列提綱幫助他們寫作。提綱的設置如下。
(1)開頭寫一寫刮風下雪寒冷的夜晚,有一盞油燈、呼嘯的北風、瑟瑟發抖的孩童。
(2)孩童不管寒冷,依然興致勃勃造冰。(先寫孩子的冷,接著寫怎么拿盆裝水、心情如何)
(3)盡管冷,不賴床,急切看冰、取冰、欣喜的神情,以及給既冰又滑的大冰塊鑿孔、穿上絲線的小心與不易。(側重動作描寫、神態、心理活動)
(4)做成銀鉦后,這個小孩呼朋喚友在銀裝素裹的林中空地敲打冰時“鐺鐺鐺”的歡樂場面。(關注拿銀鉦敲打時孩子的神情、動作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有可能在互相比較或互相夸贊)
(5)隨著“砰”的一聲響,冰塊落地,歡樂時光被打破時的滑稽、失落、沮喪,乃至號啕大哭的情形,寫出這種令人忍俊不禁的場面。(帶著快樂的心情)
三、習作評改中落實語文要素
筆者根據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結合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作業反饋、點評,讓部分學生進行二次修改。學生的習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情節設計不夠合理,在整個造冰、脫冰、鑿冰、玩冰的過程中,應重點描述鑿冰、玩冰。有的學生本末倒置。(2)人物語言描寫不夠。(3)缺乏細節描寫,常識性的錯誤不少。盆里的水不能裝滿,太厚的冰塊孩子拿不動,鑿冰可借助一些工具。這一過程應寫細致,一連串動作描寫要到位。
此外,寫作的情感必須積極向上,充滿童真童趣。描寫兒童的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現他們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他們的形象一般是永遠不知憂愁的牧童、路人借問遙招手的釣魚娃、偷采白蓮的小娃等純真的樣子。所以,最后一段孩子之間的玩鬧正是展示他們天真的最恰當的地方。冰塊滑落,大部分孩子認為是敲太用力,但會不會是因為太陽升起,溫度較高而融化呢?沉浸在玩中的孩子難以體會到這樣的變化,才有冰碎了一地。
下面是二次修改后的優秀習作片段:
習作一:第一縷金光射向大地,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小男孩也睜開了朦朧的雙眼,望著窗外碧藍的天空,猛地想起冰塊還沒拿出來做樂器呢!于是急忙鉆出溫暖的被窩,披上厚重的棉大衣,頂著冬日的嚴寒,急匆匆地來到窗邊。只見昨日滾燙的開水此時早已成了與盆子同形狀的冰塊了,小男孩看著昨晚的付出得到收獲,開心不已,興奮地歡呼著。隨后,他便將金屬盆倒扣過來,用手輕拍幾下,冰塊就這么輕松取下來了。那冰塊又冰又滑,小男孩還沒拿一小會兒,雙手就被凍得發麻了,急忙把冰塊放地上,找來了一根筷子和一把小錘子。小男孩先把筷子的一端放在冰的靠右上角的地方,再用錘子輕輕地敲打筷子的另一端,可是筷子總不聽使喚地在冰塊上滑來滑去。望著那固定不了的筷子,小男孩心中十分焦急,苦思冥想著: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是底下沒扶住?對了,就是這樣。這忽然的靈感讓小男孩茅塞頓開,連忙將一只手按握在筷子底部擱在冰上,為了讓錘子更有力量,另一只手也移到了錘子的前端。
就這樣一點一點輕輕地敲打著,隨著一聲筷子碰到地板的脆響,冰塊上的孔終于鑿好了。這時,小男孩的母親走了過來,見小男孩在玩著冰塊,立刻懂了他的用意,和藹地說:“原來你在做‘銀鉦’啊,加油!”有了母親的鼓勵,小男孩更是信心倍增,拿出絲線仔細地對準冰塊上的小孔,絲線如男孩所愿,一下子就穿過去了。小男孩認真用心地打了個結,提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好的“銀鉦”激動地喊著:“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習作二:小孩叫來了小伙伴們,興奮地向他們炫耀著自己的銀鉦:“看,這是我做的!”小伙伴們個個羨慕極了。“這聲音好聽嗎?”一個女孩問。“那當然,你們聽聽!”小孩回答。“叮叮——叮叮——”那聲音響亮而動聽,清脆極了。這鉦聲飄出小院,穿過樹林,打破了冬日的寧靜。
許久,小伙伴們才討論了起來:“哇,這好好聽啊!”“是啊是啊,我改天也要做一個!”“這不僅好聽,還很好看呢!”……
聽著小伙伴們的贊揚聲,小孩又敲了起來:“叮叮——叮叮——”他陶醉在這鉦聲里了,不能自已,越敲越用力,越響越帶勁。忽然,“啪啦”一聲,鉦碎了,發出像玻璃碎了的聲響。他呆呆地望著面前碎了一地的冰塊,一股失落之情涌上了心頭。一個孩子趕忙安慰道:“你聽,這鉦碎的聲音也好好聽呢!”小孩一愣,是啊,這聲音也很好聽。小孩高興地拍手雀躍,咯咯地笑起來。于是,村落的上空,又蕩起串串笑聲……
古詩改寫與平時寫事記人習作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需要對詩意有透徹的了解,對詩背后的文化底蘊有所積累,還必須在忠于古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還原詩中描繪的場景。因此,古詩改寫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式。
結? 語
總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隱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單元導語、課后習題中。教學設計必須牢牢把握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傳承之間的融合,這就需要教師用心揣摩。這是教學設計的主線,是課堂教學的宗旨,也是課后評價的依據。教師必須用“四位一體”的眼光去看待“隱在”的語文要素,不能將其人為割裂開來。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康小芬(1983.4-),女,福建廈門人,任教于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二級教師,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