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武
摘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向教育模式提出了深層次的改革需求,為了讓教育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制訂了相應的措施,且得以全面推進,“雙減”政策的實施也為學生減輕了過重作業負擔與課外輔導負擔。在減負教育穩步推進的過程中,如何將教學知識高效地融入更少的作業中,成為了小學教育的重要工作環節。本文以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為例,介紹了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方法,讓學生快樂作業,減負增效。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設計
引言:
數學作為一門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的理論學科,需要學生通過作業練習來鞏固對數學概念的認知程度。在現階段的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中,數學作業多來源于數學教材課后習題與配套練習冊,使得數學作業出現了一些問題,表現為數量過多、形式單一、類型重復,且實踐類作業占比少等,使得學生不能通過精簡的練習掌握多個層面的數學知識與問題解決方法,嚴重降低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在減負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教師需要對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設計進行優化。
一、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必要性分析
在學科教學中,作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貫穿著課前預習、課中理解以及課后鞏固的全過程,是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之一。以往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大多為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統一的布置,以小學四年級數學為例,包括概念記憶、習題練習等,作業量太多且標準統一,而學生基礎不同,對于作業的對待方式就不同,或認真、或形式化,或容易、或吃力,也給家長帶來了過多的負擔。“雙減”政策的提出,國家對于學生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重視,推動了教育領域的巨大改革,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推動了作業設計必須進行優化升級。
二、“雙減”政策下優化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
1.設計課題調研類數學作業
數學是一類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將問題從抽象化為簡易數學模型,再通過邏輯推理與計算得出相應結論的理論性學科。數學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發現、探索、調研與思考,數學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離不開對學生在這四個步驟中能力的培養。在減負這一大背景下,設計小學四年級的數學作業,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還原數學的研究模式,通過設計課題調研類的數學作業,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實際,從中發掘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通過抽象思維與邏輯思考鍛煉自己的數學建模思維與能力,讓學生養成數學思維,而不是單純地套用公式解決陳舊的數學問題。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課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測量三角形內角并總結規律”的小課題,讓學生在掌握度量角的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對三角形的內角度數進行探索,檢驗學生是否能在角的度量中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規律,提升數學作業質量,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設計實踐動手類數學作業
在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小學四年級數學作業往往以書面性的習題形式出現,學生面對大量的文字、數字與公式很容易感到枯燥,從而失去做數學作業的熱情與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減負教育理念模式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優化傳統的書面習題式數學作業,將動手性、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形式加入進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動手的快樂,通過與現實世界沉浸式的互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表現,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1]。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觀察物體》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如肥皂、鞋子、鍋鏟等等,并繪制出從不同角度觀察的物品平面圖,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將繪圖作業收集起來向學生展示,并讓學生通過平面圖猜測所繪制的是什么物品,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通過動手實踐掌握基本的立體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3.設計游戲互動類數學作業
在動物界中,幼崽通過游戲互動類學習覓食、捕獵、藏身、戰斗等一系列生存知識,人類也不例外,游戲是兒童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能夠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互動環節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鞏固記憶程度,掌握應用方法,并高效地獲取更多知識與技能。在減負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師應當具有寓教于樂的教學意識與教學能力,將單調枯燥的書面習題數學作業設計為歡快高效的互動游戲,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升數學學習質量。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戴上紙制的雞頭帽子和兔頭帽子,讓學生分別扮演雞與兔,說出頭的總數量與腿的總數量,在對雞與兔各自的數量分別進行計算,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戲中高效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辦法,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
4.設計書面習題類數學作業
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數學作業以書面的習題練習為主,在減負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更多具有豐富多彩形式的數學作業被設計出來,但這并不代表著傳統的書面習題類作業是不重要的,需要被摒棄的。數學是理論性學科,需要學生掌握大量數學概念知識與計算能力,因此書面習題在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概念與計算能力方面仍起著重要作用。但教師需要優化書面習題的質量,防止學生陷入到大量機械重復的學習勞動中,而應該幫助學生歸納習題類型,總結解題方法,拓展解題思路,讓學生通過少量的聯系高效地掌握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2]。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一課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解題思路,如將小數點對齊進行加減,當小數點后位的數字數量不匹配時,可以在較少的數字后加0來進行計算,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速度,在精簡的習題中快速掌握知識點。
結束語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需求,將傳統教育模式轉變為更為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教育模式,國家推行了新課程改革政策,更新了教育目標與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在更輕的課業負擔下愉快高效地獲取知識,而“雙減”政策的實施也進一步發揚了減負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在減負教育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通過設計課題調研類作業、實踐動手類作業、游戲互動類作業、書面習題類作業等方法來優化小學四年級的數學作業設計,將更多的教學知識高效地融入到更少的作業中,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態寫作業,在更輕的課業負擔中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鐘先云.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20, 36(8):3.
[2]胡媛.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J]. 數學大世界:中旬, 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