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記載魏晉南北朝士人的風流故事集—《世說新語》,逐漸發展成一門新的學派,即世說學,但未擺脫《論語》的影響,思想上的尊儒和推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人物描寫上的寫實白描手法;語言上很多內容都是對《論語》話語的直接引用和化用;手法上部分采用與《論語》相同或相近的典故,也有模仿《論語》中的部分章節內容,其背后是后世文學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吸收與學習借鑒。
關鍵詞:《論語》 《世說新語》 思想 人物描寫 語言 手法運用
《論語》是成書于戰國前期的一本經典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世說新語》(下稱《世說》)則是一本文言志人小說集,它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饒宗頤在為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所作的序中說:“《世說》之書, 首揭四科, 原本儒術。”傅錫壬對《論語》與《世說》進行了比較, 得出了這樣三條結論: 首先,《世說》之名因襲《論語》; 其次,尊儒為《世說》主題之一; 最后,《世說》一書以前四科為本體, 后三十二科為批評, 亦可見其重儒術之意。
一、思想內容
《論語》是孔子弟子為記載孔子語錄所鈔纂的著作。孔子為圣人,代表著儒家思想的開端。《世說》在整體的思想內容上受到《論語》的影響十分明顯,不僅體現出尊儒思想,而且還強調儒家思想道德中的仁、義、禮、智、信、孝等。
(一)尊儒
《世說新語》的成書之名是逐漸確定下來的。起初被稱為《世說》或是《新語》,這樣看來,取名與《論語》相似。二者區別在于“語”,《說文解字》云:“論也”②;段玉裁注為“此即毛鄭說也。語者,御也。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謂之語。”①《論語》中的“語”側重于話語,即孔子與弟子傳教時說的話,而《世說》的“語”偏向論,即新論。究其門類劃分,《世說》共分成三十六個門類,為首四科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實際上,也可以看出該著作對《論語》中所提到的“孔門四科”的重視,進一步理解也是尊儒思想的表現。玄學作為魏晉最特殊的援道入儒的意識形態,它在漢代入學衰落之時,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其思想來源就是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這就造成《世說》內容上弘揚了《論語》追求精神自由和張揚個性的深層意識,從而援道入儒。
(二)與《論語》有著相同的品評標準
《論語》中孔子與弟子之間的言語,也體現著這種思想體系,并且將其作為弟子的評判標準,《世說》認同《論語》人物品評的標準,如,孔門四科:“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1
《論語》中品評人物的視角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以仁的角度來評價禹、伯夷以及叔齊的品格,“不降其志,不辱其身。”2、“不念舊惡,怨是用希”3;其次,以義的角度品評,推崇君子高潔品格,“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再次,宣揚禮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最后,提倡忠與孝,“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寧戚”“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世說》中也有對于義的宣揚,《德行》荀巨伯之事可謂典型:“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巨伯曰:‘遠來相親,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在為胡賊工攻打城郡之時,仍不愿拋棄友人,不做背信棄義之事,不愿背義求生。此外,《世說》中還有以名教為評價準則之處,與《論語》主張相同。如《德行》中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5 評價陳仲舉,又以“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高堂者,皆以為登龍門”6 評價李元禮。同時,也不忘“孝”之重要性, “王祥少有德行,失母,后母憎而譖之,祥孝彌謹”7,體現了對孝與禮的推崇。
二、寫作手法
《世說》與《論語》在描寫人物時,記載真事,描寫最真實的人物,注重以獨特個性化的事件進一步塑造人物性格,擅用比喻的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豐滿,使用的典故也有所相同。
(一)人物塑造
《世說》與《論語》一樣,采用寫實手法進行創作,都以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寫作素材。后者記載孔子與其弟子之間交談說教的言語,大多為真實的事件,而前者作為一本記載魏晉人士的文言小說集,不論任官還是對答,也大都是歷史上存在的。此外,二者大量使用白描手法, “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8人物塑造過程中,細節描寫必不可少,《論語》“以仗叩其脛”、《世說》中劉義慶對王藍田性格暴躁的細節描寫等。此外,《世說新語》模仿《論語》的手法,以個性化的語言和行為來塑造人物性格與形象。《論語》中用不同詞語來形容不同人物的性格,“哂”一字的使用就很好塑造了人物。同樣,《世說》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
(二)修辭手法
《世說》與《論語》修辭手法中很明顯的是用典與比喻兩種,有直接用同一典故的,有反用典故的更有極其相似的比喻。首先,二者用典的相關性。《世說》:“許允婦是阮衛尉女,德如妹,奇丑。……無復入理婦曰:‘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 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許允的妻子長相丑陋,新婚之際,他非常勉強地入了洞房,對妻子說女人應當有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四德,言下之意是妻子長得丑陋。而當他自詡品行齊備時,妻子反駁說他好女色不好德行,怎么能說自己德行完美無瑕呢?這里也暗用《論語》里的典故。《論語》中孔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許允的妻子責備丈夫,就是以孔子所重視的德行作為標準,不過這是反用此典故而已。
其次,二者比喻的相似性。《論語》中,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仲尼不可毀也。”并把自己的老師比做“數仞之墻”,別人無法深入其中;比做太陽和月亮,別人無法超越。陳子禽毀仲尼,貢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子貢把自己的老師比做不可攀登的天。《論語》中說:“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子把顏淵的早逝比做“苗而不秀”、“秀而不實”。《世說》,有人評價嵇康之子嵇延用“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有人贊嘆王恭的華美形體好像“春月柳”,更有把諸葛瑾、弟弟諸葛亮和堂弟諸葛誕分別比喻為龍、虎和狗。
三、語言運用
關于《世說》與《論語》語言的運用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語言的直接引用,以及其他語言的化用和模仿。縱觀整本,直接引用《論語》中語言所占的比重較高,對《論語》語言的化用與模仿較少。
(一)直接引用
《世說》對《論語》語言的引用,大多數是前者對后者中所記載的孔子直接說的話的引用,目的在于表現一種與孔子品評人物相近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1、《文學》“支曰:“默而識之乎?”《論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世說新語》中引用該句來體現支道林的性格。
2、《言語》 “恒后言及此事,殷云:“初不眠,縱有此,豈不以“賢賢易色”也。”《論語》“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前者引用該句來表示殷仲堪的愛賢思想。
3、《品藻》“未廢海西公時,王元琳問桓元子:“箕子、比干,跡異心同,不審明公孰是孰非?”曰:“仁稱不異,寧為管仲。”《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又“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乎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管仲之力。如其仁!如其仁!”前者引該句表示桓元子寧為管仲的仁德之心。
(二)語言的化用及模仿
以上《世說》對《論語》語言的直接引用,此外還存在大量的化用與模仿,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言語》 “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論語》“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2、《言語》“謝混問羊孚:“何以器舉瑚璉?” 《論語》“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3、《文學》 “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名光錦,才為負版绔,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論語》“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4、“桓宣武與袁彥道樗蒲,袁彥道齒不合,遂厲色中擲去五木。溫太真云:“見袁生遷怒,知顏子為貴。”《論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除此之外,《世說》也模仿著《論語》的篇章寫作構成,《論語》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世說》中“謝道韞詠雪”的故事,都是以一人主導,其余人參與,共同比較孰能更勝一籌。
《論語》在《世說新語》中的反映,不僅體現在整體的思想內容、全書的寫作手法以及所有的語言運用上,更是反映了《世說新語》作為后世文學對先秦儒家思想文化著作《論語》的重視,二者在多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關性甚至是相同的部分。
參考文獻:
[1]劉強編. 世說學引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07.
[2]林慶彰主編;方碧玉著.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 以《世說新語》為例[M].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
[3]牛廷順.《論語》對《世說新語》的影響[J].許昌學院學報,2015,34(04):66-68.
[4]王秀紅.《論語》對《世說新語》的影響[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3(02):108-110.
[5]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89頁
[6]余群.試論《論語》對《世說新語》的影響[J].學術交流,2004(10):154-157
[7]彭昊.論《論語》對《世說新語》人物品評的影響[J].船山學刊,2008(01):52-55.
[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0,
[9]陳浪.《論語》的歷史人物評價視角小議[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04):82-84.
[10]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