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雯 郭曉蓓
摘要:莊子是我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莊子的“齊物論”闡述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萬物雖然看起來是有差別的,但其實都是齊平的,沒有所謂的是非與不同,莊子的“齊物論”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的啟示,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莊子;?齊物論;?生態倫理;?大學生
人類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斷對生態造成破壞,如何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和自身發展是亟需重視的問題。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提出了齊物的思想,其對人與自然關系做出解釋,倡導人類應當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人類與自然的發展,互相互利,和諧共處,對現代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也具有重要啟示。
一、莊子“齊物論”的理論內涵與來源
戰國時期,戰爭頻發,民不聊生,到處可見戰爭過后所遺留的殘破景象,人民的生活則是“父子不相親 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人倫道德在此時已蕩然無存,莊子希望人們可以擁有一個自由而和平的生存環境,由此引發了他對人與自然的思考,提出了“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齊物”指: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也沒有是非、美丑、善惡、貴賤之分,在莊子看來,世間的萬物是相對相生的,比如生與死、福與禍、得與失、美與丑、是與非等,都是從“道”而生,莊子認為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相同的,由此,希望人們用齊一的眼光看待事物,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做到身心統一。
莊子將萬物的本原付諸于“天”或“道”,進而得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的生態思想,他強調萬物都是一體的,要化自然于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自身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在莊子看來“道”作為萬物的本原,與萬物有共通性,便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中所蘊含的道理,從莊子的“道”來看,萬事萬物都是齊平的存在,它的存在和價值都是獨有的,是不可或缺的。
二、從倫理學角度看大學生在生態倫理觀方面存在的問題
生態倫理觀即人類對待自身與周圍事物的態度與看法,是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行為準則,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是培養大學生保護環境,正確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雖然大學生對于資源環保的益處存在一定的認識,但大學生缺乏一定生態倫理觀的引導,未做到從實踐出發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從這一角度分析,大學生在此存在問題表現如下:
從道德層面來看,大學生缺乏生態公民觀以及資源環保意識,生態公民觀指人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自覺用聯系的眼光看待二者關系的生態觀念,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失用“公民”的身份來看待生態環境問題,習慣性的將個體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發展的聯系相分割,忽視了人與自然的發展的關聯性,大量的浪費水、糧食等資源;其次,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資源環保意識,由于大學生受家庭教育、學校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資源環保理念,沒有合理處理有害廢棄物以及使用環保制品的意識,習慣性的使用大量的塑料產品,致使空氣、土壤嚴重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從利益層面來看,大學生由于過多受家庭、學校的呵護,致使大學生習慣性的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難以自覺地要求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環境,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不斷從大自然中獲取物資,忽視了環境承載力,致使生態復蘇速度緩慢,日常生活中,有的大學生為了追求自身的“美”,隨意采摘花朵、踐踏草坪,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在大學生中成為普遍現象;其次,大學生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缺乏糾正他人不良行為的態度,不斷放縱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造成環境嚴重破壞,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經常為了維護自身與他人的友好關系,樹立自身“好同伴”的形象,不斷迎合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漠視他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行為,致使產生不良生態影響。
三、“齊物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生態倫理觀的啟示
“齊物論”提到人與自然都是由“道”而來,萬物都是齊平的地位,人和自然應當遵守嚴格的自然規律,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更是鮮明的表達了天地與人共存,萬物與人類合一的理念,學會運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解決問題,是“齊物論”的主要啟示。
1.大學生應樹立生態公民意識,加強責任認同感
從對缺乏生態公民觀以及資源節約意識的啟示看,莊子提出的“齊物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自然萬物與人類是平等地位,在對待環境問題上,大學生應當用聯系的觀點看待自然與人的關系,自覺用“生態公民”的身份約束自身行為,堅持人與自然持續發展觀念,拒絕浪費水、糧食等資源,養成到需要多少用多少的資源節約的良好習慣;其次,大學生應當樹立綠色發展觀念,日常生活中堅持使用環保材質的物品,養成環保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出門采購可使用布制購物袋、在外用餐可以攜帶自己的餐具進行用餐,減少一次性塑料袋、餐具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有害廢棄品進行合理垃圾分類,減少有害物質帶來的二次污染,堅持從個人做起,自覺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為,不斷增強資源環保和節約意識,承擔生態公民應盡的責任。
2.大學生應滿足自身合理需求的同時,兼顧自然與他人利益
從對大學生因為自身利益而造成環境破壞的啟示來看,莊子的“齊物論”從客觀的角度闡述了萬物的價值是平等的觀點,弱化了人類價值主體的優越性,大學生應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拋棄“自我中心主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類對自然造成的破壞,不應只注重自身的當下利益,要兼顧生態與人類自身的發展,將一花一草一木看成是與自身共同生活的同伴,自覺杜絕為了獲得自我滿足而產生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不僅要注重自身破壞對自然生態所帶來的的影響,更要及時督促和糾正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不要盲目追隨他人的不良行為,學會堅持用自身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引導實踐,用自身的行動來影響周圍的同伴,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小結:
莊子的“齊物論”通過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論述,表達了萬物齊一的思想,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地位,提倡平等的價值理念,其摒棄了人類中心主義,對于人類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也對幫助大學生自覺保護環境,樹立正確生態倫理觀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大勇.莊子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探析[D].安徽:安徽大學,2018.
[2]陳悅.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智慧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研究[D].江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
[3]吳敏,郭曉蓓.“齊物論”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科技風,2020(17):257.
作者簡介:
1.劉婧雯(2001.01-),女,漢族,陜西省咸陽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郭曉蓓(1984.01-),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