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璐
校本培訓側重對教師統一內容、進度和要求的集中指導;校本教研側重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教師即研究者,自發組織課程的探討;校本研訓則突破前兩者分離的桎梏,將培訓學習與教學研究相結合,加注科研手段的創新思維,走出一條理論更新與實踐探索并進、集中學習與個體學習并進的全員參與行動模式。新時代下,教育領域、職業發展和社會期待給初中語文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訓、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語文化研訓模式涵蓋的管理方式、多樣內容和評價體系能極大的促進他們專業成長水平向著科學化、常態化、人文化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正在逐步擴大,大批剛走出校園,學有所成的本科、碩士及博士生以青年教師的身份和銳意進取的勢頭涌入了義務教育體系,青年教師在中小學師資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據教育部統計,近十年,教師年齡結構不斷趨于“年輕化”,45歲(含)以下的小學、初中教師分別占到了69.9%、84%。其中,農村小學、初中教師分別占到了63.2%、83.9%。由此看到,青年教師或將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主體,他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卓越未來。
初中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的范疇中占據承上啟下的地位,它承接小學,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期;它啟發高中階段的教學質量,是影響學生人格形成、知識結構配置、能力提升,從而進一步接受高中學習任務的重要基礎。在初中教育的學科里,語文幾乎占據“半壁江山”。語文承擔著傳承和發揚文化教育的人文功能,語文素養的培育伴隨人類的終身學習,是提高全民素質、促進國家文明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以其特有的方式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塑造:傳播民族文化,規訓和教化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培養民族責任感;運用文學經典灌溉學生心靈,涵養和振奮學生人品精神。
新興的著述表明,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從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應運而生的校本研訓是促進教師教育素質和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它改變“訓”和“研”分離的弊端,將培訓學習和教學研究有機整合,以培訓帶動教研,以教研完善培訓,切合初中學校和語文青年教師的真實發展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學習型社會的構造使教育領域也在《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中進一步更新和完善對教師的要求: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和學習障礙的診斷者;令人信任的心理醫生;課程設計的專家;現代教育技術的行家,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團體工作和團體溝通的專家;獨立研究、獨立學習的指導者;客觀公正的評價者;熟練的社會工作者;預知未來社會需要的學者。俗語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擁有一桶水。因此,作為新時代發展中的語文青年教師更被賦予了時代的重任,更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語文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深化在教師專業領域的成長。
20世紀80代以來,全社會的教育質量呈斷裂式下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方向和素質修養的問題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研制并修訂了對新時代教師更高的學歷層次要求,近期的兩會商談再次提及:中小學的專職教師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應達到一定的比例。如此職業特點迫切需要語文青年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更快地提升教育水平。此外,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國教育部于2012年發布了《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稿,強調初中教師是履行初中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性人員,必須在嚴格培養的基礎上,掌握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規范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初中語文青年教師必須根據《專業標準》樹立“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把職業發展的要求貫穿于自身的專業成長過程中。
新時代的青年教師面對的學生同樣是發展中的學生,教師想要學生敬佩和愛戴,更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特殊性:有的是與父母長期分離的留守兒童;有的是隨父母工作奔波的流動學生;有的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有的是沉迷網絡的問題少年,還有種種原因造成心理障礙的內向群體等。由此,語文青年教師在面對這些“令家長頭疼”的類型學生時,就要做到“熱愛學生”,要用強烈的愛生情感充盈學生的心理困境,要用寬容耐心指引學生的人格軌跡。此外,信息化社會的步伐也邁入了家長的認知,新課改的理念潛移默化的植根于家長之間,他們逐步開始關注教師在課堂對孩子的“教學”和課下的“溝通”,不再只著眼于成績的定位,而是期望教師能從個人傳道、授業、解惑的綜合知識和人格形象等方面影響孩子。由此,語文青年教師在面對著家長的殷切期待時,就要做到“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在課堂和課下不斷提升自我、反思自我。
教師的工作崗位立足于課堂,青年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在課下的“課程預設”和課上的“課程生成”之間產生,初中學校應該也必須為教師專業化的進程提供優質條件。因此,以學校訓導為主陣地,將教師的教學構思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校本研訓模式,是有效促進語文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實施路徑。
為實現建設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積極向上的優秀語文青年教師隊伍,學校可以立足于語文學科目前的師資規模狀況,制定校本研訓制度,制度的實施就責任到部門的分層管理和落實。確立了制度就要有平臺,研訓平臺的開展一般由校長表率,下設相關的教導部門實行塔式配置。同時,平臺的搭建遵循以人為本,盡可能的結合每一位語文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廣泛深入的調研他們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教學觀念理解多少,是否在實踐中落實,進而利用校內外資源確立研訓工程的階段性項目(比如觀摩課、研討課等)、主題和重難點,明確研訓的形式、內容(比如提供相關的研訓教材或材料等)、目標和獎懲,教師自我制定合理的工作步驟并有條不紊的實施,于學期末形成檔案,納入考核范圍。這樣,研訓平臺的建立能起到指導人、管理人、鼓舞人的功能,及時標榜先進和改進不足,用正面能量保障語文青年教師的專業品質。
好的研訓內容不一定是合適的研訓內容,合適的研訓內容一定是好的研訓內容。[1]合適的校本研訓內容一定是專注于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充分尊重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心理需求之上制定的。此外,合適的研訓內容也一定是鮮明多樣且具有語文特色的,這可以更好的激發教師參與研訓的興趣和熱情,變研訓活動為主動求知,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體語文青年教師的參訓。
1.在潛心反思中領悟
反思是對經驗的過程、依據和結果進行主動、持久、周密的思考,目的在于獲得相對更加正確的經驗。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2]這表明語文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持續不斷地潛心反思,校本研訓需要以教師自覺自愿的教學反思為內容基礎和前提,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正如葉瀾所言: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3]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教學時、教學后的階段。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除了教師自己對語文教材教參的觀察外,他人的經驗也是重要的參照。利用研訓時提供的他人信息來建構課程的教學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分析教學預測的能力;教學時的反思具有監控性,這是教師在課堂中自我發現和擴展的過程,既能實時考慮課程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還能加強師生間的理解和溝通,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是教師對日常教學行為的敘事性同步記錄,這是通過關注課堂中師生的生活體驗得出的益性教育機制,在總結教學行為得失的過程中逐漸豐富處理教學細節的靈活力,積淀出應對智慧,有效提升教學總結和評價能力。在這三個階段里,學校可以為語文青年教師開展反思平臺的研訓活動:教案設計評比、教學案例評比、教學后記評比。用評比活動幫助教師豐富教學的方式,提升研學的理性思維,從而更好的提高專業知識和能力。
2.在同伴互助中成長
語文青年教師的自我反思是研訓活動的第一步,在此前提下的同伴互助體現在語文教師個體的自我開放,加強與其他同科教師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的互相學習、切磋和協調,形成研訓共同體,分享彼此的經驗,共同成長。學校可以為語文青年教師開展同伴互助的研訓活動主要包括溝通、合作和幫助。①溝通:淺層溝通主要指日常課節的信息交流和經驗共享,語文教師間輕松交流對某篇課文語句的內容、情感分析,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等;深層溝通主要指具有特定主題的教研組活動討論,教研組活動包含聽課、評課等組織環節,評課過程是最具生成性的,語文教師圍繞某主題(閱讀或寫作等)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每個青年教師都能從中受益,從而擴大知識面。②合作:合作體現在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教研或教改等任務,發揮全體教師的特長和作用,群策群力。集體備課就是典型的合作活動,尤其是單元課的課前分工規劃,課中觀摩和課后思考,語文青年教師既可作為授課者鍛煉教學能力,也可作為觀課者收獲教學經驗。③幫助:教齡年長,教學豐富和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幫助和指導青年教師,能使他們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和角色。資深語文教師和青年語文教師的結對互助活動不僅能減少青年教師孤立無援的壓力,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資深教師的授課形式、課堂感悟的現場傳遞和青年教師的實時匯報相互整合,能使青年教師獲得深厚的語文素養,升華濃郁的語文情懷,加深對專業內容的不倦學習和鉆研。
為保證評價的健全性和可持續性,堅定語文教師的專業理想信念,評價可分為:教師自我成長評價、研訓積分考核評價、研訓適應度評價。①教師自我評價可以實時記錄教師的發展歷程,教師將每學期的教育觀念、課堂教學、研討發言、教學成果等資料進行整理,納入檔案袋,不僅可以作為研訓活動的發展依據,還可以時時督促自己的成長腳步,堅定信念,朝著規劃的專業目標前進。②研訓積分考核評價要根據語文青年教師的特點來制定明確的考核標準和管理細則,研訓內容和分值一一對應。比如研修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學習(自我閱讀、集中培訓、語文教研組活動、外出學習活動等)、實踐(聽課、評課、課題研究、展示課等)和成果(論文、課件發表獲獎、講座等);分值則按學年中的校級、區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等劃分。這種評價方式有督促青年教師學習學習再學習和激勵他們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作用,同時,學校及各部門也在評價過程中適當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贊揚鼓勵,對青年教師價值的認可和欣賞也能促進他們的職業歸屬感和幸福感。③研訓適應度評價是語文青年教師對研訓活動在內容、形式、目標、結果等方面的反饋,結合學分考核和參訓者對研訓活動的雙向評價更能使學校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同時產生群體激勵效應,增強青年教師的研訓信心,進一步激發他們專業發展的干勁和熱情。
總之,初中階段的語文青年教師作為基礎教育的代表性教師群體,承擔著傳承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責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革新,語文青年教師需要不斷自我突破和進步,促進專業成長的必要性已日益深刻。為此,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平臺,加強對教師研訓工作的制定、實施和反饋,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和拓寬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路徑,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