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麗 梁 好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立足教育改革前沿,吸收語文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融入基層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呈現了當前語文教學的最新理念、改革方向、實踐路徑,繪就了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育人藍圖。聾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 年版)》(以下簡稱“聾校語文課標”)是國家首次專門為聾校學生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聾校語文課標主要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舊課標”)為藍本,在秉持聾校語文教育與普校語文教育一致性原則,確保國家語文課程權威性的同時,結合聾校語文教學實際,遵循聾生身心發展規律,是聾校語文教學的根本遵循。
目前正式頒布的語文新課標,不僅適用于普校語文教育,也適用于聾校語文教育。依據聾校語文教育與普校語文教育一致性原則,聾校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學習語文新課標,更新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推進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擬結合聾校語文教育特點,通過聾校語文課標與語文新課標的對比分析,簡要闡述語文新課標對聾校語文教學的啟示。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這是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表述。對比語文舊課標、聾校語文課標可以發現,語文新課標在“語言文字”前加上了一個定語,即“國家通用”。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學科,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教授、傳播、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時代使命,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與精確描述,對于聾校語文教學意義重大。
聽覺障礙給聾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了解人類文化和參與社會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2]聾生難以像普通學生那樣順利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來學習和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等。而手語的獨立性與特殊性推遠了聾生與聽人世界的距離。聾人群體文化對聾生的影響超過了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
聾校語文教學應使聾生熱愛并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聾生需要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聽人世界溝通交流,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形成完整正確的認知體系,并由語言文字認同實現民族文化認同,成長為社會主義需要的合格人才。聾校語文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性質,才能發揮聾校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實現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聾校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需要承擔推廣國家通用手語的職責,通過通用手語的學習與使用,進一步凝聚聾生共識,使其樹立家國情懷,強化國家認同。
聾校語文課標的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注重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立體推進聾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這樣的設計與普校語文舊課標保持一致。課程改革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3]基于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共識。
語文新課標在總結十余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經驗和吸收前沿語文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將語文核心素養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予以體現,較之三維目標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具內涵。在總體目標設定上,語文新課標設置九項條目。第一項以立德樹人為統領,彰顯語文學科育人導向。之后,分別用其余條目對應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有所側重地闡述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課程目標。學段要求將語文舊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板塊,整合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大板塊,從語文實踐活動維度呈現學段要求。既體現了延續性,又做了適度整合,條目清晰,邏輯嚴謹,便于操作。
聾校語文教學目標應指向聾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語文核心素養體現了育人為本的理念,關注聾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是“教與學”的依據與旨歸。[4]聾校語文教師應深刻理解語文課標由三維目標轉向四大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切準課程目標實質,在課堂教學中把握語言運用這一基礎性核心素養,使聾生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形成語言經驗,獲得正確、規范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聾生通過語言的發展,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審美能力,積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聾校語文教師應牢固樹立核心素養意識,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實施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流程,推動聾校語文教學改革,提升聾生語文學習品質,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素養型語文教育生態。
較之語文舊課標,語文新課標的課程內容單獨列項是一大亮點。語文新課標的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共同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語文新課標設置了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群: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 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 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2 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5]
學習任務群涵蓋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生活所需要的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每一個學習任務群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項目。這種整合化、結構化的學習任務群,更有利于學生開展學習、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多學科的互動中、在項目的實踐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綜合素質。值得關注的是,每個學習任務群中都有相應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提示項目,解決了長期以來語文課程內容不清晰、不明確、不具體的棘手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提示”,參考語文新課標提供的學習情境、學習方法、學習資源獲取路徑的建議,依據學習內容不斷調整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群在聾校語文課標以及近年來聾校語文教學實踐中已有所體現。聾校語文課標要求“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聾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看(聽)說讀寫,增加語文實踐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6]。這樣的表述實質上就是所謂的學習任務群。聾校語文教師應系統總結前期綜合性學習活動成功經驗,及時引入語文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概念,推動語文教學項目化、學習情境化、實踐活動化,通過真實的語文情境、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科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突出語文學習的整體性與實踐性,依托相應的學習任務群,讓聾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實現聾校語文教學效益最大化。
語文新課標新增“學業質量”章節。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7]語文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語文教育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如何評價學生的發展水平,評價教師的教學,需要一個明確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既來源于學習目標,又不同于學習目標。語文新課標依據義務教育四個學段,按照學生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描述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體現學段結束時學生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學業質量標準描述清晰、表述準確、層次分明,使評價學生發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長期以來,聾校語文教學缺少相應的質量標準,聾生的特殊性決定了聾校語文學業質量評價的特殊性。聾校語文學業質量評價大多借助傳統的紙筆測試,以分數評價聾生學業表現。語文新課標學業質量的描述,為聾校語文學業質量評價提供了全新視野,明確了探索方向。聾校語文教學需要借鑒語文新課標學業質量評價的設計思路,對不同學段聾生學業質量應達到的水平予以準確刻畫與描述,并通過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有效方式,廣泛收集聾生課堂關鍵表現、典型作業、學業水平測試等信息,科學衡量聾生的發展水平,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聾校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聾生學習過程,也要重視聾生學習的應然狀態(即學習結果),有效保障聾校語文教學質量,促進聾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