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結合已有代表性成果,不難推導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作用機制強度不同。因此,考慮到這一點,本文構建了杜賓的空間模型,該模型繪制了旅游發展專業化的二次項,采用了最大似然法,將一般方法與選擇特定模型的方法相結合,擴展了旅游發展專業化的方法與直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旨在豐富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文獻,為區域經濟戰略發展選擇的決策提供支持。
關鍵詞:旅游業;發展狀況;空間溢出;區域經濟;關系
當下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平均成本仍居高不下,邊際收益成本呈下降趨勢。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國內外研究雖然提出了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互動的主要機制,都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大部分文獻存在理論冗余但缺乏實用價值、缺乏經驗一致性等諸多問題。旅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什么?有沒有空間溢出的影響?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合理選擇實證模型分析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關系,解釋兩者的空間溢出效應,論證旅游業發展的實力,并以此來促進區域經濟優勢發展,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要素集聚互補以及現有資源市場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我國區域經濟結構。
一、旅游業發展對區域經濟影響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旅游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加值的關系。目前,他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即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影響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上世紀末,有學者建立了支線航空交通與新經濟體系關系的模型,從而證實了區域經濟增長與航空交通的關系。旅游業在貿易行業的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必須采用嚴格的統計程序,建立交通運輸業經濟指標體系,評估當前的交通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旅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內在聯系,前者對后者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和區域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旅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旅游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和途徑。有學者認為,現代旅游業改變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部結構,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而國外研究表明,在旅游業高度發達的地區,由于交通網絡、住宿以及餐飲等行業的進一步優化,旅游業可以對區域經濟產生空間溢出效應。這種空間溢出效應使得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具有空間意義和空間異質性等特征。然而,國內現有的研究很少關注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導致空間溢出效應這一特征是現有研究的一個缺陷。
二、旅游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空間擴散具有顯著影響。以下三個方面將系統闡釋旅游業發展空間溢出效應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首先,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區域經濟空間溢出效應,有助于區域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方面,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區域經濟發展要求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縮小供需時空差距,加快旅游產品所有權轉移和價值轉化,滿足旅游消費者,為旅游產品供應商創造價值以及創造空間溢出效應。
二是旅游業空間溢出效應對區域經濟影響的模型。經濟增長將伴隨著商品化和貿易,即生產的社會化和銷售的商品化。因此,為了降低單位成本和提高邊際盈利能力,旅游產品所有者將拉近與旅游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因此,為了培育區域經濟空間溢出效應,對于研究人員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可以確保以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所需的旅游商品,從而生產出更高配置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被消費完后,利用旅游業換取更高的利潤充分發揮效益,獲得區域經濟空間的擴散效應。
最后,凡事都有優點和缺點。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也有相互影響,即擴大空間的積極作用和減少空間的消極作用。經濟增長是空間擴散的積極效應;后者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旅游產品的質量、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這些因素能否在兩者之間得到有效解決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三者之間關系的協調可以促進旅游經濟發展,但如果不同要素之間的協調關系得不到妥善維護,就會產生消極后果。例如,如果當地旅游產品質量沒有達到旅游消費者的需求,則會由于旅游業的發展而產生負面的空間溢出效應。
三、中國旅游域發展空間關聯特征分析
在現有的旅游業實證分析中,大量研究采用貨運周轉量來衡量旅游業的發展水平。雖然旅游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貨物周轉量的增加,但考慮到統計指標的可用性和穩定性,目前,旅游產品周轉率指數仍是反映中國旅游業發展最現實的方式指數。因此,在本文的實證分析中,旅游產品周轉指數也被用來衡量旅游業的發展。空間計量分析廣泛使用空間相關性檢驗技術來檢驗變量是否具有顯著的空間效應。最常用的測試方法是Moran I指數、GearyC指數和GlobalG。MoranI指數計算如下:
第一個區域對應的指標的觀測樣本是作為空間權重矩陣元素的區域數。為了檢驗不存在空間自相關的原假設,可以使用標準化的Moran I指數來檢驗是否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Moran I指數是基于所有觀察指標的平均值,因此計算值在1到-1之間。越接近1,空間關系越接近,單元之間的屬性越相似,越接近-1,單元之間的差異越大或分布越不集中。Geary C 指數是另一種廣泛使用的空間自相關指數,計算如下:
小于1的值表示正空間相關,大于1的值表示負空間相關。而且,Gethys和Ord(1992)提出的G指數與上述Moran的I和C指數略有不同,其基本概念是基于距離統計,以距離為指導來確定接近度。計算的局限性在于觀察變量的值只能為正。如果觀測值為負,則無法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根據前面提到的G-index構建原理,如果用實際樣本測得的G-index樣本的觀測值更接近1,則說明被分析變量具有顯著的正零。同樣,如果用實際樣本測得的G指數的觀測樣本值更接近-1,這意味著被分析的變量沒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Moran's I 指數計算為空間單位觀測值分布的乘積,類似于協方差的概念。Geary C指數的概念是計算兩個空間單位之間的平方偏差,類似于方差法。全球G指數是以產品為基礎計算的。
四、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影響測度的空間模型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旅游業的發展是否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空間溢出的影響,本文構建了如下的Durbin面板模型:
其中,i代表的30個省(市、自治區);t代表2000年-2019年,代表第一省年GDP的自然對數;Ingapit是表示年負荷的自然對數的解釋變量以及第一省周轉率對數值;W是空間權重矩陣;ai代表區域異質性的影響,衡量省份之間的差異,例如資源和產業結構的差異。該模型考慮到區域經濟增長往往是隨時間動態變化的,因此引入自變量的滯后變量來控制經濟增長的動態效應,消除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同時,上述空間負荷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區域旅游產品的周轉量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因此以進入模型的貨運量的空間權重作為解釋變量。該系數反映了旅游業空間分布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使用最小二乘法(LS)對上述模型進行評估,然后對殘差進行LM誤差檢驗和LM延遲檢驗,LM嚴重誤差檢驗和LM大延遲檢驗。如果所有檢驗都拒絕原假設且不存在空間關系,則模型定位正確,可以使用常規面板模型進行評估;如果檢驗不能拒絕原假設,則需要一個包含空間自回歸項和空間誤差條件的模型,對模型進行了顯式檢驗,根據上表模型檢驗結果,LM潛伏期檢驗和LM誤差檢驗均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是穩定的。
穩定的LM檢驗也反駁了原假設,說明該模型在面板空間中使用Durbin 模型是合理的。如果在研究空間測量模型時仍然使用傳統的最小二乘(OLS)估計,將導致片面或相互矛盾的結果。最大似然法(ML)可以解決這個問題(Anselin,1988)。2005年,Elhorst借鑒了評估非空間動態面板模型的思想,提出了一種無條件評估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機器學習方法。首先利用一階差分消除固定效應,然后利用各空間單元的一階差分觀測到的密度函數的乘積來設置一階差分模型的無條件概率函數。當它是任意的時,可以獲得模型系數的穩健估計,并且最大概率估計比GMM估計更漸近有效。
五、旅游發展、空間溢出與區域經濟不平衡的改善策略
1.促進我國區域旅游協調發展
為提升旅游發展整體效率,區域旅游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首當其沖。首先,在決策層面,通過政治支持和其他適當支持,帶動我國中部、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激發市場競爭,優化資源旅游資源的配置。在旅游發展較快、旅游產品基礎較為完備的發達地區,要提高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和質量,更新旅游市場體系規則,更新和改進旅游產品,為更快的開發和更高的質量而實施。對于旅游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要合理發展旅游資源,相應加大旅游投入,逐步擴大旅游產業規模,提高規模效益。此外,要推動消除區域產業發展在發展戰略和稅收政策、管理體制等方面的不平衡,做好旅游發展規劃、研究和示范。這樣,每個地區都可以充分發揮其區域優勢,充分利用當地可用資源,最終實現我國旅游業整體結構的優化和效益的提升。
2.確保旅游合規、資源整合和規模經濟
旅游業是一個高度聯系、高度聚合的行業,對所創造資源的控制程度是有效發展的前提。但是,我國部分省、市、自治區的旅游發展沒有考慮到本地區當前的發展機遇,旅游大規模盲目擴張,導致投資嚴重超負荷,效率低下。因此,未來的發展應著眼于調整投資規模,整合基礎設施資源和合理配置運輸資源,促進我國旅游產業體系中各要素的互聯互通和協調,使整個旅游產業實現有機協調的關系。只有高速運轉,才能充分發揮所有效益,保證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3.推進旅游產業創新
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領域也不例外。旅游產業的進步和創新不僅提高了旅游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而且對優化整個生產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加快提高旅游業現代化水平,強化旅游服務功能,提高旅游增值服務水平,繼續擴大信息化規模和旅游質量,積極構建有效的旅游信息平臺,有效整合和管理分布式旅游活動,集約化改造和運營旅游系統。此外,全國各地要廣泛學習國際先進的旅游產業與旅游產品的管理方法,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情況,不斷提高我國旅游業的質量化水平,為我國旅游業量化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六、結語
通過結合已有代表性成果,不難推導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作用機制強度不同。因此,考慮到這一點,本文構建了杜賓的空間模型,該模型繪制了旅游發展專業化的二次項,采用了最大似然法,將一般方法與選擇特定模型的方法相結合,擴展了旅游發展專業化的方法與直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得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區域經濟空間溢出效應,有助于區域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方面,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區域經濟發展要求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縮小供需時空差距,加快旅游產品所有權轉移和價值轉化,滿足旅游消費者,為旅游產品供應商創造價值以及創造空間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
[1]劉力鋼,孫曉.中國不同地區旅游經濟增長質量的差距比較及隨機收斂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20(5):53-65.
[2]郭健全,李維.交通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發展,旅游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4(4): 337-344.
[3]郭向陽,明慶忠,丁正山.公路交通對城市旅游經濟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2).
[4]于洪雁,王群勇,張博,等.中國旅游供需耦合協調發展的空間分異及驅動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20,40(11):1889-1898.
[5]張嫚,黃凌云.負面網絡關注度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基于旅游需求的空間關聯分析[J].Tourism Tribune/Lvyou Xuekan,2021, 36(7).
[6]王兆峰,劉慶芳.中國省域旅游效率空間網絡結構演化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2021,41(3):397-406.
[7]魏鵬,王植穎,黃欣,等.成渝經濟區旅游收入與產出效率的空間格局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6):63-71.
作者簡介:郭曉平,男,籍貫:山西平遙,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