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晶
《刷子李》選自部編版五年級下冊,它來源于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集中描繪了主人公刷子李發生的奇聞逸事,文本極具沖突性和戲劇性。在本篇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材的編排特征,了解文章在部編版教材中占據的地位,從節選類課文的特定角度出發,著眼于整體和局部的有機融合,從而展開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閱讀活動,進而領略文章的體例特征和語言特色,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眼界和知識儲備,促使他們掌握多元、高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在節選類課文的教學中,不能局限于單篇文本的內容和特點,要放眼于原著的主要內容和文學價值,構建起單篇文本與整本書之間的緊密關系。在課堂導入階段,依據原著的創作背景、作家的人生經歷等要素,開啟精彩的導入活動,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儲備,讓他們將單篇文本放置于整本書的大背景中展開分析和解讀,從其內在聯系中把握文本的風格特征、情感基調。
《刷子李》選自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而《俗世奇人》是一部具有地域色彩的短篇小說集,是兼具戲劇性和矛盾性的文學作品。鑒于原著的特征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在課堂導入中,教師要以原著的基本元素和內容為切入點,帶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望。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整本書的創作背景和文體特色,從小說集本身出發,利用其封面中的插圖和信息簡介,推斷文集中的內容,讓學生展開合理的猜想,讓他們在細致觀察的過程中,放眼于整本書的創作年代和社會背景,以貼近現實的方式,引進文章創作的背景信息。而后,帶領學生分析和觀察原著的目錄,明確《刷子李》在小說集中的實際地位,在對比目錄標題時,學生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篇文本的標題都以人物命名,如“刷子李”“泥人張”,將晚清光緒年間天津衛的各種怪異人物集合在同一部作品之中。根據原著的命名特征,教師在導入階段設置疑問,即“馮驥才以人物的名字作為標題,用意為何?《刷子李》的命名方式有哪些作用和價值?”通過設疑的方式,激活學生的閱讀欲望。
總之,在節選類課文的導入教學中,教師以單篇課文與原著之間的內在關聯為依據,從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角度,指引學生從原著中挖掘信息,并精心設置疑問,自然地引入后續課堂的教學內容,如此,課前導入便能敲響課堂教學的第一記重槌。
《俗世奇人》勾勒了晚清光緒年間天津衛地區各種各樣的奇人,以他們的現實生活為素材,利用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形式,創建了一幅幅鮮活的人物圖景,在這部小說集中能夠感受到馮驥才先生鍛造語言的能力,在閱讀時,也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天津衛地區的某一條小巷、某一個弄堂之中。而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洞察課文的語言特色,教師應指引學生聚焦課文的重點字詞和語句,以文章獨特的天津衛語言形式,讓學生從語言要素中了解小說體現出的地方文化。
例如,在《刷子李》的第一段中,作者直接點明小說的人物“刷子李”的職業是“粉刷匠”以及他精湛的刷墻技術,以形式新穎、口語特征明顯的語言要素,寫活了“刷子李”的形象,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看到一個干凈利落、技藝精湛的粉刷匠。在明確整段文本的語言特色后,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圍繞著某一句話展開分析,如“別不信!他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這句話中的“別不信!”具有典型的口語特征,常常出現在天津地區的相聲藝術之中,教師可通過朗讀的方式,將獨具特色的語音、語調等展現出來,以說書的形式,讓學生將關注點集中于課文的語言中。以此類推,在文本的后續段落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提煉和挖掘重點詞句和段落,解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在小說體裁的節選課文教學中,教師要重點解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和語言等多個方面,描摹出形象的人物圖。
《刷子李》是典型的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作者圍繞著“刷子李”的經歷和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基于此,在本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為了準確了解人物形象的特質,教師可采用批注、圈畫和重點標記等不同的方式,將反映“刷子李”外貌特征、性格特點和舉止行動等要素的詞匯和句子凸顯出來,并將各個要素串聯起來,從外在特征和內在特點相結合的角度,描繪一個完整和立體的人物。如在文本的第六段中,作者以一組動詞解釋了“刷子李”的“規矩”:
每刷完一面墻,必得在凳子上坐一會兒,抽一袋煙,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墻。(批注:坐、抽、喝...三個動詞連用,表示“刷子李”一氣呵成的流暢動作,描繪了其刷墻時的場景,展現出一個勞逸結合、游刃有余的人物形象。)
依據此種方式,學生將閱讀重點集中在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等多個方面,在細致分析和解讀人物特點后,利用思維導圖將人物的特征集中起來,以此描摹完整的人物圖像。而在人物形象愈加鮮明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更加了解小說文本的特征。
《刷子李》是小說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在同一部小說集中,還有多篇創作于同一時代、反映同一個社會圖景的單篇文章。基于這一特征,教師可以采用比較分析的閱讀方法,突破課內閱讀的局限,借助《俗世奇人》的其他篇章,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讓他們充分了解小說文體的語言和表達特征。
例如,教師可以將《刷子李》和《蘇七塊》作為比較閱讀的素材,從語言、表達方式、人物特征等多個層面,尋找二者之間的共同點。經過對比和分析后,學生可以發現,兩篇文章都埋藏了伏筆,在《刷子李》這篇文本中,作者以“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為后文埋下伏筆,既表明“刷子李”工藝的精湛,又為后文中曹小三發現師傅褲子上的“白點”做好鋪墊。而在《蘇七塊》中,以“車夫求醫無錢”——“華大夫暗中相助”——“蘇七塊贈藥退錢”為主要情節,以求醫無錢為伏筆,為凸顯“蘇七塊”的美好品質埋下伏筆。據此,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和分析的方式,明確兩篇文章的特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單單了解了課內節選文章的內容和特征,他們也能逐步明確原著的創作風格和寫作特點。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在節選類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既要關注課文本身,也要重視選文來源,將單篇文本與整本書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形成局部和整體相結合的思維模式,構建起類型豐富、層次明晰的知識體系,為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鋪墊道路。同時,在節選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言語實踐,在互動、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挖掘學生潛在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解讀文本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