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也推進了我國校園文化的建設。而高校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推動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促進作用。近年來,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教師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道德品質,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效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秉承教書育人相統一的原則,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知識的教學,還要為學生建設公平、和諧的校園文化,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進而有效為學生建設校園文化。
關鍵詞:學生 核心素養 校園 文化建設
1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將高校校園文化有效進行建設,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具有極大促進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能為學生建造輕松、愉快的文化學習氛圍,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良好促進作用。而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進行學習過程中,學生還能受到高校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化,進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得到有效培養,有效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因此,教師要根據國家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將校園文化有效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受到良好文化環境的熏陶和感染。
2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
2.1 抽象性與具象性的統一
文化是國家和學校發展的靈魂,只有將教育當中融入文化,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人才。高校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對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具有深遠的影響。高校的文化建設,是由校園本身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的。因此,將高校校園文化的構建,并重視對學生展開核心素養的培養,借助校園物質文化這一重要載體,其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并積極引導學生在校內建筑和事物當中發現核心素養因素與文化因子。此外,學校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制度,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直觀感受,而教育制度中也蘊涵著高校校園文化內容,也蘊涵著核心素養精髓,且具有具象性特征。因高校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其核心素養是高校文化當中的精神文化,而核心素養學生難以清晰的感受,進而具有抽象性特征。但高校在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過程中,校園當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朝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使學生在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時,逐漸掌握符合自身個性特點的核心素養,以此凸顯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2.2 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在哲學當中,文化歸屬于意識一類,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校園文化建設,并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內容為指引,凸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性特點。例如,部分高校將校內建筑以“德育”命名,其主要意義在于通過對學生視覺感官的刺激,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自覺樹立正確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選取符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并將自身學習進度進行精準把控,使學生自身被校園文化不斷熏陶和感化,積極學習核心素養,使自身的核心素養在校園文化的熏陶過程中不斷提升。高校教授園文化建設,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起到促進作用。而高校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借助校園文化的實踐環節,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以此塑造學生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必備品格和專業能力。由此可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兼具內在文化和外在文化,且呈現出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特征。
2.3 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高校制定的制度,具有原則性和靈活性特征,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到約束作用,使學生必須遵守的制度。而校園制度也體現出文化特征,校園制度文化與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校園制度文化更具“剛性”特征。而高校要想有效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對核心素養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必須將核心素養教育環節滲透到當校園制度文化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生活實際,將校園制度進行完善和更新,使校園制度能有效融入到核心素養教學環節當中,并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引領學生在遵守制度過程中,不斷提高對核心素養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例如,高校將教室衛生和宿舍衛生制度的制定,發揮其制度當中的育人功效,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勞動意識等素養方面的提升。由此可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其校園制度的建設存在強化與感化的關系,并具備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特征。
3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和意義
3.1 校園文化建設理念
高校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是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培養。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到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專業能力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和了解核心素養對學生道德品質和專業能力的提升起到的重要意義。并重視對校內文化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對學生展開針對性核心素養培養,加強對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的關心與關懷,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文化氛圍,唯有如此,高校才能有效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此外,高校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不僅能在校園當中為學生體現出各種文化和知識,還能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當中,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保護意識以及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有效為學生構建特色的校園文化。
3.2 校園文化建設意義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將校園文化進行建設,不僅能將高校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完善,還能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校園文化氣氛,使高校校園文化具有獨自特色,以此為學生傳遞良好文化和知識。此外,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其重要意義在于通過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當中進行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斷陶冶在對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意識到具備核心素養對自身最后發展起到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使學生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并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當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此實現對學生教育培養目標。同時,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構建校園文化,也延伸校園文化的構建載體,使校園文化既在多個教育平臺中傳達,也培養學生校園文化的實踐能力。例如:校園文化在專業教育中傳達,提升學生對專業文化信息的認知,以校園文化為導向,深化學生對文化信息的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職業化能力;校園文化在團學活動中開展,以校園文化的建設為導向,提升團學活動開展的成果,進而助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校園文化融入到網絡教育平臺中,以校園文化占領網絡平臺,加強學生網絡思想引領,尤其針對部分學生上網觀念與意識不健康的問題,校園文化可凈化學生思想,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學習的重視度,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上網行為與意識。
4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4.1 以人為本要求
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應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遵從教育以人為本的要求,做到校園文化建設圍繞立德樹人,依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實現校園文化的建設與推廣,以此使學生接受、認可校園文化,并在校園文化的引領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也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水平。教育的對象為學生,構建校園文化,也應遵從學生發展的需求,建設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信息符合學生成長需要。反之,如果校園文化的建設未能夠滿足學生需要,其在學生成長中就缺乏一定的引領功效,這對學生教育而言毫無意義,使校園文化的建設停留在形式。基于此,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落實到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加強學生群體的分析,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發展的需求,圍繞立德樹人思想,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使校園文化彰顯一定的教育引領性,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文化的引領下健康發展,從而達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模式。
4.2 人文素養要求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身為人才既要具有強有力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需要具有職業素養,包含文化素養、品德素養等,以自身素養更好與其他個體合作,協同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在此背景下,教育領域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而學校主張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構建校園文化,在立足于學生全面性發展的基礎上,發揮教育的人文性,促進校園文化的良好建設。尤其在傳統文化傳承視域下,以學生人文素養、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立足于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素材,將符合學生發展的素材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豐富校園文化素材,也提升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實施力度。例如:依據核心價值觀信息,挖掘愛國文化、敬業文化、工匠精神、誠信文化等內容,將這些內容進行排列,分層次的展示給學生,給予學生成長針對性的引領,使學生在文化的洗禮與引領下提升文化認知,更好認同校園文化,進而以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導向,為學校的全面性發展助力。
4.3 網絡教育要求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網絡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趨勢,包含網絡教學、網絡授課、網絡學習等,成為教師與學生教育與學習的主趨勢。而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使其深入落實到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包含學生管理、學生教育等,增強校園文化傳達的覆蓋性,進而凸顯校園文化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性。基于此,校園文化的建設,應遵從網絡教育的需求,既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完善校園文化的建設,也運用互聯網平臺加強校園文化的推廣,使校園文化傳達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學習與認知,以校園文化為基點,為學生成長與發展提供保障。例如:在微信平臺中構建校園文化板塊,立足于校園文化,開展校園文化討論活動,吸引學生融入到其中,圍繞校園文化開展討論活動,使學生在文化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深入認知,從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凸顯校園文化建設與實施的價值。
4.4 理論與實踐融合要求
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但也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校園文化的建設兼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以此為基點,增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成果,發揮校園文化的引領功效,既傳達學生校園文化的理論信息,也引領學生進行校園文化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獲取校園文化,提升學生文化認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助力于學生職業化與專業化的全面性發展。基于此,校園文化的建設,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重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模式,既為學生提供校園文化信息獲取平臺,也提供校園文化實踐平臺,推助校園文化與多教育及載體融合,延伸校園文化構建的廣度,從而豐厚校園文化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成長與就業奠定基礎,也提升校園文化的建設成果。
5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策略分析
5.1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主要以校園建筑和容貌以及標識等方面的建設,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不僅是校園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條件,也是學校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前提。首先,學校在建設校園物質文化環境過程中,應根據校內實際教育情況,使校園建筑、容貌以及標識的設計與布局符合教育實際,有效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例如,高校可將食堂、活動館、教學樓等主要建筑進行飽含寓意的設計,使高校的建筑充分發揮出育人作用,警醒學生不斷規范自身行為,促進學生良好發展。此外,高校將建筑的命名也應飽含文化底蘊,例如,高校內教學樓以“積極”為名,使學生在進入教學樓前,喚醒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并不斷提高自身自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其次,將校園物質文化進行建設和優化,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對學生學習核心素養也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而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還應秉承干凈、高雅的建設校風,使學生在校園物質文化的熏陶中,不斷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習慣,并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不斷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產生熱愛與敬畏的情感。
5.2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將校園制度文化進行建設,能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對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具有重要積極作用。高校將校園文化制度的建構,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將教育制度進行構建,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并將校園制度與文化相結合,將文化滲透到校園制度當中,構建校園文化建設保障系統,有效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高校在制定校園制度文化過程中,應秉承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使高校師生感受到校園制度文化當中的公平與正義,并充分發揮校園制度文化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和素養滲透的作用。充分發揮制度獨特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受到良好制約,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終身學習習慣。此外,高校制定的教育制度,并不能真正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也無法激發學生對高校教育制度的強烈認同,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并且無法發揮育人功能。為此,高校應秉承現代化管理理念,將校園制度進行創新和優化,為學生建構校園制度文化,積極將文化滲透到校園制度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不斷維護校園環境的整潔,使學生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當中進行生活和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質量。
5.3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高校將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是根據校園特色和精神面貌進行建設,且精神文化建設在高校教育體系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首先,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校風、教風以及學風等方面,對學生的言行舉止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高校“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校訓,能時刻警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意識,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將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行提升,使學生挑起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擔,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增添一份力量。其次,高校也可以社團建設為突破口,使學生在業余時間積極參與到社團文化建設當中,在校園當中為學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并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當中,將核心素養滲透到其中,使學生不僅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還能受到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深遠持久影響。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并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不斷受到校園文化建設深遠持久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和技巧的學習,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核心素養得到培養,使學生成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擁有核心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麗萍.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5.
[2] 蔣興春,韋冬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校園文化樣態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0(13):13-16.
[3] 韓玉,何秀麗.論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全人模式”——以微視頻為例[J].教育與職業,2018(17):18-22.
[4] 劉健.推進生態學校建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04):76-80.
作者簡介:
秦丹:(1983—),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保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