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振忠
摘 要: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歷史作為初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學科教育應在課程實施的過程當中,有效地滲透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反思等學科素養內涵,在促成教學改革的同時,推動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基于當前歷史教學發展的新要求,要能夠在達成核心素養培養和課堂有效教學的統一,并就此展開多元的實踐。本文就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并從核心素養視角下就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總結,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的方案。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可從理念、方法及路徑上的優化,全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歷史 核心素養 有效性
教育部在2014年就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要求廣大教師能夠以學業提升+核心素養提升為主線,深入開展課程實踐,實現學生立足于學科本質的全面發展[1]。初中歷史是初中學段重要的一門學科,對學生的當前成才和未來發展都具有中重要的作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既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學習歷史,又能夠讓學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當中將知識、能力及情感得到融合,驅動學生從歷史的思維出發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然而在教學的實踐當中卻發現,部分教師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認知不清,導致課堂設計上的“假”“大”“空”;同時也有部分教師依然在應試的高壓下我行我素,致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于不顧。這導致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不高,存在著亟待優化之處。因此,從有效性的層面出發,厘清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審視當下歷史教學的問題并找到優化的策略就顯得尤為地重要。
1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歷史學科的核素素養可視為將歷史教育當中所獲取的知識作為基礎,融合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和基本的歷史技能,形成的一種滿足于人生發展要求的綜合性品質和相關能力[2]。在對學科教學的深度解析中可以發現歷史的核心素養涵蓋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反思五大核心內容。就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來講,時間是歷史的外化標簽,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離不開時間這一基本要素,他們于歷史的時空當中達成了一種結合。具備一定的歷史時空觀念也就成為了學科素養當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它的基礎性,也決定了這一素養也將是其它素養的一個支點。就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史料證實來講,歷史不可復制,也同樣不可改寫。初中歷史中充滿了大量的史料,這些史料往往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實現對歷史事實的佐證。而這本身也是歷史學研究當中秉承的一種基本模式。對于初中生來講,要能夠在這樣的潛移默化的教育當中,深刻地理解從史而出,史論結合的基本方法,并將其內化為未來發展的一種技能[3]。就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歷史理解來講,初中歷史是學生從一個新的起點來完成對部分歷史的再識記、在理解的過程,是需要初中生學會從史實出發,盡可能地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多角度地、相互關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發生的事,能夠從歷史觀的高度實現對歷史中所含有的反復、承繼、延續等內容的認知。就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歷史闡釋來講,初中歷史的教材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對于過去的歷史事件的一種描述,它以史料作為支撐,對歷史提出系統性、關聯性的描述。對于初中生而言,就需要通過思維的植入來完成對這些系統性、關聯性歷史闡述的深度理解,能夠在把握歷史發展走向的前提之下,從正確的視角來看待歷史的變化規律。就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歷史反思來講,歷史教學的終結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基于歷史史實而形成對于歷史問題的理性思考。這其中將包括對于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認同,對于國外優秀問題的采擷,形成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從而能夠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發展觀念。這一素養點的實施也是歷史學科德育價值的最高體現,能夠讓學生認清時代的潮流和趨勢,做到以史為鑒。
當前,有效性的教學研究已成為了一個熱點。有效是相對于無效、低效而言,但何為有效性在教學的探索當中卻未有定論。很多學者更傾心于認為他是一種隨著課程目標和課程目標變化發展的一個概念。從這一點上而言,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學有效性,不僅要強調課程實施的有效性,也需要跟進在核心素養內容培養上的有效性。因此,從歷史教學的發展新要求來解讀,筆者認為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應定義為,教師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從傳統的知識權威人轉化為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充分地發展專業能力和個體經驗,以組織、監督、發現、引導、鼓勵和關心為策略,來驅動課堂教學,完成對學生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反思等關鍵素養點的鑒于和培養,進而有效地達成課程預設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及能力目標。尤為重視地是在這一過程當中,要實現對基于學生個體成長的全面關注,深化歷史教育所賦予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在對歷史的反思當中提高學生分辨善惡、真偽、美丑的能力,推動初中生素養教育的全面發展。
2 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誤區
2.1 教學成績至上
初中生面臨著一定的升學壓力,而升學壓力的傳導造成了很多病態的教學現象。在一些教師眼中,素養和成績是對等的關系,好的成績就證明有好的素養。對某中學七年級組6名歷史教師的訪談過程當中發現,多數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有著較為全面的認知。對學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也十分的認同,但大都片面地認為,囿于學生自身的水平及學業成績的高壓,不得不舍棄了其中的一些環節,選擇了短平快的方式來傳導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在對學生學科素養的評價當中,也往往選取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這種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也致使學生對于學科素養的認知片面化,不知學科素養為何物,綜合素養又應該如何學起。
2.2 教學形式單一
歷史教學改革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進入了一個蓬勃的發展階段,各種新的模式、新的教法在同一個目標下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形勢。但在所調研的學校中,部分教師還是固守于傳統課堂的實施方式,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仍是通過對于史實的羅列及內容的闡釋為主,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普遍存在。教師更為習慣的是剔除思維的培養等內容,按本宣科將史實及史實背后的邏輯、規律等全盤展示。學生也只能在被動的學習中,以“背誦”作為主要手段來應對教師的檢查、學業的考查等。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學法指導也較少地涉及,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當中,被迫地成為了接受者,而不是反思者,這也就導致學生對歷史的闡釋、反思等無從談起。
2.3 素養培養片面
就學科素養的內涵來講,初中歷史學科培養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時空觀念、歷史證實、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反思五都要做到以有效的涉及。而就分數至上、教法單一的情況之下,達成對這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小的難度。尤其是在歷史闡釋及歷史反思層面。這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獲得了高分數的學生,對于歷史事件千篇一律的解讀,對于歷史史實近乎統一的反思。不能完全地去排斥這種行為,但也不可任由這樣的一種教育結果發展下去。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個體,只有獲取了自身對于歷史的鮮活認知,才能夠真正地用歷史來明辨事物的發展,修正自身的方向。在于一些歷史教師的交談中,部分教師也坦誠地講到,因學生認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限,這部分教學在開展過程當中,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狀態,進而選擇了以經驗替代的方式來進行。
2.4 理論實踐剝離
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的記錄、研究和詮釋皆可稱為歷史。這也就意味著歷史課程與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是歷史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原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歷史知識能夠運用到生活當中,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當下的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更為關注地是對教材知識的講解,注重對于有著年代感“生活”的闡釋,而對歷史的延伸很少涉及。這就導致初中生能夠對過去的事侃侃而談,卻對現在發生這什么、改變著什么一無所知。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學要求能夠有效地實現對學生三觀的塑造和歷史辯證能力的獲取,在這一點上,當前的教學活動有著不小的差距。
3 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策略
3.1 革新理念,關注學生素養發展
教不是為了“教”而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4]。歷史學科素養當中的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理解、歷史闡釋、歷史反思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這是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學科的改革的終極目的。核心素質培養是一個長效的多點的培養過程,教師應依托課程大綱,圍繞學生的歷史素養的成長需求而設計和實施教學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從一個知識和技能的保有者,向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服務者角色上的轉變,以更為多樣的教學手段、更為豐富的教學設備、更為多元的教學評價來實現課堂教學“質”的轉變。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要在充分地認識到核心素養重要性的前提下,打破自身狹隘的認知,將學科素養的培養和學科成績的提升有機地統一起來,讓學生成績出色,素養出彩。同時,要積極地轉變理念,將有效性植入到課程的體系當中,并以此為標準來審視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是否達成了對于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科學、長效培養。要逐步剔除一些華而不實、效率低下的無效情境創設、無效問題設置等內容,實現課堂實效與素養培養的同步、雙贏。
3.2 情景創設,促成學習主動參與
教育學的規律認知中不斷地在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往往直接決定了學生后期學業成績和學科素養的高低[5]。歷史的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從一定角度上講,在時空架構下,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隔閡,導致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的索求缺乏一定的動力。因此,歷史教師應以此為突破口,制定出有效的興趣培養方案,使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歷史教學中來,并以來推動歷史課程歷史教學效果的呈現。可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去呈現歷史而不是去講述歷史,去探索歷史而不是告知歷史。如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中,可借助動畫模,而后由學生完成對秦朝統一進程的模擬。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可以打破課堂的禁錮,與學生一起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以課程校本化為導向,消除歷史時空與教學內容的隔閡感,讓身邊的遺跡、文物、民俗文化等去訴述歷史真諦。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然成功的改寫了教育者對于課堂高效的認知。脫離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支撐很難稱得上是高效的課程。對于歷史教師而言,也要積極地實現自身在有效性教學當中,對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進而以更為豐富的情境創設等內容來激趣、促行。
3.3 發展為徑,注重學習方法指導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縱觀我們當前的初中歷史課程授的過多的是“魚”而不是“漁”。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調整供給的思維,轉向初中歷史方法的指導、初中歷史思想的滲透上來,這才是能夠讓學生獲得真素養的關鍵[6]。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應立足學科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并且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來達成學生能夠獨立探索世界的逐步形成。學法的指導能夠使得學生對歷史時空概念、不同事件之間的關聯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信息的獲取、分析和掌握能力同步提升。同時,要在歷史教學的實施過程當中,能夠較好將課堂上所學到了歷史很好地向生活所延伸,讓學生能夠以歷史的思辨來完成對現實生活的深刻理解。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過程當中,在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整個過程的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發生的必然性、對歷史進程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討論,用自我對歷史的反思,來總結鴉片戰爭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深重影響[7]。
3.4 全面發展,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教師作為核心素養理念下有效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想在課程教學當中實現核心素養教學和歷史有效教學的雙贏,就需要能夠在充分把握核心素養內容的基礎上,有效植入有效性這一維度,把握教學過程實現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把握,幫助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上,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運用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等,以此實現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8]。可在這一過程當中,加大對學生課前預習及課后評價的指導和組織,有效延伸課堂的時空,讓教師的內容講解和學生的自主反思在不同的衰減節點當中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同時,要在這一過程當中實現對于歷史教學評價優化的跟進,通過進一步的深化評價的理念、內容及方法來更好地實現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助力。在這一過程當中,要逐步地從考試這一維評價當中突破來開,將學生的過程性學習等內容納入到評價當中,以更為多元的評價來幫助學生更為準確的學習和實踐導向。如可在評價當中,適度開發歷史反思的內容,并將此項內容的評價結果轉化為分值后,植入到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中[9]。
4 結語
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師通過不斷地轉變教育觀和教學觀,推動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前期實踐當中,教學成績至上、學科教法單一、素養培養片面等問題一度飽受詬病,所暴露出的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及適度的優化。初中歷史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從單一的知識的解析和技能的傳授中拓展開來,從唯成績論的狹隘觀念中解脫出來,立足學科管理、對標核心素養、發展學生思維,聚力能力提升,實現初中歷史教育與學生綜合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上的契合。與此同時,要引入有效教學的理念,實現有效教學與核心素養的全面融合,提升學科素養培養的成效。在這一過程當中可通過革新理念,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情景創設,促成學習主動參與;發展為徑,注重學習方法指導等策略的實施;全面發展;提升學生歷史素養,實現核心素養有效性培養層面的優及,在推動歷史學科改革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 吉瑩.探究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0):137-138.
[2] 周云華.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使用的新思路[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0):56-59.
[3] 惲華.關注歷史思維 提升學科素養[J].成才之路,2021(28):100-101.
[4] 夏文燕.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新課程,2021(39):50.
[5] 施建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1(27):72-73.
[6] 張亞超.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歷史閱讀教學模式重構[J].甘肅教育研究,2021(05):36-40.
[7] 耿海燕.教學案模式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J].新課程,2021(39):204.
[8] 傅卿卿.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智慧課堂教學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73):139-141.
[9] 張義科.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