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之后,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更加強調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其中創新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能力之一。高中語文學習中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因此,本文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培養 有效性
1 引言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個性化培養,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學生自主完成探究學習的任務,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2 高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涵蓋的內容豐富多樣,傳統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對于文章字、詞、句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但是學生需要對文章內容整理理解才能夠提升各項能力素養;傳統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對于文章的背誦,很多內容不是依據理解進行分析掌握,而是死記硬背,對文章的理解較為單一,創新能力難以提升;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更多是以仿寫的形式進行,模式化較為嚴重,難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也不符合當下寫作對學生能力的要求。
采用傳統教學中被動學習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將會十分痛苦,大量的閱讀內容、思辨性的探究問題、多種實踐活動等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方法,面對不同的學習任務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也一改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可課上學生有更多自主發揮和探究的空間,這些環節中都需要學生具備創新思維才能夠在各項學習任務中游刃有余。創新思維對于學生的閱讀學習、寫作技能、知識面的拓展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部分已經開始重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師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認識不足,認為引導學生進行提問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若是要求學生都有統一的答案分析卻是在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若是課堂提問中,提出的問題不符學生的認知情況,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會受到阻礙。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設置為教學目標,在各個板塊的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其按照每個學期分階段幫助學生進行系統化地提升,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3 高中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有效性探究
3.1 創新課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
教材中的語文知識雖然經典,但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創新課題,以語文教材為基礎,為出發點拓展相關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提升知識儲備量,在進行知識拓展時,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傳統教學中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現階段的教學改革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補充拓展更多的知識內容。在教師可以根據課上重點學習的內容,或學習的知識點在網絡學習平臺上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課外知識,可以是相關的視頻、音頻或圖片內容,也可以是閱讀書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在完成學習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探究討論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以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教育已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多樣,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即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創新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楚漢相爭的故事,可以用劉邦和項羽的奇聞異事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補充一些歷史文人對項羽、劉邦的評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分析歷史人物提供更多的角度,這樣的背景介紹和補充的知識內容,能夠讓學生多方了解歷史人物,能夠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更加綜合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例如,在學習《虞美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將預習內容提前在學習平臺上下發,學生需要了解作者生平、掌握李煜的詩歌風格、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并補充完成詩人生平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在學習平臺上了解到學生的預習情況,在課堂上再次強調這部分的重點內容。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創新課題,通過視頻為學生展示詩詞中描繪的畫面,在視覺和聽覺的觸動下,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詩詞中體現出的情感,“春花秋月何時了”中“何時了”不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春花秋月”的美景詞人為何急于了結?細細探究,也就不難發現,詞人此時正處于異國他鄉,刀俎之上,面對美好的事物只會觸動情懷,只會增加許多傷感之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完成這些任務,在反復誦讀,對詩詞內容的細細品味,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對李煜的詩詞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李煜其他的詩詞,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詩詞與《虞美人》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逐步地引導分析中,學生能夠自主完成探究任務,對詩歌的想去也更加濃厚。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創新課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能力。
3.2 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到傳統教學中被動學習的影響,并沒有掌握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面對教師給出的學習任務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具體說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在進行單元任務的完成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單元導引進行學習,明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接著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文中給到的學習提示來輔助進行自主學習,根據提示內容進行有目的性的學習探究,這樣的學習效率會更高。然后,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文章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課后的探究題目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這些提示、導語和探究題目都能夠幫助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內容,在詞句分析、主旨理解中提升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除了以上根據教材提示內容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相似的文章或者詩詞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分析中對知識點內容理解更加深入。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是寫景的文章,課文編者編排文章旨在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探究寫景抒情的散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類比分析的角度,可以從語言特點的角度,從畫面展示的角度,從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在小組探究之后可以得出,在語言方面,《故都的秋》多用短句,節奏舒緩,文辭雅致,排比的修辭手法更增添了文章的氣勢和朗讀節奏,《荷塘月色》中多種疊詞、形容詞,對月下荷塘美景的描寫深入人心,多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文章更添韻味。在此之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內容,郁達夫《江南的冬景》,老舍《想北平》,在同類文章的閱讀感受這一相同點,也能夠細細體會其不同點。這樣的對比分析使得學生對一類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創新思維能力也可以得到培養。
大膽求異也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式之一。在語文學習中越來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多問題沒有固定答案,更多是考察學生對自我觀點的辨析能力,對學生不同的觀點,教師不是急于否定,而要了解學生產生此觀點的理由和依據,從學生的分析中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若是出現偏差,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理解文章內容,當然,若是學生的思考無問題,邏輯嚴密,那么就可以保留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對既有觀點進行質疑。例如,在《赤壁賦》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概括分層,學生在分層過程中對文章的詳略和結構層次都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夠感受到作者由看到月夜秋江之景的喜悅之情,轉為聽到蕭聲的悲傷之感,最后從赤壁江山之景中超脫的喜悅。學生在對文章的自主探究中可以分析得出。
3.3 加強寫作教學
目前高中寫作教學中有記敘文的考察,更多是對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考察,但無論是記敘文寫作還是議論文寫作,教師都希望在寫作中看到學生對于所見所聞的哲理性思考,也就是希望看到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寫作中體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寫作的相關技巧內容,便于在自己的寫作中創新運用。例如,在《我與地壇》中寫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對于母親的關心毫不在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瞬間,對于母親的叮囑十分厭煩等,學生在閱讀文章中史鐵生和母親之間鬧別扭的片段之后,能夠深刻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也能夠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從而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這樣的情境和片段引發的感受也可以作為寫作的內容,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為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積累素材。
在對寫作材料內容進行分析時,教師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避免單一固定化的分析思路,例如,在對“鏡子”這一話題進行分析時,學生可以很快想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既而得出“鏡子”是對人行為的反饋,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思想進行反思這樣的立意,這樣的立意固然沒有錯,但是被固化的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鏡子”反饋的一定就是真實的樣子嗎?學生思考后會發現,鏡子有放大鏡、哈哈鏡等,這樣的鏡子對事物的反應并不是真實的,據此就可以得出很多立意:正確面對他人評價、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一立意還可以和現實生活中的網絡暴力案例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寫作分析中有很多方法:肯定立意和否定立意、實立意和虛立意、正向立意和反向立意、高屋建瓴、劍走偏鋒、化大為小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分析,在多次的練習中,學生就會逐漸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突破傳統思維的桎梏,設置新穎的立意。
以上提到的立意寫作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文章的結構、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遣詞造句方面也可以進行創新,但是寫作部分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在日程學習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做一個有心人,積累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在寫作中可以仿寫優秀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以及各種寫作手法。不斷堅持積累,堅持練習,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3.4 以疑引思
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點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文章的思考和探究,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注意設置問題的設置,要能夠對學生有啟發作用,還要能夠引導學生的興趣。例如,在閱讀分析中,更多是對文章線索、文章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分析等,在逐步的提問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在《祝福》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以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在找出文章中三次對祥林嫂的描寫之后,發現這三處的肖像描寫分別是在不同時期:祥林嫂剛到魯鎮、喪父喪子之后以及臨死之前的外貌變化,魯迅先生通過對祥林嫂這一外貌的變化為人們展示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逐層遞進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度和分析價值。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所疑問,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質疑,對文章內容的疑問能夠促進學生的探究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內和課外的文章結合起來,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理解,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例如,在《守財奴》一課的學習中,對于最后一句話學生是有疑問的,認為與前文中作者對基督教的贊美相矛盾,但是在教師的引導思考中才發現,這里用得是“應該是”,就是“不確定”,在這里是“不是”的意思,因此并不矛盾,而是作者對葛朗臺視財如命的諷刺。這樣的教學方式相對于教師直接講解的效率更高,學生的理解和專注力也更高。
3.5 開展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課余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大賽,學生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創作改變,采用新穎的方式展示課文內容,在課本劇的準備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課文內容有充分了解,掌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以及在表演中的展示方式,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語文出暗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人際交往中的對話、通信、節日祝福等都需要文字的表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大賽》是一檔高質量的綜藝節目,其中有很多金句,學生就可以將這些句子積累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也可以根據這些句子進行仿寫。同時在這檔節目中還有一分鐘演講的環節,這一環節是自由選題,根據題目進行一分鐘演講,直白來說就是口述作文,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要言之有物是有難度的,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類似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再如,教師可以開展讀書分享會,教師為學生提供本階段的閱讀書目,選擇同一主題的閱讀內容,學生在閱讀之后,可以以演講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例如,在對“守財奴”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將嚴貢生、葛朗臺、夏洛克、潑留希金、阿巴貢等典型的人物進行分析,分析他們的共性和特性,從而更加深入理解人物,從對人物的分析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學生運用比較聯系的方式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實踐活動還有多種多樣,主題詩歌創作賽、黑板報評比、辯論賽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組成社團小團體,在具體的社團活動中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4 結語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精心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文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探究[J].速讀(下旬),2018,(3).286.
[2] 付德會[1].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探究[J].讀天下(綜合),2018,000(001):P.64-64.
[3] 辛曉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高考,2019,(29).99.
[4] 吳文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探究[J].速讀(下旬),2018,(3):286.
作者簡介:
王美:(1992.01—),女,貴州湄潭人,漢族,本科。研究方向: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