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楠,左 慧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長春 130114)
精準是知與行的統一,是關于方法論的學問。精準思維是在全面掌握客觀實際的情況下,深入細致地分析客觀實際,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保問題有效解決,對問題的精準發現、精準分析和精準施治是其核心程序和內容。精準思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原理的精髓,如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緊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具體應用。在實際工作中,要培育精細化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精準發現關鍵問題、精準把握政策內涵、精準施策做出處置,進而精準有效地解決問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需深刻理解精準思維的內涵,將其外化為具體行為,從而高效解決實踐問題。
高等教育的精準供給本質上是基于學生個性學習和終生學習需求的“教育資源的精準供給”,學生需求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和隱藏性等特點,教育資源則具有稀缺性、有限性和失衡性等屬性,導致教育供需之間不對稱??焖侔l展的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事物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成效的教育供給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并且正在根植于教育過程并悄然改變著教育結果,因此需要重新定義學校、學習、課堂和教學手段等核心要素。教育資源沒有實現精準供給、核心要素定義不準確等原因導致當前高等教育質量不均衡,是現階段我國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
精準課程思政要求全面研判改革面臨的政策環境。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闡述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必要性和作用,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改革與“雙一流”建設、本科教學評估等高等教育關鍵問題的關系,提出在教材獎和成果獎評比時,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性和作用,為高校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提出明確方向。新文科建設對于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再次肯定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要求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多方合力,進一步優化育人體系。
第一,協同育人。課程思政與協同育人深度融合是持續深入落實育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選擇。多方力量的協同和融合,既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也包括借力各類資源,經過深層次整合優化和創新,推動課程思政與協同育人的融合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第二,教師能力培養。精準定位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責任,教師應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德育能力,引導專業教師樹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意識。教師自覺深挖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價值要素,開發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以更強的專業水平、更高的思想認識、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第三,同向同行。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必須要處理好主力和合力的辯證關系,將德育目標擺在首位,將課程思政改革置于整個教學體系中。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落實“三全育人”上同向同行,在實施“五育并舉”上同向同行,在培育時代新人上同向同行,打造多方聯動、協同增效的育人生態圈。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的精準課程思政改革必須借助數字經濟的支持。精準課程思政是數字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信息革命和生產方式數字化的必然趨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發生重大變革,中國大學慕課等線上教學平臺大量涌現并不斷完善,課程內容涵蓋各個學科,各公眾號、學習號等媒介也被廣泛關注。與課程思政改革相關的核心價值觀、歷史大事和紅色案例等資源,均可通過互聯網獲取。學生可以使用移動互聯網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后臺精準識別并保留全樣本學生產生的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不同形態學習數據,并自動進行數據分析和整理。教師只需要熟練掌握平臺操作、了解平臺優勢,就可以完成全鏈條數據的采集和篩選,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狀況,剖析學生的需求及其變化情況,以實現精準的教育資源供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線上教學平臺,使用學生習慣的溝通方式,與學生保持互動,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使學生感受到關懷和愛護,最終實現價值引領的目的。
通過對全樣本大數據的監控和分析,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行為規律、思想動態,明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真實訴求,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進行精準的內容推送或定制學習內容,為精準課程思政提供個性化指導方案。
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包括立德樹人、教學模式和培養目標等基本要素。課程建設目標包括以下內容:將思政元素創造性地融入課程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承OBE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性改進”的核心思想,完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建設“對話課堂”,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向成果導向教學模式的轉變;呈現“教師回歸教學初心,學生回歸學習本位”的基本效果,最終建成體現“兩性一度”特征要求的高含金量課程。
通過建設案例資源庫、整合并融入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和編寫應用型本科適用教材等方式重構知識模塊,在重構的知識模塊中融入價值要素和核心素養要素。做到內容精準,課程思政教學要緊密結合熱點問題,尋求與課程內容的結合點。黨員教師可以將“學習強國”的學習體會、學習內容等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在選擇切入點時可以選擇與學生培養相關的內容,比如創新創業戰略、就業問題、“五育培養”和“互聯網+”等內容,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習熱情。課程思政要精準把握教學時機,及時切入教學環節,比如將2020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典案例引入課堂,引發學生關于大國責任、科技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的深度思考。
通過深入的學情分析,發現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要由“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驅動式教學方法,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和研究型學習模式等,引導學生深度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
第一,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在精確識別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充分利用線上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智慧課堂,建設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課”“微視頻”“微案例”“微實踐”等碎片化教學資源。根據預先布置的思考題,學生自主查閱文獻和相關資料,整理思考題答案,以備課上提問和討論。線下教學重點關注思政元素的深入剖析、難點的深化講解、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時,成員間分工明確,互相評價,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的過程,真切感受到思政元素的體現,并在小組總結發言中深刻、完整地闡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了學以致用的方法,學習目的性明顯增強。第二,體驗式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場景相結合,學生通過深度體驗獲得真切感受。首先,將新時代主旋律影視作品的片段精準融入課程思政環節。其次,采用情景模擬模式,學生通過扮演角色和表述觀點切身感受提升思想境界。再次,設計虛擬課堂。利用實驗室硬件資源和實訓平臺等軟件資源,完成課內實踐環節。利用平臺自帶的教學視頻、角色分析、案例分析及執業資格考試題庫等資源,增強學生對行業的認識,逐步實現虛擬仿真教學效果。具備條件的學??梢圆捎肰R等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參觀紅色場館、實地考察等,強化學習效果。第三,研究型學習模式。教師主要講授課程重難點內容,預留時間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拓展閱讀和思考題,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拓展題目應略高于學生的認知范疇,需要學生查閱文獻、討論交流才能完成任務。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立足學生的思維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認知能力和水平,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需求層次,找到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點,使學生真正被了解和關注,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在運用線上教學工具時,學生可以自主掌控學習時間,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自主思考。第二,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改革意識和能力。落實“全員思政”理念,專業課程教師、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和輔導員等都可以扮演思政教育的角色。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根據專業特點,掌握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將思政資源融入專業知識的整合能力。教師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掌握互聯網技術,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媒介和方法開展教學。從專業化角度發揮教師的最大優勢,進行細化分工。強化協同,爭取各類資源和各級部門的資源融通,尤其針對課程思政教學難點問題,采用學術報告、榜樣經驗交流等方式,適當建立兼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在課程思政改革中,教師角色呈現多元化特點:一方面,抓住并借助合適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教師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加強與學生面對面溝通,及時鼓勵或糾正學生的思想波動和行為傾向。
建立成果導向的評價體系。教師教學效果的考核可采用360°評價法,包括同行評價、領導評價、督導評價及社會評價等。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包括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和德育目標完成情況的綜合考核。由于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應該更注重過程而不應該唯結果。在具體考核時,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性質采用線上和線下考核、定期和實時考核、口頭和書面考核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考核應該包括個人維度與關系維度,個人維度包括全面性、發展性、積極性、樂觀性和進取性等,關系維度包括和諧性、合作性、共享性、服務性與奉獻性等。由于部分思政元素具有實效性,所以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評價標準,應針對不同課程設計不同的考核評價標準。
精準思維為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論的指導,同時對高校頂層設計、教師、學生及育人環境等提出了較高要求。課程思政改革的各方主體務必堅持精準思考、精準決策、精準實施的步驟,以學生為中心、以數字經濟為手段,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和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