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靈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高職院校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打造大思政格局,發揮大思政功能,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局面。
在方向上,學校要宏觀布局,做好頂層設計,對課程思政進行總體部署,并建立一套課程思政建設制度,確保工作切實有效落實。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為例,其制訂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明確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任務、建設保障等,切實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確保了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落實并取得成效。
要想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學校必須把握好方向,按照“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的要求貫徹落實,形成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全員參與、協同育人局面。方案規定,要在學校層面制訂統一的課程思政建設規劃,明確全課程全員參與,著力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格局,在人員上為課程思政的建設做好師資保障。在二級學院層面,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做好統籌工作,做好與各二級學院的對接,在協同育人平臺搭建、安排思政課教師對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進行具體指導等方面做好協調保障。在教師層面,專業課教師作為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體,要負責具體實施,由思政課教師作為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指導者,負責具體的指導和推動工作。這樣多方聯動、全員參與的協作,有助于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開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課堂內外“發聲”“亮劍”“綻放”。
根據方案規定,我校在組織、經費、技術、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有效地確保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實施。
1.組織保障
我校成立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部門和各教學單位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確保課程思政教學試點改革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組長由學院院長擔任,副組長由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學工作的學院領導擔任,成員由黨委組織部(學院人事處)、黨委宣傳部、教務科研處、各系部、教學中心和評估督導室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組織保障為我校更好地指導和保證制度的貫徹及實施提供的條件。
2.經費保障
我校設立專項經費,通過項目形式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管理,保障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經學校遴選立項建設的課程思政課程,按照院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立項,每門課程資助1萬元,每門課程建設期最長1年。對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突出的建設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或思政金課),給予不低于資助經費1:1的獎勵。有了經費保障,各項工作就能更好地落地實施。
3.技術保障
我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依據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加強項目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質量監督,對課程思政試點項目實施進行全程跟蹤和協調推進。現代教育中心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課件制作、微課制作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有了技術保障,各項工作就能更有質量地開展。
4.制度保障
相關部門在隊伍建設、崗位聘用、考核評價、評優獎勵、成果應用、選拔任用等方面梳理完善規章制度,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配套制度的實施,能有效地激勵全體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
二級學院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心。因此,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和部署下,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統領,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動運行,實現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合力育人。
教師是保證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要素。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在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職責擔當后共同發力,“做到門門課程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教師是落實的主體,思政課教師是落實的指導者和推動者。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專業課教師的角色是開展學校課程思政的主體人員,必須用好專業課作為課程思政核心載體的功能,深入發掘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教學實踐,實現課程思政。這是專業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擔負起自身的職責。作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指導者和推動者,思政課教師要認真指導和幫助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中有效地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機地融入教學。
二級學院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樞紐。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搭建好二級學院間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以思政課為核心、以綜合素養課為支撐、以其他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思政’育人同心圓,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3]。具體來說,要整合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資源,以專業(群)為單位,把思政課教師混編到專業課教師當中,組建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的混合型教學團隊,集合全體教師的“協同育人”來實現所有課程的“協同效應”。
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各二級學院要對接好,結合實際向每個二級學院派出1—2名思政課教師,具體負責該學院專業課程落實課程思政的指導工作。集體備課制度涉及以下內容: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備課任務和計劃;對接課程標準,研討和挖掘專業課蘊含的思政元素;精選教學案例,探討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案、制作教學課件;根據專業課程內容找到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把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具體課程教學內容;歸整課程教學素材,建設和完善課程教學資源庫。
開展課程思政關鍵在教師。全體教師要以本校職教特色為立足點,以工匠精神為著力點,以企業文化為關鍵點,思政課教師要指導好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獨具職業教育特色的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
職業性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最鮮明的特點,要求學校重點培養的學生職業素質。為此,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就業能力為導向,以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開展課程思政。
1.以專業課程目標為基點開展課程思政
完整的課程教學的目標由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個方面的目標構成。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發展學生思維,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教師應以專業特點和建設目標為依據,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本專業課程中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落實課程思政,讓學生在職業操守、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品格等方面得到增強,強化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使命。例如,針對糧食類專業的學生,教師應將“眼中有糧食、手中有技術、心中有國家”貫穿三維目標,最后將思政育人的目標落在“心中有國家”,以此增強學生作為職業糧食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課程思政
目前,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高(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思想政治素質相對本科院校學生總體偏低)是普遍現象。教師應從現實出發開展課程思政,全面深入分析校情和學情,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個具體內容融入專業課的教學,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制訂各類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時,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職業觀、社會觀、生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綜合反映了勞動者在個人職業生涯中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是勞動者的一種長期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5]。這種表現主要體現在勞動者對職業的高度專注和對產品的高度求精上。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必須重點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在專業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實訓活動和社會實踐等環節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實現全過程育人。
1.在理論知識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結合培養學生價值目標,在專業知識點中尋找與思政育人的結合點。具體如下:首先,梳理和分解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實訓環節,發掘思政育人元素;其次,按章節或者模塊分項列出能夠提煉的思政育人元素的知識點后精選內容,形成最終的思政育人元素;最后,以適當的形式把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讓學生易于感知和參與,實現課程思政目的。例如,在廣告設計類課程中,為將工匠精神全程融入教學,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文案、繪圖、色彩、攝影、版式等方面抓住細節,全程嚴格謹慎,力求最好,以此教育和引導學生在任何工作中都要發揚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
2.在實訓教學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實訓教學是專業課程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重點在于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向專業技能,“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良好職業習慣的重要措施”[6],它凸顯的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崗位的融通性與匹配性。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把工匠精神培育貫穿其中,“讓學生通過實踐訓練掌握技術、提升技能,在反復訓練和操作中去體悟和感知,通過職業角色扮演,在模擬的職業場域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4]。此外,對于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專業,如財務管理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可以結合現代學徒制試點,通過學徒制的方式,在會計核算、成本計算、財務分析、企業涉稅業務處理和稅收籌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手把手、一對一的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過程中接收和感知工匠精神,進而讓學生敬畏職業、鉆研業務、精化技能。
3.在社會實踐中開發思政育人元素
社會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把自身所學技能運用到實踐,既可以為鄉親、村民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和生產問題,又可以促使自身在服務鄉親、村民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而培養和深化家國情懷。例如,視覺傳媒專業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的時間,組織學生走訪、記錄有歷史特色的鄉村,發揮自己的所長為村落留住歷史、為鄉親記住鄉愁,讓學生在實踐中切實感受鄉村的變化,增進對故鄉的情感,從而激發其建設家鄉的愿望和熱情。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教師則可帶動和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專長和資源,積極為鄉親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開辟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等等。
當前,各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非常普遍,滲透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文化必然會影響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7]因此,開展課程思政要以汲取優秀的企業文化為關鍵點,使之準確地融入專業課教學,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1.在方式上把握“進”的途徑
“進”是指將企業文化帶進專業課教學當中。在“進”的方式上,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結合專業課和具體目標要求,對企業文化的共性元素及內容進行梳理和遴選,重點選取專業課中蘊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元素,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如引用華為的企業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將華為的企業文化、行為準則、企業制度等無聲地融入課堂,讓學生提前接受職業素質培育,這有利于學生畢業后更好地適應、融入企業。二是結合課程內容,在實訓、實習等環節邀請企業人員,通過他們在現場對學生進行專業講解和指導,讓學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企業文化,這有助于學生從“學校人”向“職業人”的轉變和成長。
2.在內容上把握“融”的功夫
“融”是指在專業課程講授過程中,以企業文化為因子,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以恰當的話語技巧適時自然地引出適當的思政話題,進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例如,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師講授計算機芯片時,在講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可以適時結合當前我國芯片技術現狀,提出由于中國芯片技術發展落后,國內一些高科技產業陷入困境,以此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學好、學精專業技術技能,為發展中國核心技術而努力奮斗,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3.在用量上把握“度”的分寸
“度”是指要把握好思政元素在專業課中的占比度。專業課是學生習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主要課程,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因此,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把握用量,不能全面展開,把專業課上成思政課。例如,糧食儲運與質量安全專業中,教師可在糧油儲藏技術、糧油質量檢測技術等專業課程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和點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一重要論述,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其中深義與大義,從而樹立正確的糧食觀。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必須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上下一致,全員發力,使得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大思政格局,方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