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建鋒
剛步入小學大門的6~7歲的兒童,他們就如同一張等待教師涂色的畫卷,充滿了無限可能。要想讓兒童獲得更全面的發展,教師除了要提高課堂質量,還需要精心設計課前活動,并在課后及時進行活動反思。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體會,以供大家參考。
筆者在剛開始和6~7歲兒童相處時,對他們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剛步入一年級的兒童,對課堂的規則、教師的要求都沒有很明確的認知,覺得他們肯定不好管教。于是在課堂上,筆者會很嚴厲,從而讓他們遵守課堂紀律。
比如,在“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中,筆者先給兒童強調了課堂紀律,但部分兒童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太好,依舊喜歡做小動作。于是,筆者很生氣地喊道:“全體同學,都安安靜靜坐好,聽老師講課!”看到筆者生氣了,他們才開始坐端正,安靜了下來。但是,沒堅持十分鐘,教室里又有了“嗡嗡嗡”的講話聲音。筆者心里很生氣,這一次,筆者停下講課,任由他們吵鬧。下課后,筆者找到最先開小差的那幾名兒童,開始和他們 溝通。
筆者:“你們是怎么回事?上課為什么安靜不下來?”
兒童1:“老師,雖然你很嚴厲,但同學們都不太喜歡你。”
筆者:“為什么大家都不喜歡我?”
兒童1:“因為你太兇了,課堂上也不愛笑。”
筆者:“我這樣嚇唬你們,你們不是就可以遵守課堂規則,認真聽課了嗎?”
兒童2:“我們也知道一些課堂規則,可就是控制不住。”
筆者:“在你們看來,老師應該怎么做呢?”
兒童2:“老師,我覺得你可以在課堂上多笑一笑。”
兒童3:“你可以和我們多聊聊天。”
兒童4:“你可以多和我們一起玩游戲。”
與這幾名兒童溝通完后,筆者通過反思,對教師應該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認知。筆者根據他們的建議,調整了教育方式,在之后的課堂上都面帶微笑,控制自己的脾氣,注意傾聽兒童的心聲,了解兒童的需求,在教學中不斷調整策略,與兒童一起玩樂、一起做游戲、一起聊天。過了一段時間,筆者發現兒童的課堂紀律明顯好轉,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經過這一學期和班級里兒童的相處,筆者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師和兒童是平等的,兒童喜歡的是能和他們一起平等溝通和聊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師。傳統教師的角色定位,在如今似乎已經不適用了,而筆者也在努力轉變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上多關心兒童,走進他們的心里,成為他們的朋友。當兒童犯錯或者出現問題后,教師應該先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想法,并能夠和他們平等地協商交 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共同解決問題。
筆者在設計《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時,最重要的教學體會就是教師要立足兒童的學習需要,在了解和掌握了兒童的需求之后,再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做不僅可以吸引兒童對學習的注意力,還能順利實現教學 目標。
比如,筆者在設計“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時,先了解了兒童的需求。第一是兒童心理上的需求。從小學到幼兒園有一個過渡期,部分兒童可能無法快速適應小學生活。他們在上學的第一天可能是懷著憧憬的,但是新鮮勁兒一過,他們可能就開始煩躁不安了。他們希望小學課堂更加有趣一些,每天的生活都是新鮮的。第二是兒童生理上的需求。很多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兒童,沒有上課、下課的意識,對一些規則沒有清晰的認知,從而產生生理上的不適,如有的兒童希望教師能讓他們自由地上衛生間。了解了兒童的個性特點和需求后,結合本課的內容,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活動。
1.活動一是“上學前的準備”。活動內容是兒童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分角色扮演父母和孩子,演繹自己開學第一天在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筆者截取了其中一個小組的活動片段。
爸爸:“明天要上小學了,你東西都收拾好了嗎?”
媽媽:“明天是你上小學的第一天,你的心情怎么樣?”
兒童1:“爸爸媽媽,你們別擔心,我已經把東西都收拾好了。我還是很期待我的新學校、新老師和新同學的。”
媽媽:“看來你已經做好準備了,文具、書都準備好了嗎?”
兒童1:“準備好了。”
媽媽:“一定要準備齊全,還要把我和你爸爸之前囑咐過你的話牢牢記在心上。”
2.活動二是“擊鼓傳花”。在活動一的基礎上,筆者組織兒童開展“擊鼓傳花”游戲,花傳到哪名兒童手中,哪名兒童就是筆者的“小幫手”,要回答筆者提出的問題,回答正確的會獲得小紅花。
教師:“游戲開始了,第一個問題,爸爸媽媽把你送到校門口后,你應該跟他們說些什么?”(伴隨著音樂,花開始傳遞,音樂停止后,紅花落在了兒童2面前。)
兒童2:“老師,我會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讓他們放心。”
教師:“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你的爸爸媽媽聽到你這么說,肯定很欣慰。”
3.活動三是“找不同”。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小學課堂和幼兒園的課堂有什么不同?”
兒童1:“小學的課堂上不能隨便上廁所,有時候特別難受。”
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辦呢?”
兒童2:“老師,可以在下課去上廁所,每節課上完都會有10分鐘休息時間。”
教師:“看來你已經掌握了小學的一部分課堂規則。請問大家還知道有哪些不同呢?”
兒童3:“老師,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大家可以一起玩游戲,老師也會和我們一起玩,特別有意思。”
教師:“你說得特別棒,老師會聽取你的意見,以后多和你們一起玩游戲。”
4.活動四是“我想說的話”。教師:“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變成了小學生,在新的一學期里,你們有什么愿望,有什么想說的話嗎?”
兒童1:“老師,我很想念幼兒園的好朋友。我想告訴他們,我想念他們。”
教師:“你真是一個重感情的好孩子。”
兒童2:“老師,在新的一學期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上課認真。”
教師:“你真棒,知道在小學要以學習為重。”
兒童3:“老師,我希望學好體育,好好鍛煉身體。”
教師:“嗯,可以,但是其他科目也要好好學習哦。”
在“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中,筆者一共設計了四個小活動,結合6~7歲兒童的需求,從課堂的趣味性和認識規則的重要性出發,幫助兒童早日適應小學生活。活動一通過角色扮演活動,筆者帶領兒童回想了上小學的第一天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讓兒童重溫了剛上小學時的快樂;活動二通過“擊鼓傳花”游戲活動,讓兒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活動三通過“找不同”游戲,讓兒童認識到小學課堂規則的重要性;活動四通過“我想說的話”游戲活動,讓兒童樹立目標,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在小學生活中成為最好的自己。四個課堂活動環環相扣,趣味橫生,兒童在課堂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活動既滿足了兒童心理上的需求,又幫助兒童了解了小學課堂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從上述課堂的教學中,筆者認識到在今后的課堂設計中,教師應該從兒童的需求出發,在了解兒童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礎上,設計符合6~7歲兒童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不要讓兒童覺得小學課堂是枯燥乏味的,應該讓兒童覺得小學課堂也是有 趣、有活力的,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熱情。
筆者在剛開始教授《道德與法治》時,教學經驗較少,且備課時間較短,在前幾次教學時,都是在網上下載好課件去上課,結果可想而知,課堂的教學效果很差,在課堂上,兒童的課堂紀律很混亂。筆者很生氣,和班干部好好地聊了一下。
教師:“課堂上是怎么回事?怎么紀律這么差?”
班長:“這堂課的內容太枯燥了。”
學習委員:“老師,下課后,他們總說你的課沒意思,一上課就想睡覺。”
教師:“嗯嗯,好的,我知道了。”
與班干部們聊完后,筆者才恍然大悟,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就是反映教師教學狀況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照射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用心、對課堂的組織是否精心。筆者在這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兒童在課堂上表現不好也是教師的問題。在這之后,筆者開始反思,迅速對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整,并認真備課、用心制作課件,讓兒童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的用心。教師要讓兒童明白教師的付出,這樣他們才會尊重課堂,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后來的每堂課,因為筆者的用心付出,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兒童開始在筆者的課堂上享受學習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上,兒童的表現就是對課堂最好的反饋,他們就是反映課堂教學效果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教師可以知道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起教師的思考,并在今后的課堂上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教學方法。
筆者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總結了經驗和體會。在整個過程中,筆者也獲得了成長和進步,從最初只考慮教學效果到后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最終成長為一名學生喜愛的教師,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在逐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