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昕
摘 ?要:目的 ?分析產婦產后抑郁原因,評價產后訪視中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預防控制的作用。方法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 6月赤峰市醫院產科收治的分娩產婦20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產后訪視,觀察組產婦采取產后訪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情況、產后知識掌握情況、抑郁情緒與生活質量狀況。結果 ?兩組產婦產后1周、4周、8周抑郁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產后知識掌握情況比較,觀察組產婦的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干預后SDS、SF-36評分較干預前改善,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后訪視中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產婦情緒與生活質量,提高產婦產后知識認知與掌握率,可積極預防產婦產后抑郁癥。
關鍵詞:產后訪視;護理干預;產后抑郁癥;抑郁情緒;生活質量;產后知識掌握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115-02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妊娠女性特定精神疾病,多發于產后5周左右,患者有易激惹、煩躁、哭泣等表現,嚴重的患者甚至有幻覺、暴力、自殺傾向,從而會威脅母嬰健康狀況[1]。所以,如何預防和減少PPD成為產后護理研究的重點內容。結合產科護理工作經驗,發現加強產后訪視階段的護理干預有助于防控PPD等產后并發癥問題。因此,本研究選取赤峰市醫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分娩產婦200例,進行常規產后訪視、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價值比較研究。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赤峰市醫院產科收治的分娩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27.50±3.50)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80±1.50)周;分娩方式:剖宮產40例,陰道分娩60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8.30±3.30)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50±1.40)周;分娩方式:剖宮產37例,陰道分娩63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產婦意識清楚;③產前無精神類疾病史。
排除標準:①心肺障礙患者;②精神障礙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參考《孕產期系統保健工作規范》對產婦分娩、產后康復、哺乳、新生兒健康情況等進行產后訪視,時間為8周,每周訪視1次。
觀察組:配合產后病房進行訪視護理干預。①健康宣教。根據產婦文化程度介紹產后保健知識,包括新生兒照護要點、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觀察嬰兒排便等情況以及產后康復要點等,告知產婦可能出現的心理、生理變化情況,指導產婦撫觸嬰兒的正確方法,以增進母嬰感情,幫助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②產后保健。檢查母乳狀況、乳頭是否皸裂,測量子宮高度,觀察子宮復舊情況,指導產婦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并注意產褥期衛生,積極預防產后并發癥。③心理干預。調動患者家屬參與護理的積極性。護理人員向家屬解釋PPD發病機制、治療方式等,提高患者、家屬的治療依從性。關注產婦心理情緒變化,及時給予疏導和處理,如護理中以播放音樂等形式緩解患者情緒,在傾聽患者傾訴時,以手勢,撫摸等合適的肢體動作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④營造良好的休養環境。為產婦營造整潔、溫馨、舒適以及溫度、濕度適宜的休息環境,指導產婦多食用高蛋白食物,適當鍛煉、下床活動。同時要保持臥室通風、干燥,通風口應避開產婦、嬰兒。產后1周,1次/d,產后2~4周,1次/周,產后5~8周,1次/2周,進行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產婦飲食、新生兒照護能力、情緒情況,并予以產婦安慰與指導。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PPD發生、產后知識掌握以及抑郁情緒、生活質量改善情況。PPD評價標準:參考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評估產婦產后1周、4周、8周PPD發生情況,總分>13分,即PPD[2]。PPD發生率=PPD發生例數/總例數×100.00%。產后知識掌握以自制問卷進行調查,總分100分,>90分為全部掌握、60~90分為部分掌握、<60分為未掌握,產后知識掌握率=(全部掌握+部分掌握)例數/總例數×100.00%。參考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產婦分娩前1周與產后4周抑郁情緒情況,總分100分,得分與抑郁情緒呈正比。參考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產婦的生活質量,總分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3]。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
[n(%)]表示,行字2 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PPD發生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產后1周、4周、8周PPD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產后知識掌握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產后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產婦SDS及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PPD是產后常見并發癥,該病發生與人格特征、心理弱化、軀體癥狀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不但影響產婦精神狀態、傷口愈合、內分泌情況以及母乳產生量等,而且影響母嬰感情與安全。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活動要求涵蓋疾病預防、護理、康復等多方面內容,并體現了護理工作人性化、個性化的優勢。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工作的重點是預防PPD,通過健康宣教可以提高產婦配合能力、產后保健知識掌握度、新生兒照護能力;通過產后保健可以幫助產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預防產后并發癥;通過心理干預可以調動患者與家屬參與護理的積極性,提高治療依從性、促使產婦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通過營造良好的休養環境提高產婦恢復期間身心舒適度,從而幫助母嬰建立良好關系,增加產婦知識獲得量,使產婦保持良好心態[4]。朱曉明相關研究指出,產后訪視中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癥具有積極的預防控制效果,可改善產婦負面情緒[5]。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婦產后不同時間PPD發生率更低、抑郁情緒評分更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知識掌握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陶玉波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其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產婦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
綜上所述,PPD是妊娠女性特定精神疾病,可嚴重危害產婦產后恢復與母嬰安全,需積極干預。產后訪視予以積極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產婦生活質量、產后知識掌握率,積極預防PPD,穩定產婦情緒,促進產婦恢復。
參考文獻
[1]王治艷.產后訪視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預防作用[J].飲食保健,2018,5(23):193-194.
[2]曹霞.產后訪視護理干預預防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175.
[3]譚燕清.產后訪視中的護理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4):197-198.
[4]姚靖華.產后訪視護理干預預防產后抑郁癥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9):139,153.
[5]朱曉明.淺談產后訪視中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癥預防控制的應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5):174.
[6]陶玉波.產后訪視中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癥預防控制的應用[J].飲食保健,2020,7(1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