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燕
摘要:目的:了解手術室麻醉護理中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具體流程,并對其應用效果做出相應的評價。方法: 本次研究由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參與實施,共計人數68例。在患者手術室麻醉護理中,臨床以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干預兩種模式的不同應用,將所選患者對應分組為對照組、觀察組進行比較分析,每組患者34例。結果:從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評分、SAS評分變化以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上來看,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顯示更優,組間數值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0.05)。結論: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較,預見性護理干預所考慮到的內容更加全面,并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實現護理服務優質化的同時,避免了一些不良護理事件的出現,臨床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關鍵詞:手術室麻醉;預見性護理;應用;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前言:在患者臨床疾病治療中,手術屬于常見的治療手段,并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常會伴隨著麻醉操作一同進行。雖然,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可以幫助患者消除手術帶來的疼痛感,促使手術的開展更加順利。但麻醉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需要醫護人員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在維持麻醉效果充分發揮的情況下,確保患者整個手術期間的麻醉安全。如今,伴隨著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逐漸健全,針對手術室麻醉護理,臨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下新的護理理念的指導下,預見性護理模式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手術室麻醉護理服務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參與研究的68例手術治療患者術前均實施麻醉操作,根據要求,所有患者以人數均等制原則分成兩組,分別展開常規麻醉護理、預見性護理的比較分析。在所有患者一般資料的整理中,關于性別,觀察組與對照組男性占比分別為61.76%、58.88%;在年齡分布上,均在22歲以上,60歲以下,(35.62±3.54)歲、(35.68±3.74)歲為兩組患者年齡對應平均值。對于手術麻醉操作的實施,所有患者的身體均符合相關指征,治療依從性良好。患者的精神、認知功能正常,對本次研究的開展知情且完成同意書上的簽字。以上各項信息,兩組患者之間數值差異性不大(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手術室麻醉常規護理模式下,為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于患者麻醉前,護理人員按照要求,對手術室內溫度、濕度進行調控,準備好各種醫療器械及其他醫用物品。之后,配合麻醉師,對患者的體位進行指導。麻醉期間,護理人員需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1]。
在預見性護理模式下,于術前、術中和術后,分別對患者展開麻醉護理,具體內容為:首先,在術前指導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本次手術的麻醉方式告知患者,并將麻醉前的一些注意事項及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提前向患者講解,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另外,注意患者情緒、心理上的疏導,穩定患者的心態。其次,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情況,提前猜測術中麻醉期間患者可能會面臨的風險,根據風險評估,提前制定好預防及處理方案。術中對患者的神志、神經情況予以更多的關注,監測其生命指標。為避免患者體溫變化幅度較大,術中需注意患者身體的保暖等。最后,手術完成后,注意患者的意識恢復情況,同時做好感染防控工作。
1.3觀察指標
憑借SAS評分量表與SDS評分量表的應用,完成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的評估,具體分值變化與患者的焦慮或抑郁程度呈正比。另外,針對患者護理中頭痛、惡心等不良事件的出現,統計患者人數,并計算出人數占比值。
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2.0作為統計學處理工具,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用t檢驗進行統計推斷,計數資料,用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與SDS評分變化幅度較大,且干預后兩組分值比較中,觀察組對應評分更低,組間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期間,針對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2例,另一組出現8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88%、23.53%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麻醉操作的有效實施對于整個手術治療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性作用,臨床必須對整個麻醉過程進行重視,采取科學、合理的麻醉護理干預措施,既要保證患者的麻醉安全,又要強化風險防控力度,針對可能會出現的不良現象,提前做好預防準備,避免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的出現,確保患者手術期間麻醉操作實施的有效性。為達到這一目標,臨床針對手術麻醉護理方案進行了優化與改進,在具體護理工作開展中,重點強調了預見性護理干預,并落實在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后三個環節當中,使護理內容得到不斷的完善,包含患者的心理疏導、認知教育、體溫護理等多個護理項目,護理干預的針對性較強,故臨床護理效果發揮更好[2]。
在本次研究當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并且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對應指標數值顯示較另一組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標準(P<0.05)。由此可見,預見性護理模式較常規護理模式在患者手術麻醉護理中應用價值更高,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黃麗玲,李優春.手術室麻醉護理與常規護理在外科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22):191-193.
[2]陳玉巧.循證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在手術室麻醉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實用醫技雜志,2016,23(06):68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