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姣 唐雙燕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運用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對其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效果。方法:隨機篩選我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性心衰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所有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成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加強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兩組結果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焦慮情緒和依從性均得到顯著改善,護理期間發生的并發癥較少,最終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P<0.05)。結論:將心臟康復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治療當中,可進一步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身心舒適度和疾病治療效率,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老年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心理狀態;并發癥;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3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老年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是兩種高發的危險性心血管疾病,由于病情比較嚴重,加之老年人機體免疫能力和用藥耐受性均較差,因此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而且治療后病情穩定性較差易反復發作,致使多數患者出現過度焦慮情緒,從而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和依從性,影響最終疾病控制效果[1]。為此,本文中對其患者治療期間添加心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基礎資料和方法
1.1基礎信息
本次研究篩選我醫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將納入的所有病例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有40例;觀察組男女人數分別有22例/18例,年齡均值為(73.5±2.2)歲,其中包括老年性心衰患者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3例/17例,平均年齡值為(74.0±2.3)歲,其中包括22例老年性心衰患者和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值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則添加心臟康復護理,(1)1-3天:首先為患者建立舒適的住院環境,加強對患者的認知教育和情緒安撫,提高患者的認知度和配合度;早期協助患者在床上實施緩慢的肢體活動和腹式呼吸訓練,活動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每日鍛煉三次;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肢體按摩和體位調整,避免壓瘡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要確保患者的心率保持在50%以下。(2)4-5天: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開展被動式肢體鍛煉,并協助患者在室內進行緩慢活動,訓練強度要根據患者的耐受度而定;(3)6-7天:協助患者在走廊內進行緩慢活動, 活動過程中要全程陪護,避免跌倒意外事件發生,同時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若感覺不適應及時停止運動。(4)8-10天:可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上下樓梯鍛煉,并根據患者身體耐受情況和恢復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同時要告知家屬做好陪護和觀察,若患者出現頭暈、氣短以及心律失常等現象,則要立即停止運動。
1.3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運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定,0-6分=無焦慮,7-20分=輕度焦慮,21-28分=中度焦慮,高于29分=重度焦慮;(2)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各指標進行測定,并將其結果進行對比。(3)詳細記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4)同時發放調查問卷表評定兩組患者護理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最高分值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方法
本文使用的統計軟件為SPSS20.0,兩組計量和計數資料運用(x±s)、n(%)描述/檢驗為t與x2,當兩者數據對比差異達到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通過記錄結果顯示,護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依從性、心功能和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結果對比差值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以上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護理期間發生的并發癥也較少(P<0.05),如表1、表2。
3討論
老年性心力衰竭已成為目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及晚年生活的一種高發慢性疾病,尤其是近年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階段,加之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在長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影響下,導致臨床接收的老年性心衰患者人數明顯上升。而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高危險急重癥,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冠脈供血驟然中斷所引起的心肌持久性嚴重缺血缺氧,進而造成心肌壞死癥狀[2]。以上兩種疾病均具有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以及病死率高等特征。由于該病治療難度較大,長期受病情影響多數患者會存在過度焦慮情緒,因此會降低患者的治療信心和依從性,影響最終疾病控制效果[3]。為此,本文中對其患者治療期間加強了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并獲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該護理措施主要是在早期階段給予患者舒適的住院環境和認知教育、肢體按摩和體位調整等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身心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發生[4];并根據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開展各階段針對性的康復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環,提高患者心臟功能恢復,從而使患者的臨床癥狀能夠得到及時改善,緩解患者因疾病所造成的過度焦慮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身體康復效率和生活質量[5]。
由此可知,對老年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期間開展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和改善生活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于琨.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9,6(2):133-133.
[2]姜琳.心臟康復護理對老年性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 ,2021,16(6):167-169.
[3]李屏.心臟康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2):148-150.
[4]楊霞,張玉霞,付梅英.心臟康復護理對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10):1649-1651.
[5]于泉.心臟康復干預對老年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31):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