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莉 裴紹志 陳清英
(1.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第二中學,300480;2.天津市濱海新區教師發展中心,300480;3.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第九中學,300480)
當下城區學校大多存在場地面積小、學生人數多的情況,如筆者學校學生有1000余人,但場地只有4個籃球場大小(2個籃球場與相當于2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人均場地面積不足2m2。面對如此小的場地,學校積極開展全員性耐久跑活動,并逐步打造成學校體育特色項目。
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和實踐耐久跑技術與方法。體驗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不懂、不會、不清楚的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耐久跑正確動作姿態、基本動作技術、呼吸方法、極點克服等技術、知識和方法。如,《掌握呼吸方法》一課中,在進行了準備活動后,教師讓學生在規定時間4min內,跑完擺放在2個籃球場中的20個標有1~20數字的標志桶,跑的順序由學生自己做主。在跑動中,教師只提示安全,其他學生自由體驗。體驗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跑動中是否感覺呼吸不順暢,后半程跑得很累?”而后給學生分析原理(氧債),并告知學生正確呼吸的方法,并找到合理配速。組織學生原地擺臂加呼吸,對過程性動作進行模仿性體驗,將呼吸方法告訴學生,并提出呼吸要求:呼吸要深、均勻并保持節奏。再將學生分成8組,在小場地進行15、20、30個標志桶繞標路線下的技術運用體驗。
體驗中,教師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區間里自己選擇速度,但要保持“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呼吸節奏。跑后放松、拉伸與學生交流和答疑,教師要求學生將體會真實表達,說出采用正確呼吸方法前后的區別,解決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如,學生提出的“不這樣呼吸還好,這樣呼吸后反而不會呼吸”等,教師結合實際案例給予回答(如分享高水平比賽錄像中優秀運動員的呼吸方法),引導學生認知和體驗正確的呼吸方法,從而掌握適合自己的呼吸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耐久跑技能與體能的動作技術與動作方法,放在實踐過程中進行體驗,而后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各種不懂、不會、不清楚的問題,從而掌握耐久跑結構化技術、知識和方法,發展專項體能并知道2種以上發展專項體能的方法。通過大單元教學,讓學生掌握耐久跑技術、知識、方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此外,可利用校內外資源對耐久跑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宣傳。如,每天上下午在規定的時間里,在校園廣播里將耐久跑對初中生身體機能發展、身體形態塑形與保持、抗病防病等知識進行宣講。利用學校的宣傳欄將耐久跑的知識、方法、原理與技能等進行展示,為便于學生理解,可采用圖文的形式進行呈現。如,采用身體循環圖和標記,將參與耐久跑與不參與耐久跑的人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耐久跑對身體的影響;將耐久跑相關價值、知識、技術、技能、規則、比賽等信息編輯成各種形式的題目,利用校內答題競賽、辯論競賽等形式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耐久跑的了解和認識,通過以上方式解決學生對耐久跑價值認知不足的問題。
1.合理規劃時間,提升運動量
如,將3個年級23個班進行循環排列,由于場地只能容納2個年級的學生進行跑動,在安排上采用了上午2個年級在場地上進行耐久跑活動,另1個年級在樓道、樓宇間等有限空地進行自主的跳繩、毽球、武術、單雙杠、仰臥起坐等活動,下午互換場地活動(圖1)。這樣既保障了學生的每天基本運動量,也避免了重復練習單一動作造成的心理疲勞和枯燥感。

圖1 合理利用場地
2.優化場地器材,增加趣味性
如,利用跨欄架、標志桿、標志桶、跳高架、足球小球門及涂上各種顏色的廢棄球等器材,在充分考慮學生跑動中各種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將場地設置成縱橫交錯的路徑,并在器材上寫上不同的數字和國家提倡的體育口號(如“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參考定向越野的方式規劃跑動路線,在進行大課間跑步時向不同團隊發放不同的路線圖,有計劃地引導所有學生在各種跑動路線上奔跑,確保在一段時間內各個團隊每天的跑動路線都不一樣,從而保障了學生跑步的熱情。
3.合理規劃路線,保證運動量
如,在教學樓的每一個出入口、樓道、走廊和教學樓之間的空地等區域,設計每個年級、每個班級進出教學樓的路線,規定各班或各個團隊具體出樓的路線,并引導學生出樓后在籃球場指定位置集合(圖2)。再引導學生從起點出發,按照自己的路線圖進行直線、斜線、拐彎、折返等不少于15min的跑動。跑步活動結束后再按規定路線返回教室,要求進出有序。

圖2 定位集合
此外,在每個交叉部分設置各種提示,主要是解決學生跑步中交叉行進如何避讓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知“交通規則”。如,2支隊伍碰面時,靠近教學樓的跑進、靠近操場的原地跑等待,并在“交通規則”中要求,團隊要有紀律性,領跑者活動指示發出指令,團隊成員要積極配合執行。
1.分層練習,確保活動有效性
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大課間的時間內進行有效鍛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配速。如,在大課間活動中,將班級內配速上下相差3s的學生分成1組,根據步頻進行不可進行二次分組(如果人員過少,將同年級相鄰2個或3個班組合并重新分組),形成能力、技術特點基本相同的各個男女團隊(圖3),進行以團隊為基礎的集體15min跑動,從而保障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地練習,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運動中體驗距步帶來的成就感。

圖3 分組集體跑
2.師生共同參與,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學校要求實現全體教師“全員參與”大課間活動,并提出沒有特殊情況不得請假,如有身體問題等需提供醫院證明給體衛主任,審批后才可以參與活動宣傳、音樂播放等輔助工作。同時規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必須跟隨任教班級的學生進行練習,且師生練習時間要相同,教師需從始至終跟隨適合自己配速的隊伍(圖4)。這樣的安排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漸形成了“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圖4 師生同練
3.豐富音樂內容,提升跑動的趣味性
通過對學生進行調研,精心選擇學生喜歡的音樂,同時利用技術手段在音樂中加入固定的節拍和口號(可以是1、2、3、4,也可以是激勵性的語言),并且可以將音樂制作成慢、中、快3個速度,便于找到更適合學生練習的音樂。在跑動中,通過廣播提醒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踩”在音樂的節拍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基本都能找到自己“踩點”的節奏,這樣既能緩解單調、枯燥的練習氛圍,又能通過音樂節奏,引導不同團隊的跑速。各個團隊可自己搜集、整理與編輯口號內容,經體育組審核后才可使用,體育教師作為評委對優秀的口號在大會上進行推廣,并提倡學生邊喊口號邊跑動。通過這樣的舉措,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對解決學生心理枯燥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
4.與“小型競賽”相結合,讓學生體驗耐久跑的成就感
學校定期開展與耐久跑相關的各種形式的比賽。如,根據小場地特點,為便于操作,不以距離為單位,而是組織以“圈數”為單位的挑戰賽,學生根絕自身的能力可以選擇不同組別的挑戰。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樓、每一個出入口、樓道、走廊和教學樓之間的空地等區域,開展定向越野賽,讓學生自己設計路線,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進行15min的耐久跑達級賽,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挑戰自我的精神。比賽還采取了一定的獎勵措施(有個人獎項和集體獎項等),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5.與“班級量化”相結合,增強集體榮譽感
為了激發教師對耐久跑特色項目的持續關注,學校牽頭由體育組和德育處的教師一起制訂量化標準,標準以各班參與人數、學生精神面貌、隊伍進出樓整齊度、隊伍跑步過程中整齊度、口號響亮度、教師參與度等項目作為主要評價內容,并對每一個內容制定量化評價標準。由學生會成員每天進行檢查、打分,學校將檢查和打分結果直接計入班級量化評比中。每周五由學生會的學生以年級為單位匯總一次成績,在下周升旗儀式上進行通報,提出上周重點出現的問題,同時將統計分數張貼在各年級的宣傳欄中并進行評比。通過這樣的評比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進而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