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社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3)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給社會帶來了重大影響,也給傳統教育形態帶來了深刻變革。自疫情起,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廣泛參與到了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的各個階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逐步成為教育教學新常態。與此同時,各種智能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也開始廣泛落地,接受實踐檢驗,不斷推陳出新,為精準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契機。
精準教學(Precision Teaching)是由美國學者奧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于20世紀60年代基于斯金納(Skinne)的行為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1],旨在通過記錄和測量學習過程來追蹤學生的學習表現,檢驗教學效果。作為精準、系統的評估方法,精準教學逐漸發展為用于評估教學方法有效性的框架[2],并兼容于各種教學策略,可對任何學科、任何學段的教學進行評估[3]。
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的追蹤評估通常是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來完成的,因此,學習數據的處理在精準教學實踐中至關重要[4]。在傳統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數據繁雜且龐大,數據收集手段主要依賴教師的觀察和手工書寫,速度和效率受到極大制約,數據處理工作難以開展,制約了精準教學的研究和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智能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快速完成數據記錄和分析,為大規模開展精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師生對教與學的需求各有側重,智能技術和工具的應用也不盡相同,因此,對口語精準教學策略的設計不能想當然,必須先明確了解師生雙方對智能學習工具的需求、依托現有技術,遴選出最適合的智能技術和工具,才能設計出真正適用、實用的精準教學策略。
為了更好了解教與學的需求,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對我校教師和學生(總人數211人)開展了智能化教學應用的調研,按照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充分了解了教師與學生對智能工具需求的側重點。以聽、說為例,教師們普遍希望智能工具和技術能在教學場景創建和測評中發揮更大作用。如在聽力訓練中,很多教師希望智能工具或技術能支持語速調節功能,課后AI智能推薦聽力資源也被認為是有用的功能。在口語教學方面,AI語音教學、語音標準度檢測、跟讀、人機對話等功能深受歡迎。而在此領域,學生對智能工具和技術的需求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分別是:多場景聽力訓練(如教育、新聞、生活、競賽等場景)(78.4%);可調節語速(62.6%);語音準確度測 評(62.2%);跟 讀 功 能(61.7%);人 機 對 話(55.4%);機器口語測試(52.3%)。
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化學習工具也日趨成熟,目前,市面上各類英語智能化學習工具層出不窮,功能效用各有千秋。通過反復比對和試用,我們選取了UMU平臺作為混合式教學實踐平臺。UMU平臺可以根據教學需求提供定制教學服務,教師可以在此平臺上進行教學管理,如考勤、簽到等;上傳并維護數字教學資源,如課件、題庫等;開展在線教學活動,如自主學習、討論問題、小組作業等;進行教學檢測,如在線測試、在線答疑等。平臺還可以管理學生的學習行為、追蹤學習進度、記錄學習數據,并形成教學分析報告。同時,我們還選擇了iSmart作為口語練習工具。iSmart具備智能化口語訓練和考核功能,支持教師自創題庫,幫助教師實現自主命題,同時為學生提供智能化評價,解決了“口語練習難以留痕、沒有教師就無法考核”的難題。
綜合考慮現有在線學習平臺和智能學習工具的功能兼容、平臺操作等因素,我們最終選定了以在線教學平臺(UMU教學平臺)為混合式教學主體、智能學評工具(iSmart)為課后練習及測評主體的教學模式,利用UMU平臺提供口語課程教學資源,使用iSmart平臺的跟讀、復述、問答等功能進行口語練習和測評,重點解決語音語調、跟讀及復述的精準教學問題。在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我們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實踐:
1.課前:學練結合精準優化課前學習
在課前,教師在UMU平臺上傳微課視頻、詞匯表、對話文本、對話錄音等教學資源,同時在iSmart平臺布置單詞跟讀練習,并將課程二維碼發送給學生。學生進入課程后,根據教學模塊進行自學,完成課前跟讀練習,掌握本單元詞匯的發音,練習語音語調,根據智能工具的評分初步了解口語習得效果。這一步驟有效解決了基礎語音知識教學枯燥、費時的難題,為提高課內教學效率打下了基礎。
2.課中:講練結合精準聚焦課中教學
在課中,由于基礎性的單詞語音語調等學習已在課前初步完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重點聚焦復述、會話等高層次語言能力的教學和練習。在此階段,教師采用面授講解和教師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UMU平臺支持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針對課前練習中暴露出的重難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弱點,通過講練結合、人工輔助的方式精準開展英語邏輯能力、交際能力的課中教學和練習。
3.課后:智能測評精準鞏固課后復習
課堂教學完成后,根據課前、課中的實際教學效果,教師在UMU平臺上繼續上傳拓展學習資料,支持學生開展課后自學。同時在iSmart平臺布置復述、問答等口語練習,檢驗、鞏固、提升教學效果,從而完成教學閉環。網絡平臺支持個性化的學習,學生可根據其自身需求,自行開展二次學習。智能教學工具的評測功能,能在教師缺席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權威的評價,幫助學生精準鞏固所學內容,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我們以《航空服務英語口語》第四單元Check-in Service為例,詳細說明本單元教學活動的實施情況。本單元主題為“check-in service值機服務”,共計兩學時。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根據本單元兩個示范對話的難易程度,結合語言學習“詞匯—短語—句子/段落”的螺旋進階型學習曲線,分別制定了兩個課時的具體教學內容。課時一的授課內容是常規值機服務,該部分難度適中且實用性強,教師在此安排了重點詞匯、常用短語、模擬對話和拓展對話的練習。課時二的授課內容是特殊值機服務,因其難度較大,專業性較強,教師重點安排詞匯、短語、復述等練習。兩課時均按照課前—課中—課后的模塊進行教學設計,并在教學全過程中穿插使用UMU平臺和iSmart平臺。
課時一內容:常規值機服務(見表1)
課前:
教師首先在UMU平臺上傳第一課時PPT、微課視頻、示范對話錄音等教學資源,生成課程二維碼后發送給學生。學生掃描二維碼后進入課程,進行課前自學。教師在UMU平臺布置單詞翻譯題,檢驗學生重點單詞掌握情況,同時在iSmart上設置單詞跟讀練習,要求學生課前掌握重點單詞發音、重音等語音知識,并通過練習了解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以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并從答題反饋中發現易錯詞,從而確定需要在課堂上講解的重點難點單詞。
課中:
教學環節1:詞匯復習及鞏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登錄平臺,簡要分析總結單詞練習的完成情況。根據完成情況,教師進行重難點單詞講解,適當補充相關單詞,并進行詞組拓展,以達到復習鞏固詞匯的目的。
教學環節2:模擬對話練習
教師將示范對話的關鍵信息進行修改,指導學生以示范對話為模板,完成對話練習。
教學環節3:拓展對話練習
教師展示拓展視頻,指導學生根據視頻和示范對話內容,總結常規旅客值機服務的四個典型步驟。隨后,教師將全班分組,每組指定某一常規值機情境,指導學生依據值機服務的四個關鍵步驟,開展拓展對話練習。
課后:
針對課前學生在iSmart平臺上練習完成的情況,教師選取重點考核內容再次發布作業,要求學生進行鞏固練習。
課時二內容:特殊值機服務(見表2)
課前:
教師在UMU平臺上傳第二課時PPT、示范對話錄音等教學資源,生成課程二維碼后發送給學生。學生掃描二維碼后進入課程,進行課前自學。教師在UMU平臺布置單詞翻譯題,檢驗學生重點單詞掌握情況,同時在iSmart上設置單詞跟讀練習,要求學生課前掌握重點單詞發音、重音等語音知識,并通過練習了解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以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并從答題反饋中發現易錯詞,從而確定需要在課堂上講解的重點難點單詞。

表1:課時一 常規值機服務(重點:單詞、詞組、對話)
課中:
教學環節1:詞匯復習及鞏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登錄平臺,簡要分析總結單詞練習的完成情況。根據完成情況,教師進行重難點單詞講解,適當補充相關單詞,并進行詞組拓展,以達到復習鞏固詞匯的目的。
教學環節2:示范對話復述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示范對話中展示的特殊值機服務步驟,指導學生對其服務流程進行復述。
教學環節3:拓展對話練習
教師展示PPT中的拓展對話(以完形填空形式出現),指導學生首先完成對話。隨后帶領學生分析該對話中的特殊值機服務步驟,并指導學生進行復述。
課后:
針對課前學生在iSmart平臺上練習完成的情況,教師選取重點考核內容再次發布作業,要求學生進行鞏固練習。

表2:課時二 特殊值機服務(重點:單詞、詞組、復述)
目前,智能技術支持的高職公共英語口語精準教學還處在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巨大。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進步,智能技術對口語精準教學的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大,以此為基礎的精準教學也會越來越有效。作為高校英語教師,我們應該牢牢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緊跟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優化提升相應的教學策略,力爭實現高職公共英語口語精準教學的創新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