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翔文
(云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新聞標題即指位于新聞正文之前的對新聞內容加以提示的簡短的文字,是新聞的濃縮、新聞的窗口,須簡短而有個性。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以及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分為標號和點號兩種[1]1。《人民日報》日發行量為320萬份,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其微信公眾號粉絲超過2000萬,推送內容平均閱讀量10萬+,影響力可見一斑。《人民日報》紙媒和新媒體受到讀者的青睞,是否與其獨特的標點符號運用策略有關,值得深入探討。
吳黃青蛾分析了報紙標題中冒號、引號、問號等符號的用法和功能,以及標點符號在報紙標題中的作用以及疊用現象[2]。張麗從網絡新聞標題和報紙新聞標題在新聞標題的功能、形式、字數要求和內容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具體的比較[3]。韓延展對新聞標題中標點符號的頻次和位置進行統計分析,并分析了引號、冒號、省略號在新聞標題中的特殊用法和語用效果[4]。顏曉尹從呈現形式、語法特點和語言風格這三個方面對《人民日報》紙媒、微博、微信公眾號和人民網官方網頁進行了對比和分析[5]。從微觀上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媒介中新聞標題標點符號的用法和功能,從宏觀上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媒介下新聞標題的呈現形式和內容有何不同,沒有對新聞標題標點符號在不同媒介下的呈現特點進行對比研究,所以本文擬以《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為例,對標點符號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新聞標題中的運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其是否存在差異,并嘗試分析差異存在的原因。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問題:其一,新媒介和傳統媒介新聞標題標點符號的運用有無差異?其二,如果有差異,那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異?
本研究選取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人民日報》報紙和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作為語料,去掉《人民日報》中的廣告標題①和微信公眾號中的非標點形式②,此二者都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之內,共收集到有效語料2389條。
本研究運用文獻研究法和描寫闡釋法,收集了新聞標題標點符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對成果進行了梳理,借鑒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成果,在描寫統計結果的同時,也對結果的產生進行了闡釋。
《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的標點符號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的標點符號描述性統計
通過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報紙和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一個相同點和兩個不同點。
1.相同點
逗號在兩種媒介的新聞標題中出現頻率都比較高,其在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的出現頻率為26%和31.8%,不論在哪一種媒介的新聞標題中,該符號的占比都接近三分之一。
2.不同點
第一,不同媒介新聞標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標點符號不同,報紙新聞標題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引號,占比高達51.4%,出現次數為442次,超過了其他標點出現次數的總和。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嘆號,占比達到了36.9%。第二,不同媒介新聞標題中出現頻率最低的標點符號不同,報紙新聞標題中沒有使用過省略號,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卻使用了一定數量的省略號,其出現頻率為4.7%。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沒有使用過間隔號,但間隔號在報紙新聞標題中也出現了16次。
筆者認為標點符號媒介功能的不同,導致了《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存在差異。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出現頻率最高的引號和嘆號,以及出現頻率最低的省略號和間隔號在不同媒介中的功能。
1.凝煉信息
報紙標題由于受字數限制,必須使受眾能一撇標題就接受到最重要的信息,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所以要精簡新聞正文內容,巧妙地運用引號不僅能凝煉信息,還能使語言表義準確,言簡義豐,例如:
(1)中國銀行湖北省分行 精準賦能實體經濟 助“六保”促“六穩”(《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7日)
(2)“徽藝貸”成了“及時雨”(《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日)
(3)用政法機關新作作為助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0日)
例(1)中的“六保”指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穩”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例(2)中的“徽藝貸”指的是安徽非遺技藝貸款;例(3)中的“兩個奇跡”是指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四個帶引號的詞語如果擴展開來必然會超過標題的字數限制,不能保持報紙的格式美,引號高度概括了四個詞語所表示的概念,不僅減少了正題的字數,而且還使得受眾一下就能了解正文的重點。
2.凸顯辭格
《人民日報》作為黨報,整體風格嚴肅端莊,標題中的修辭格借助引號能加強表達效果,使得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更加為人民大眾所喜愛,例如:
(4)望“嫦五”奔月 盼“采樣”首歸(《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5日)
(5)抓好“菜籃子”鼓起“錢袋子”(《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6日)
(6)今秋“柚”豐收(《人民日報》2020年11月3日)
(7)“柿”業紅火(《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0日)
(8)歷史文化可以這樣“活”起來(《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4日)
(9)呵護孩子“心靈的窗戶”(《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4日)
(10)更多“頭回客”成為“回頭客”(《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5日)
例(4)和例(5)都使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例(4)中的“望”對“盼”,“嫦五”對“采樣”,“奔月”對“首歸”,例(5)中的“抓好”對“鼓起”,“菜籃子”對“錢袋子”,例(4)和例(5)都屬于串對,上聯表條件,下聯表結果。這兩個例句中的引號結合對偶修辭,使得整個標題句式整齊,音律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凝煉集中,概括力強。例(6)和例(7)都使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準確來說是諧音雙關。例(6)中的“柚”與“又”諧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表達了豐收的喜悅,第二層表示豐收的農作物其實是柚子。例(7)中的“柿”與“事”諧音,廣東省平遠縣馬上村依托“一村一品”工程,打響了馬山柿餅品牌,帶動更多村民增收,小小的柿餅照樣能把村里的種植業弄得紅紅火火。例(8)中將歷史文化一詞擬人化,使它跟人一樣擁有了生命,使這個概念在讀者眼中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形象鮮明。例(9)中用“心靈的窗戶”代指眼睛,使讀者眼前一亮,能夠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例(10)中的“頭回客”和“回頭客”是詞的回環,使得語句整齊勻稱,使語意精辟警策,給受眾能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符合規范
馮子薇認為新聞標題也要遵循規范性,當一些新面孔出現于標題這一特定語境中時,可能是屬于簡縮、超常或其他,遵循規范必須冠以引號,或提示或變異[6],比如:
(11)鍛造灣區經濟的“吳興磁場”(《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7日)
(12)“頭頂消費”滿足市場需求(《人民日報》2020年11月3日)
例(11)中的“吳興磁場”是要把湖州市吳興區打造為“長三角之心”,讓吳興區不斷釋放強勁磁力,進一步拓寬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緊密合作的新路徑。磁場的常規搭配是“大磁場”和“強磁場”,其中的“大”和“強”都屬于性質形容詞,磁場前加的詞一般為形容詞,而“吳興磁場”把修飾磁場的形容詞換成了專有名詞,這種屬于超常搭配,只有加上引號才可以作為整體語言部件來理解。例(12)中的“頭頂消費”包括護發產品、醫療植發、假發墊和假劉海等一切與頭發有關的產品及消費行為。消費在標題中一般和代表某一具體行業的名詞進行詞搭,比如“文化消費”、“汽車消費”、“食品消費”等,而例(12)中的“頭頂”屬于方位名詞,打破了常規搭配,也屬于超常搭配,這種變異形式新穎形象,表義準確,但必須要借助引號來標記變異形式。
1.強調主題
嘆號可以深化主題信息,突出強調某個事物,引起注意,例如:
(13)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鐵路開通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7日)
(14)“百香果女孩案”改判,死刑!(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18日)
(15)點餐再剩這么多,要罰!(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2日)
例(13)這則新聞的內容是26日上午,隨著G5322次列車從平潭站緩緩駛出,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鐵路——福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嘆號的重點是強調鐵路開通了這一事實,也讓我們對高鐵直達臺灣的那一天充滿了期待。例(14)這則新聞講的是百香果女孩案的兇手在一審判決為死刑后,廣西高院二審又改判為死緩,這之后被害人母親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廣西高院再審認為,楊光毅犯罪手段極其殘忍,情節極其惡劣,社會影響極大,依法對其不予從輕處罰。死刑兩字后加一個嘆號,突出強調了改判結果,受眾能夠通過瀏覽標題就得知新聞內容。例(15)這則新聞講的是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會議審議,草案明確了食品浪費的定義為“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同時,草案對餐飲服務提供者也做了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應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最重要的一條是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廚余垃圾的相應費用。一個嘆號深化了主題信息,點明了新聞的主題,能夠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注意。
2.表達情感
嘆號可以表達強烈的情緒,諸如表達贊頌、喜悅、憤怒、驚訝、傷感等,例如:
(16)送!喜!報!啦!(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5日)
(17)感動!整個小區隔空喊加油!(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2日)
(18)痛心!英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18日)
例(16)這則新聞的正文是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為了進一步規范為立功受獎軍人家庭送喜報工作,三個部門聯合印發了《立功受獎軍人家庭送喜報工作辦法》。辦法明確了送喜報工作,總體原則和軍地職責分工,規范了具體環節的工作要求,突出了送喜報的儀式感。標題里的四個感嘆號疊用,可以加深情感,讓受眾在一撇之中就能感受到標題所要傳達的喜悅之情。例(17)這則新聞講的是12月18日大連金普新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金普新區先進街道金潤小區B區被劃定為中風險地區并實施相應管控措施,小區居民高度配合防疫工作,有序接受核酸檢測,自覺在家隔離。20日晚上8時許,小區居民自發地在家中給其他人喊話鼓勁:“金潤,加油!”“大連,加油!”標題中的第一個感嘆號表達了感動之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武漢的某些小區居民的類似舉動,第二個感嘆號既是向防疫人員的致敬,也是給金潤小區居民的祝福和打氣。例(18)這則新聞的內容是禁毒民警張子權因公犧牲,他出生于一個警察世家,父親是禁毒英雄張從順,兄弟三人均是警察,一家兩代人為禁毒捐軀,令人痛心。第一個嘆號向受眾傳達了悲痛傷感之情,第二個嘆號表現出對英雄的惋惜。
3.迎合受眾心理
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的正文和標題是分開的,只有點開標題才能看到完整的正文,而微信公眾號的受眾很多時候是在漫無目的地瀏覽信息,并沒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個時候推送的標題是否吸引眼球就至關重要了,在標題中使用嘆號可以迎合受眾心理,吸引讀者眼球,提高新聞的點擊量。嘆號迎合的受眾心理具體有兩種,一種是共情心理,共情心理是指受眾在接受信息時被信息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染,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特別是聯系到自身經驗時,同感、同理心會讓受眾投入其中[7]74。例如:
(19)黃之鋒等三人,判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日)
(20)“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1月2日)
(21)外婆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男孩發明了一款認人“神器”,超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1月4日)
例(19)中亂港分子黃之鋒因煽惑即組織未經批準集結兩罪,被判13個月監禁,周庭和林朗彥則也因承認煽惑罪被判10個月監禁。黃之鋒之前煽動暴徒包圍警察總部卻沒有受到懲罰,熟悉此事的受眾都對他恨之入骨,現在他終于被判刑了,一個嘆號讓屏幕前的讀者大快人心,充分調動了受眾的共情心理。例(20)講的是江蘇的一位家長在家長群中發了一個短視頻,他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視頻結尾處,這位家長還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例(20)這則標題能夠很好地調動家長們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嘆號表達了一種受壓抑之后爆發出來的暢快感,作為家長的受眾會聯系到自身情況,被“怎么了!”這三個字表達出來的不滿情緒而感染。例(21)講述的是浙江杭州的陸原為了幫助阿爾茲海默癥的外婆認人,制作了一款“神器”,這款智能項圈有采集人像的攝像頭,能通過人像識別功能幫外婆認人。這個少年發明的項圈讓我們看到他對外婆深切的愛,能夠勾起家里有長輩患此病癥的受眾的感動之情。
另一種是獵奇心理,獵奇心理來自于人們對世界探求與了解的欲望,是人類好奇心和內在學習興趣的集中反映[7]74。例如:
(22)砰!砰!砰!(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1日)
(23)到韶山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20日)
(24)全民免費!(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31日)
例(22)發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則新聞,21日一輛汽車不慎沖進河中,危急關頭,兩名小伙奮不顧身帶著汽修工具跳河砸窗救人,標題中的砰砰砰其實是小伙用榔頭使勁敲打車窗的聲音。三個嘆號疊用會給受眾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在沒有點開推送內容之前讀者肯定會思考,這三聲“砰”是由什么東西發出來的?是槍聲嗎?這個時候嘆號就已經完全把握住了受眾的心理,把讀者的好奇心全部都調動起來了。例(23)的內容是12月20日上午,神州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抵運湖南韶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出。例(23)這個標題是一個省略句,作者故意省略了主語,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提高點擊量。例(24)這則新聞內容非常簡潔,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新冠病毒疫苗是為全民免費提供的。例(24)這個標題是一個完整的主謂句,但省略了一部分內容,句末的嘆號首先起到了強調作用,讓讀者意識到這則新聞是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然后讀者會想知道究竟是究竟是什么東西全民免費,這樣就完全抓住了受眾的獵奇心理。
《標點符號用法》中規定,間隔號可以用來標示外國人名或少數民族人名內部的分界,也可以用在標題或欄目名稱的并列詞語之間[1]11。《人民日報》報紙標題中間隔號的用法主要是第一種用法,例如:
(25)“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開幕(《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4日)
(26)中共中央關于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人民日報》2020年12月4日)
(27)卡門·拉福雷特的找尋(《人民日報》2020年12月6日)
例(25)中的間隔號起到的作用是標示欄目名稱,例(26)的“加思來提·麻合蘇提”是少數民族人名,例(27)的“卡門·拉福雷特”是外國人名,間隔號在這兩例中起到的作用是標示外國人名和少數民族人名內部的分界。
微信公眾號依托的是手機這種新媒體,媒介性質決定了它的推送機制,即標題和正文是分開的,受眾不點開正文,很難獲得完整的信息,而微信公眾號的受眾在瀏覽推送信息時又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往往是漫無目的地瀏覽推送,最終挑選一部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所以微信公眾號會將正文內容凝煉到標題中,讓受眾僅僅通過瀏覽標題就可以判斷出自己是否需要閱讀這篇推送的正文。微信公眾號如果在本就不夠寬裕的標題中用間隔號去標示長串的人名或者欄目名,首先會導致標題不能凸顯正文中的核心內容,其次會有悖于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原有的輕松活潑的語言風格,標題中冗長的人名或欄目名會給受眾造成緊張感,從而降低受眾的閱讀興趣。
蔡淑華等人認為省略號在標題中有兩種用法,一為表達引文的省略,二為表達意猶未盡、意在言外,常常收到“無聲勝有聲”效果[8],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中省略號的用法主要是后一種用法,例如:
(28)“我們被美領館趕了出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2020年12月24日)
(29)凌晨,護士給自己孩子測核酸,孩子:謝謝阿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12月13日)
(30)校長的手鐲,158萬……(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12月12日)
例(28)中完整的話語為“我們被他們趕出來……他們叫我們走,只說保持聯系。”省略號在此表達了對引文的省略。例(29)這則新聞中護士在給市民做核酸檢測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孩子,兩個小朋友因為厚厚的防護服沒有認出自己的媽媽,在采集完拭咽子還對她說:“阿姨,謝謝您!加油!”因為害怕孩子在認出自己后會哭鬧,她沒有相認,還叮囑身旁的父親不要告訴孩子。標題為受眾展現了一個略顯傷感的情景,省略號在此不僅表達了無需言明的感動之情,而且還能調動受眾的共情心理,使受眾被醫護人員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品格所觸動。例(30)中的云南大學原校長吳松在收了不法商人邵某價值158萬的手鐲后,被邵某糾纏不清,邵某以此為借口不斷從吳松那拿工程和項目,吳松被人抓住了把柄,根本沒有拒絕他的底氣,只得對他言聽計從,最終淪為了商人的“提線木偶”,斯文掃地、尊嚴盡失。這則標題言簡意賅,省略號在此能達到發人深省的效果,引發受眾的反思,在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時,受眾會思考,我是應該像吳松那樣收受賄賂,最終變為“圍獵者”的一顆棋子,還是應該守住初心,敬畏紀法,抵制貪欲。
《人民日報》作為國家黨報,其語言風格是嚴肅莊重的,其所傳達的信息是準確無誤的,如果在報紙標題中使用省略號是有悖于其原有的語言風格的,會降低《人民日報》在信息表述上的準確性,我們認為這是《人民日報》標題中不使用省略號的原因。
本研究通過對比《人民日報》報紙和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標點符號出現頻率,考察了《人民日報》在不同媒介下新聞標題標點符號的運用特征,《人民日報》報紙新聞標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引號,最低的是省略號,而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嘆號,最少的是間隔號。在收集語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存在省略號誤用的情況,比如“白衣天使,謝謝你來過…”(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12月5日)這個標題中的省略號是三個點,而《標點符號用法》(2011)明確規定了省略號的形式是“……”,很明顯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在省略號的使用上存在規范化問題。
鑒于以上研究認為,新聞編輯應依據各媒介的特點,充分利用標點符號的媒介功能,選擇合適的標點符號,制作符合受眾接受習慣的標題來擴大自身的受眾面,同時應依據《標點符號用法》的規定,避免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出現不規范問題,進而才有可能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維度實現自身的價值最大化。
注釋:
①《人民日報》報紙版每期至少會有一個廣告版面,廣告標題與本文的研究對象不符,故排除。
②比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30日的這則標題:1個詞回顧2020,你會選__。《標點符號用法》(2011)規定“_”為專名號,標示古籍或某些文史類著作中出現的特定類專有名詞,很明顯微信公眾號標題中的符號不屬于專名號,故劃為非標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