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臺大師閃耀、新人輩出的生動局面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以“對話身邊的專家”方式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踐活動。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中的精彩影像和溫暖瞬間是對黨的二十大精神最鮮活生動的解讀詮釋。2022年11月19日,總臺創發中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及各部門業務骨干通過線上論壇,與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主任、高級編輯、《領航》總導演、制片人閆東深入交流,通過對話總臺大師、賞析總臺精品力作,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更加奮發有為地為總臺高質量發展做貢獻。
閆 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主任、高級編輯,
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總導演、制片人
蘇曉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黨委專職副書記、高級編輯
賈 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期刊編輯部副主任、高級編輯
林 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期刊編輯部高級編輯、
第六屆全國廣播影視“十佳百優”理論工作人才
班 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青年代表、原央廣播音員
閆 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發展戰略部調研專報主筆
胡姝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創新創意部CMG觀察微信公眾號主筆
徐 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學術聯絡部CMG觀察微信公眾號主筆

班闖:歡迎大家參加總臺創發中心“光華路鳴”線上論壇。光華路鳴是創發中心的黨建品牌,是全國第三屆黨建創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十佳百優”案例。今天,創發中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對話的是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主任、高級編輯大型電視專題片總導演、制片人閆東。閆東導演在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拍攝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紀錄片、專題片,他的代表作有《百年小平》《大魯藝》《港珠澳大橋》《我們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換新天》《孔子》等,電視專題片《領航》是他的又一精品力作,該片以“政論情懷、故事表達”的方式,謳歌非凡十年,禮贊偉大變革。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閆東導演,挖掘《領航》背后的精彩故事,聆聽總臺大師的心路歷程。
賈健:閆東導演從業三十多年來,執導了很多觀眾耳熟能詳的紀錄片,每一部紀錄片都獲得了廣泛好評。在中國乃至世界紀錄片領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總臺現象”和“閆東現象”,總臺出品、閆東執導的紀錄片,必然是爆款和流量的代名詞。從《長征》《英雄兒女》《敢教日月換新天》到今天的《領航》,每一部作品都實現了一次創新和飛躍。那么,如何處理好重大題材及重大主題紀錄片作品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建構的關系?
閆東:做重大主題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宏大和微觀的關系。怎樣用自己的專業表達技能和精神追求,把宏大敘事生動地表現出來?所有宏大話題都有微觀建構,都有微觀獨特的視角,而導演的認知度、世界觀、方法論、知識素養和知識儲備,決定了導演選擇的角度,從而決定了這部紀錄片獨特的角度,也決定了紀錄片的深度。
“人這一輩子,只有學習是不受任何時間空間限制的,年青人要抓住好時光,好好學習,把自己的長處特點做到極致,你就真行。”
其次就是守正創新。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航》這部紀錄片從啟動到完成,用了10個月的時間。10月懷胎,我們從第一個月起,就進入資料館學習史料,整理出來的素材資料超過40萬字;這部片子共16集,每集30分鐘,在480分鐘的背后素材要將近2萬分鐘。以前我們做的每一部紀錄片,比如《我們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換新天》《英雄兒女》,素材資料都在2萬分鐘左右。要下硬功夫,要善于學習,在學習中提煉思想,有了素材的積累,再去尋找突破,就有了很多可能性。
賈健:當前媒體融合不斷深化發展,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領航》如何實現紀錄片作品的最大化傳播?
閆東:紀錄片要實現最大化傳播,除了抓選題,還要有融媒體傳播理念。我們從最初寫作腳本開始,導演組的組織建構,都體現了融媒體傳播的理念。我們導演團隊里面有很多融媒體導演,他們是主創團隊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組導演,創作初衷就是要貼近年輕觀眾、青年網民,突出年輕一代在這十年間的親歷感。所以《領航》這部片子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網語網感。我當初說一定要讓我們的年輕網民、年輕觀眾“買賬”,如果這個片子他們不愛看不“買賬”,它就是失敗的。
從創作之初,我們就堅定了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追求藝術價值和美學表達。比如在畫面上,一說“領航”,大家可能聯想到一艘萬噸巨輪在大海上航行,這是一種最直觀的典型思維,再往下,可能還有燈塔的畫面。大家現在看到的片頭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側陳列的吳為山老師的大型雕塑《旗幟》,四組群雕和紅色黨旗呈現出一種視覺上的巨大引領力和沖擊力,形成一種典型符號的藝術化表達,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中國人奉獻給世界的禮物。我們在《領航》中要講十年來的偉大歷程,十年來人們所經歷的寒暑秋冬,這與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二十四節氣”非常貼合。我們把小滿、立冬、寒露等節氣融入片子里,但不是簡單的硬插,而是要和這一集的主題、某一個段落形成一種特定的關系。潤物無聲的表達使這個片子既具備了詩畫般的感覺,又有時尚感的畫面,還有大科普的意義,包含了歷史、人文、自然、詩畫等多重含義。
“這10年我把將近10部重大題材的紀錄片版權全都賣到世界主流媒體、進行合作傳播,要做外國人花錢買的東西,白送,人家只會扔垃圾堆。”
林秀:口述歷史用親歷、親見、親聞的當事人講述讓人們看到更多元更多面的一段段歷史、歷史中的一個個層面、一個個瞬間,是記錄歷史的一種獨特方式,豐富著歷史的維度和空間。這兩天,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正在以線上論壇、展映、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今天上午您也做了“口述歷史與紀錄影像”的主旨發言,請問閆導您覺得口述歷史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包括《領航》在內,您已拍攝了好幾部口述體的紀錄片,您覺得它們最打動人的核心點在哪里?
閆東:在這部片子里,我們采訪了100余位口述者,采訪專家近60位,為把空間留給有故事的講述者,最終我們保留當事人的采訪62處、專家采訪22處。專家采訪與當事人的采訪選用比例是1:3。我覺得片子里,正是這一個個有血有肉,富情感、有溫度的當事人發自內心的講述他們和人民領袖的故事,才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偉人和他的人民的關系,也正是這樣有血有肉的人所匯聚而成的人民海洋,托起了中國共產黨這艘航船。所以,我想,只有通過見證者與親歷者的口述,才能讓我們真實地還原歷史、真切地感知歷史、真情地觸摸歷史,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
我創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口述體形式和內容表達的紀錄片是2004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百年小平》。《百年小平》采訪了105位與小平同志工作生活學習相關的歷史親歷者,全面展示了鄧小平同志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傳奇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情感世界,既有生動的故事,又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我們前年拍攝的紀錄片《英雄兒女》采訪的志愿軍都是90多歲的老人,還有采訪了100多人的《大魯藝》(2012年)。大家有機會看一看《大魯藝》這部文獻紀錄片,片中采訪的口述者都是百歲老人,當他們回憶自己的年輕時代,在延安的那段歲月,激情燃燒的歲月,那種眼神,那種感覺,所有跟他們對話的人,都沒辦法不被感動、不被打動心靈。
紀錄片導演在創作上必須不斷超越自己。我創作時始終在想怎么能夠在片子里將對話中那種“真”的東西抓住,貫徹對“真”這種創作理念的追求,對真情實感的素材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呈現它的價值和意義。我覺得這決定著我們用怎樣的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去引領年輕觀眾,這是重要的大問題。
不管是有成就的導演,還是初出茅廬的導演,誰不想把片子做好,做成現象級的呢?我的體會就是每個導演要把他的積累、他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的真性情、真情感投入創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打動人的東西。做紀錄片需要激情,一篇好東西沒有溫度,我覺得不是一流的作品。所以每一次大片的創意創作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洗禮,都是一種學習!
胡姝姝:從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攝制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到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拍攝的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再到表現非凡十年壯闊歷程的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100年、70年和10年,要梳理起來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時間跨度比較長的紀錄片,年輕人并沒有完整地經歷過那段歷史,所以看什么都很新鮮,但要梳理這十年,我們都是完完整整的經歷過。越熟悉,也就越難描摹,您能不能詳細說說關于《領航》對這十年的梳理,期間創作團隊都經歷了怎樣的討論?
閆東:我們的撰稿隊伍主要由當前中國最權威的國史黨史專家組成,其中有學者、新聞媒體的記者,還有職業撰稿人隊伍,再加上我們30多人的導演團隊。《領航》的腳本是逐漸形成的過程,不同階段的修改版本印刷出來一共是28版。與100年、70年有歷史的縱深感和眾多“冰山腳下的故事”不同,《領航》這部片子是要把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這十年的偉大歷程,書寫成一部影像“大傳”。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脈絡,從歷史的長河中,全面、客觀、辯證、發展地打開這十年,把十年這個相對短的歷史做得更扎實,更“厚”。
此外,在影像的整體效果上,我們從每幅畫面的質量,到反映歷史真實性等方面,都是精益求精的,優中選優,下了很大功夫,但呈現出的效果是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這也是在建立紀錄片的美學風格,建立每一部片子的美學價值。
胡姝姝:下面我提個關于團隊建設,特別是新媒體團隊建設的問題,您曾經說過,來實習的同學您會要求他們在工作的同時,也運用工作的實踐去豐富他們的學術理論知識,比如鼓勵他們寫論文。您能不能詳細說說,平時工作的氛圍是怎樣的?如何培養團隊新人?
閆東:我覺得總臺央視有一個很好的傳承,就是師父帶徒弟的優良傳統。我也經歷過師父帶徒弟的階段,1987年我來臺工作時,是有指導老師的,工作一年后能不能轉正,能不能獨立參加導演工作,都由大家舉手表決。有時候,師父多說一句話,就能影響徒弟一輩子。在工作中,我要求年輕導演每天寫日記,即使是100字也要每天堅持,三個月以上的實習生離開之前,我也要求他們寫一篇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論文,讓大家在持之以恒的創作中克服惰性,琢磨如何自我提升。
我們做片子,需要六七百人的團隊能夠形成合力,因此計劃性非常重要,決不能懈怠。這也是我從原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中國紀錄片大師陳漢元、中國第一代電視播音員沈力等臺里的一大批老同志身上學到的,我再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小伙伴們。雖然大家精力有限,但是這個傳幫帶的工作必須要做,否則時過境遷,有時候一個好坯子就在你眼前消失了,但其實有可能只要多說兩句就能把他留住,以后成為紀錄片的高手。
閆林:在節目宣推方面,《領航》通過44個短視頻產品成就了亮眼的傳播效果,其中有一條經驗就是“優中選優,精準投放”,請問閆東導演,您如何在海量的內容里優中選優,遴選宣推內容并進行精準投放?
閆東:《領航》44個精選短視頻宣推產品是隨著16集正片的打造同步進行的。首先,精準定位,建立宣推內容的優選機制。通過建立團隊,精準選出用于打造短視頻產品的最優素材。在打造16集正片的過程當中,負責新媒體宣傳的年輕導演團隊對處于粗編狀態的片子進行反復觀看,對正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在經過兩輪、三輪看片之后,就要以年輕人的視角把最有可能形成新媒體爆點的內容優選出來。其次,內部立項,優中選優,打造原創短視頻產品。用于宣推的素材選定之后,通過內部立項,判斷哪些素材形成短視頻能夠最大化助力正片的傳播。再次,通過內部審片機制,精準鎖定優質短視頻。在《領航》導演團隊里,短視頻制作有一個專門的審片機制。在制作完成原創短視頻產品之后,充分發揮內部審片機制的作用,總導演、正片導演、分集導演和小片導演對短視頻產品的創意進行充分的思想碰撞,最終從原創的100余條短視頻中精選出44條用于宣推的短視頻。最后,借助專家智庫力量,充分聽取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意見,對短視頻產品進行修改完善,提煉升華。
所有精選短視頻確定之后,根據不同宣推平臺的特點,分發給CMG觀察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客戶端等不同平臺。同時,我們在央視網打造了一個與《領航》有關的影像博物館。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早已學會適應互聯網的特點,不斷把節目放到互聯網、放到網民中去檢驗。
徐克:閆東導演,您來臺工作30多年,經歷豐富、經驗豐富,拍攝了許多大片,非常值得我們青年媒體人好好學習,特別希望聽一聽您對青年媒體人有什么建議?
閆東:習近平總書記給了我們啟迪,總書記最大的愛好是讀書。我在讀書學習上下了很大功夫,周末我都會去博物館、紀念館、音樂廳,通過學習滋養自己的靈魂,加強自己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基礎理論和認知世界的能力,練好了基本功以后,就會對宏大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特別是今天,總臺已經成為集電視、廣播、國際傳播和新媒體于一體的傳媒航母,年輕的小伙伴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做復合型人才。比如你只懂得做紀錄片、只懂得做廣播、只懂得一門外語,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把這些方面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才是新時代最棒的人才。
我在一線干了三十多年的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實干,到業務一線、宣傳報道的最前沿、最艱苦復雜的地方和關鍵吃勁的業務環節上去磨練,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練會“十八般兵器”、練出“幾把刷子”,把自己錘煉成業務骨干、行家里手,提高自己在專業領域的權威性、影響力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