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曉晨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深度學習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追求。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筆者以自己執教的一節市級公開課——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Keep our city clean”第三課時“Cartoon time &sound time”為例,談談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教師應將教學內容整合成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這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相對真實,并且比較有趣,同時聚焦多元文化,這樣才能讓學生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開展深度學習和深入思考。
筆者執教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Keep our city clean”第三課時時,整合了“Cartoon time”和“Sound time”這兩部分內容。筆者延伸卡通板塊的故事情境,將語音板塊的內容融入這個更大的情境,讓整節英語課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更強,教學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Cartoon time”的故事講述的是Bobby和Tina姐弟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討論美好的城市生活。Bobby喜歡住在城市,因為城市里有博物館、商店、電影院等配套設施;Tina也喜歡住在城市,因為他們所在的城市非常美麗、干凈。然而,不太和諧的一幕發生了:Bobby在吃完香蕉后就把香蕉皮往地上隨手一扔,而就在這時,路過的Billy踩在了香蕉皮上并滑倒了,進了醫院,Bobby自責不已。這樣戲劇性的一幕不免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現象。在教師的引導和追問下,學生不斷反思、暢所欲言,從繪本故事到校園生活,在對比學習中進行深度學習,學到了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在課前“Warm up”環節,筆者為學生展示世界十大最干凈城市的圖片,并配以簡單的文字介紹,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欣賞了世界十大最干凈城市的美景,對環保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為該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深度學習已經成為學科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師要對深度學習展開深入研究,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展開學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
筆者通過展示世界十大最干凈城市的圖片引入該課主題,并在上課伊始開展兩個熱身游戲。游戲一是學生根據閃現的圖片、詞組和句子,快速給出反應。學生在有趣又緊張的游戲中有效復習舊知,增加知識儲備,做好語言鋪墊。游戲二是根據圖片,用“I can/can’t...”的句式填空。學生在正確運用情態動詞的過程中復習相關重點詞句,同時掌握了一些課外詞句,為后面拓展環節的自由交流、提出環保建議提供了良好的語言支撐。
教材板塊之間,或教學各環節之間,有時不具備很強的邏輯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巧妙設計,在創設大情境的前提下合理地過渡,使故事具有連貫性,使語言具有邏輯性,更好地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知識,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游戲二的最后一句話是“We can’t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學生在順利填出答案并大聲朗讀之后,教師順勢問大家:“Do you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大部分學生會說:“No,I don’t.”由此巧妙引出“Sound time”的教學。“Sound time”板塊就是這樣一首小詩:“Do you throw rubbish on the floor?No,I don’t.I put rubbish in the bin.Can we keep our city clean? Yes,we can.We can put rubbish in the bin.”學生需要掌握朗讀一般疑問句、陳述句的正確語調,理解句子意思。此外,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內容,這體現了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We know we can put rubbish in the bin.But do they put rubbish in the bin?”教師通過這樣的過渡語,并且呈現臟亂的城市圖片,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教師拋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ity?”學生自然能用dirty、crowded、noisy、messy等形容詞來描述。教師進一步追問:“What makes the city messy and dirty?What makes the city crowded and noisy?”由此能夠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從腦海中提取學過的相關知識,順利回答smoke from factories、too many people、too many cars、dirty water、rubbish等因素使得城市臟亂、擁堵、嘈雜。真實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深入思考、深度學習,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教師接著以美麗干凈的城市圖片作為對比,再次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ity?”學生能夠通過“It’s nice/clean/beautiful.”等句子進行評價。這個其實是Bobby所在的城市,從而引出“Cartoon time”的教學,并通過“It’s clean and beautiful.”引出中心句,揭示中心思想。
此外,筆者在教學重點句型以及拓展相關句型時,提醒學生用正確的語音、語調來朗讀、表達或演繹,時刻體現“Sound time”與“Cartoon time”的深度融合,力求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縱觀整堂課,在豐富人物表情的引領下,在句子的語調變化中,師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或開心,或傷心,或陷入沉思,或勇敢表達,無形中牢牢掌握了重難點。
句子之間有過渡,片段之間有銜接,環節之間有聯系,教學過程有邏輯,教師在每個教學細節中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除了可以橫向整合前面課時、前面單元的相關知識,還應解讀每個年級教材知識的關聯性,縱向整合教材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產生知識聯想、進行知識遷移、形成知識脈絡,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例如,筆者以卡通人物的表情變化為線索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筆者提出問題:“They are happy now.Why does Tina/Bobby like the city?”學生根據以上問題快速瀏覽第一段,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習相關知識。筆者進一步拋出發散性問題:“除了文本所述,城市里還有什么是Bobby喜歡的呢?”學生陷入思考:教材上出現過哪些Bobby喜歡的東西、場所、活動呢。Bobby度過的快樂時光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學生暢所欲言、相互補充,有效形成了知識體系,豐富了語言表達。
教師在教學詞句時,應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通過sleep和ship的讀音引出slip的發音,通過all的讀音引出fall的發音,在教學中滲透自然拼讀法,培養學生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能力。再如,筆者采用倒敘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故事情節。筆者先呈現Billy的結局,再讓學生了解事情的原委,猜想Billy摔倒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意愿。
深度學習研究能改變小學生低效學習英語的現狀,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深度學習的課堂實踐中,學生能在感知中理解、在參與中體驗、在感悟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