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推力,它推動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行為等方面不斷更新、不斷發展。
一、以“群體動力”促成長
“群體動力”以教師個性化成長為基礎,在“一平臺兩中心”里變“隨機建組”為“差異建組”,實現“一平臺,兩中心”的和諧發展。
由汪輝老師負責的惠東縣數學中心教研組和廣東省名師工作室都構建了學習小組。不同于傳統的小組建設,它在地域、年齡、學歷等方面做出不同的組合,這種差異化的建構群體,對學員的長期發展和個性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群體動力”教研模式在充分調查學員基本情況和優劣勢的背景下,實現了多元化的“差異群體建設”。例如,一個區域教師群體有30多名教師,分為6組,每個小組由4-6名學員組成,并指派一名平臺優秀教師作為導師。在具體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導師不僅是指導者,也是學員;學員既是學習者又是學員。在成員構成上,充分考慮了以下因素:一是年齡結構上,各年齡段學員們的分布,30-40歲教師在各組別中基本上都是1:1的分布。二是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基本決定了職稱結構,各組合理安排高級、中級、初級職稱教師。三是區域結構和學校結構,從名校、重點中學和薄弱學校的師資分布來看,各群體之間的分布是均衡的。四是優勢與劣勢互補的結構,各個年齡段的教師都有自己的優勢,同時由于工作環境和個人條件的不同,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二、以“群體激勵”激發動力
“群體激勵”激發了教師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任務”為“自覺對話互助”,實現“一個平臺、兩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平臺的教研活動往往是單向的“任務安排再到接受”,難以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活動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在“群體動力”理論下,“一平臺兩中心”所涉及的教師群體不是個體間的簡單結合,而是一個互動性強的有機整體,可以更好地克服弊端。“一平臺兩中心”群體動力下,教研活動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教研主題。研究主題是研究活動的靈魂,作為“一個平臺、兩個中心”的大平臺,學科人才培養需要長期和短期的主題策劃。
第二步:進行主題研究。實現主題研究價值的關鍵在于堅持和落實。首先,每個小組成立一個在線學習交流小組,每周至少三次。其次,通過“一平臺兩中心”的網絡空間,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學員互相提問。最后,每個小群體集中線下討論一次,導師和學員們再次互相質問,互相深入磨礪。
第三步:展示教研成果。首先,經過一段時間群體內討論、自主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包括教學設計和論文。接著,以小教師群體為單位商議具體的時間地點,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就“一平臺兩中心”申報成果展示活動。最后,搭建小平臺,精彩呈現。擇定一篇優秀教學設計以現場研究課的形式呈現;理論研究以講座的形式呈現;研修活動現場生成的點評與心得以研修反思文章的形式呈現。
三、以“群體動力”激發集體智慧
“群體動力”指向超級個體的群體智慧,將“個人成就”轉化為“共享成就”,實現“一平臺、兩個中心”的共享發展。
在“一平臺兩中心”平臺的群體中,教研成果既是個人經驗的總結,也是群體智慧的結晶。“群力”教研模式在成果轉化中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策略:將理論成果應用轉化為具有很強指導性的教學問題解決路徑,并以論文講座或項目成果形式進行推廣;對實踐結果進行案例分析和建模,直接作為教材使用;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成果網上共享。
這樣,“一平臺兩中心”的教研成果真正落實到一線教學中,促進了教學資源的優化、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員的培養。對學員而言,這種成果轉化真正體現了教研的價值,激發了個體的教研動機。同時,在“大數據”和“互聯網+”背景下,共享教學科研成果對于擴大輻射領域,實現區域學科教學的共享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