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鳴
高中美術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的美育視域出發,將傳統課堂與新型教學手段相結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努力探索科學、高效、實用的教學策略,使美術課堂煥發新的活力。
一、科技發展帶來新的測驗評價方式
傳統授課形式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遭到忽視,難以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隨著科技的發展,自媒體的興起,AR技術的日益成熟,積極運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革新授課形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藝術鑒賞的積極性成為可能。比如,在“古代陶塑藝術”鑒賞教學中,為很好地學習鑒賞秦始皇兵馬俑這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偉大藝術成就,可以利用3D成像效果全方位展示作品,學生自己操作調整視角,觀察更為全面細致,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兵馬俑的宏偉壯觀。通過網絡搜索兵馬俑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原則,描述秦俑作品,再觀察秦俑的材質、形態、特征,最后結合時代背景總結作品,對工藝水平、神韻表現、生活態度、精神等方面進行細致描述,完成鑒賞活動。
二、利用微課延伸課堂隨時監測學習效果
微課利用碎片化時間,細分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煉學習的重點、難點,方便學生在簡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教師要發揮微課的延伸作用,將微課視頻上傳至互聯網分享,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打破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限制,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同時檢測學生學習效果。比如,在“山水畫欣賞”教學中,創設藝術品鑒情境,播放藝術家鄒起奎的《山高水長》《青楓秀嶺》等作品,鑒賞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了解作品中的元素,明白山水畫是中國文化、藝術、美學的代表之一,具有典雅、大氣的意韻,盡顯人文山水之美。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畫中的筆墨美,從對畫作的設色進行分析,理解其中清新明快的色彩特點,從墨色變化中體會畫作意境。再分別對構圖與氣韻進行分析,使之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感時憫天的浪漫情懷。這些環節都可以暫停視頻內容,彈出考察鑒賞所涉及知識點,或插入交互式答題程序,待完成測驗后再繼續視頻內容,及時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以獲得良好的美術學習效果。
三、利用“互聯網+”豐富鑒賞教學測驗與評價方式
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要向老師學習,更要自主學習,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有效利用互聯網的鑒賞活動,能夠迅速提高學生鑒賞水平,獲得良好的鑒賞體驗,豐富教學的測驗與評價形式。在“野獸主義畫家作品欣賞”的教學中,可以提出問題進行測驗與評價: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野獸主義畫作《敲鼓丑角》《老國王》,并通過交互操作在線參觀野獸主義虛擬藝術展,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資料,充分了解野獸派藝術相關的視頻、圖片及文字資料,提高學生鑒賞評價的科學性,加強課堂的學習效果。
四、鼓勵學生進行網絡對話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教師可以有意識利用這個特點,展開學生互聯網合作交流。例如教師創建美術鑒賞公眾號,整合美術教學資源,定期發布并及時在評論區接收反饋,進行線上互動。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啟發學生拓展思考,還有助于教師的自我優化和自我提升。學生在互聯網上暢所欲言,積極辯論,才能更客觀、辯證地看待不同藝術品,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例如在教授數字繪畫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在課前發布問卷了解學生對某種數字繪畫的喜好及知識掌握程度,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基于問卷結果以學生感興趣的動畫、電腦插畫等內容導入,針對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和興趣點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做到教學過程有的放矢、科學高效,實現個性化分層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