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文(副教授)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央于2004年先后出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開啟了課程思政的探索之路。上海首先開展試點,經過2005年的“兩綱教育”,2010年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從2014年起,上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堅持立德樹人,進一步強化了對高校的教育要求,高校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德育的踐行與提高。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課程思政對管理學的培養要求,是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財務管理原理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分級教學的入門課程,后續還要學習中級財務管理和高級財務管理知識。因此,財務管理原理主要介紹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為后續財務管理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并為解決實際財務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因此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了充分體現課程思政元素,其教學目標不僅要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而是要轉變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能力方面主要體現在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聯系當前最新的科技創新,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能力提高,對當前企業所處的技術環境與國際環境如何應對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提高。素質培養主要體現在全球視野的國際觀形成,將憂患意識與創新意識嵌入學生思維。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元素渾然一體地融入各知識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感與道德修養。
財務管理原理主要學習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共七章。其中第一章與第二章為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與環境,相當于總論部分。第三章與第四章為資金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為財務管理兩大基本原則,是財務管理原理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后續財務管理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知識點。第五章與第六章主要是財務管理的投資分析,包含證券與項目的投資分析,主要是在確定環境下的投資決策分析,比較復雜和不確定決策將在中級財務管理知識中介紹。最后一章是資金的籌資與預測,主要是資金預測的基本方法與籌資方式與渠道的學習。
1.學生學習成果。在課程結束時,學生需要能夠:一是在專業知識理解方面:能精確描述時間價值、風險與報酬、現金流量、凈現值等財務管理基本理論、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解決企業與個人的投融資等基本財務問題;能夠了解企業的有關競爭環境、價值創造、財務交易原則,為促進企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知識基礎。二是能力培養方面:能夠運用財務管理的時間價值、風險價值與投融資管理等基本財務知識,解決退休資金管理、買房買車的分期貸款、企業的項目投資決策分析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能夠深刻理解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人民幣等最新科技手段,熟悉目前的投融資國家政策,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具有良好的抗壓能力,適應社會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素質提升(思政)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熟悉投融資與財務管理相關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結合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元素,提高學生憂患意識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正向價值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要實現思政元素培養目標,需要對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課時分配、重難點知識與課程思政的融入、與教學方法的配合進行精心設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知識點與思政元素
1.知識點介紹。以第一章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為例,知識點方面,主要有兩部分內容,一是財務管理目標如何定位,二是財務管理目標的沖突與協調。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有三種觀點: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現在根據時勢的變化新增了社會責任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學生需要理解這些觀點的內涵。財務管理目標的沖突,體現在股東與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目標的背離,學生需要了解背離主要表現是什么,如何協調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目標的一致性。
2.教學思想與思政元素體現。目標決定著方向,主要的構思是將財務管理目標與思政元素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結合,讓學生深刻理解企業并不以短期的利潤、股價為目標,而是放眼未來,大格局大戰略,最終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并不是簡單的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而是對長期價值具有促進作用,只有嵌入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獲得員工認可與消費者的忠誠度,符合國家提倡的低碳綠色和諧發展策略,方可實現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3.教學方法與能力培養。以學生課堂進行演示與答辯為主,翻轉課堂,教師只起引導和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和答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培養學生具備企業家社會責任精神與家國情懷。
4.準備過程。整個過程前期所做工作較多,學生需要分工搜集資料、調研、撰寫報告、制作PPT、匯報與問題答辯。首先,學生以分組任務的形式,每組成員不超過四人(建議3—4人),完成一個企業或多個企業的調查,分析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什么,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是否在目標或戰略上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企業在執行中存在哪些問題或建議等。最后形成一篇論文或報告,字數要求1 000字以上,必須為實際的企業調查,有自己的分析和觀點。能夠進行現場答辯的是這些組里的優秀者,最終選擇一組進行。
5.實施過程。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過程
6.效果分析。學生學習完本節知識后,不僅能夠深刻記憶財務管理目標的基礎知識,理解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原理,而且可以通過自己的調研與分析,評價企業如何定位財務管理目標。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提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調研企業所做的社會責任工作,學生會發現與企業的傳統財務管理目標并不沖突,將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關系進行融合,結合分組任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團隊精神。
1.將思政元素與財務管理知識點全面對接,融會貫通于整個課程,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判斷力,提升正面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
2.將思政元素與分組任務相結合,通過學生搜集資料、調研案例企業、討論、準備報告、進行智慧教室錄課與問題辯論等方式,不僅使學生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協調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不僅使學生接受和完成任務具有高階性和挑戰度,同時使學生感覺到獲得感與成就感,進一步提高社會責任與道德修養。
1.進一步凝練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的融入,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判斷與價值取向,努力實現素質目標的培養。
2.緊密結合最新的國際形勢與科技形勢,使學生能站在最前沿思考財務管理問題,提高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擔負民族復興的責任重擔。
3.進一步促進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將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
(1)教學方法的改革。從以前的滿堂講到以學生為中心,綜合運用啟發、對比、案例、研討、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模擬情景,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對學生分組,共同調研解決財務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開展頭腦風暴,不但增強了對財務管理目標、企業融資方式的知識理解,還提升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2)學習方法改革。從單純聽被動學,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成就感,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的提升,內化學習動力。除了傳統的提前預習、課后復習、合適的主題討論設置、適當課程作業任務、相關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資料搜集、拓展的調研分組任務的完成,讓學生能運用理論知識和拓展的相關背景知識,思考或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挑戰難題的勇氣與毅力,最后提高獲得感和成就感。
(3)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從單一的一卷定終身,到重視過程積累,構建多元全面的評價體系,將來進一步加入面試評價,增強課程思政的引入并合理進行考核等。整個成績構成充分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與學生的素質培養、教師與學生均參與評價、筆試與口試結合、個人與團隊成績均衡的方法,構建綜合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很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實現學生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