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良
校本文化是學校主體所創造的具有精神引領效力的特色文化,包含校史價值,校史價值是學校既往的辦學實踐獲得的思想和行為成果。校本文化高質量發展,應當科學繼承,并持續更新校史價值。辦學實踐中,人們大多會將發展的目光瞄向未來,將變革的著力點落在現實,關注辦學思想的建樹、發展目標的確立、課程價值的發掘、教學模式的持續、師資效能的發揮等,架設創新突破的亮麗平臺。而這些務實的蝶變,“具有內生、內在和內化的屬性”,需要托舉文化大旗,立起校本精神坐標,催發、壯大積極進取的生命活力。
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要立足學校本體,走自省、自覺、自主、自創之路,從“三個維度”吸納和催生價值資源:一是面向校外,吸納其他學校已有的先進思想、行為成果,加以校本化改造為自己所用;二是回顧以往,繼承校史積淀的傳統思想、行為成果,加以適時性改造為現實所用;三是放眼未來,樹立美好理想,確立提升目標,形成引領效能為發展所用。交合縱橫脈源,匯聚有效資源,發揮學校現有的智慧力量,才能建成高質量校本文化。比較而言,校史價值是學校既往的真實存在,對于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最為直接。“校史是校園文化的根基”,只有將“校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脈’”[1],校園文化才能真正成為校本文化。
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應當戒除以下傾向:一是“拿來”傾向,模仿外校的文化方案,改頭換面(并非校本化改造)直接利用;二是“生造”傾向,搜羅時髦語匯或潮流景象,生拼硬湊作為自己的文化標志;三是“唯新”傾向,一味“向前看”,不切實際,幻想文化愿景。這些傾向排斥校史價值,會形成“無史”文化形態,由于缺失生命根基,生發不出鮮明的個性精神和特色價值,孕育不出感召人心的生命力,即使光亮一時,也只是流星無痕。
校史價值具有積極的現實功效。它本身就是文化價值,具有空域的輻射力和時域的穿透力,不僅在價值形成的當時發揮了良好作用,而且在現時的文化建設中仍具有積極作用。第一,價值引導。現代教育處于信息時代和網絡社會,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必然要與地方和民族的社會文化交融,與世界文化關聯。面對斑駁陸離的文化現象和錯綜復雜的文化信息,校本文化精神應當彰顯目標導向價值,有力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不迷惑、不錯亂。而校史價值蘊含的思辨力量,融入校本文化,無疑能夠增強目標導向力。第二,感染激勵。文化的力量不在于灌輸和填塞,而在于感染和激勵。校史價值凝聚著先行者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志氣和刻苦鉆研、追求真理的智慧,尤其是教師無私奉獻的“蠟炬”精神和“春蠶”情懷、學生投身書海的學習勁頭和成功喜悅,真人真事成為過去,但生動的形象和事例成為校本文化活教材,對于當今師生具有很強的感染、激勵作用。第三,凝心聚力。鑄成校史豐碑的每一塊獎牌、每一尊獎杯、每一張獎狀,都是當時師生齊心合力創造出來的,刻錄著教育教學“合奏曲”,鼓舞當今師生堅定校本文化自信,展現時代新作為。
校史價值是高質量校本文化的基本內涵。校史長短不一,但不管有多長,過去的辦學實踐,在當時都肩負著神圣的教育使命,孕育的思想、表現的行為、創造的成績都彰顯人才培養的光彩智慧,昭示校本文化精神內涵:一是科學育人。不僅要正確傳授學科知識,而且要努力提高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增強課程育人效益。二是愛心奉獻。以高度的責任心履行職責,關心學生成長,愛護集體榮譽,將愛生、愛校、愛國聯系在一起。三是思想熏陶。弘揚師德風尚,踐行立德樹人,營造優良風尚,遵循價值規范。四是理想追求。本著對學生、國家和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不斷革新,爭優創先,努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些精神追求貫穿校史,成為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的生命源泉。
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主體對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夠“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它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對“真”的批判與發展上,對“發展趨向”的規律把握與持續指引上,從而生成“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表現為對所屬文化的“真切認同和誠懇熱愛”,形成推動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2]。而校本文化自覺則是學校領導和師生對學校文化的歷史底蘊、現實意義和發展取向的自我覺悟,既是思想認識的自覺,又是創造行為的自覺。
實現高質量校本文化自覺,思想建設就能堅持正確方向,行為發展就能遵循科學規律,教育教學就能順利推進。首先要引導師生全面理解、深刻認識校史價值。校史發展過程中,由于認識不同,同一時期干群、師生之間思想價值觀念可能存在差異,甚至碰撞、對立。由于時代不同,不同時期的學校價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也會發生變化。然而經過思想的辯證和行為的驗證,總能達成正確、科學的價值認同,從而鑄成校史文化之魂。應當珍視校史價值,實現對校史價值的思想認識自覺和傳承行為自覺,以此促進校本文化創新發展自覺。對校史價值的傳承行為自覺是現實形態,要在學校建設和教育教學中真切體現出來。僅僅建立“校史館”“陳列室”等呈現校史資料,還達不到傳承行為自覺的高度,還應當在校園環境、設施等硬件創新建設中澆鑄校史精神,以校本課程進行校史資源開發,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中蕩響校史音韻,在師生赤熱的心田洋溢校史芳香,并且要將這些校史文化印跡和價值底蘊融為學校精神特質,形成高質量校本文化特色,積極擴大良好的社會影響。
校本文化自覺包括學校主體思想認識自覺和創造行為自覺。而思想認識自覺又包括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群體思想認識自覺是實現校本文化自覺的關鍵,個體思想認識自覺又是促進群體思想認識自覺、實現校本文化自覺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校本文化要體現主流校史價值觀,引領師生思想共識和文化認同。校本文化自覺是對學校發展的過程性、整體性參悟,最重要的是要明確科學傳承的目標和法度,達成創造行為自覺。傳承不是直接將校史價值拿來為現實所用,實際上校史價值不可能原封不動地成為實用的“法寶”,它在思想追求和行為模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時移勢易,應需而變,才能生成活力。傳承校史價值,對于促進校本文化自覺的現實意義凝聚在:激活校本文化生命線,把握傳統,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孕育推進發展新生態;增強校本文化創新力,從校史中獲得有益啟迪,催發創新智慧,明確發展方向;確立校本文化參照點,校史傳承不是唯我獨尊、排斥校外先進思想理念和行為模式,而要科學借鑒、獲取校本文化建設有益參照,積極學人所長,努力完善自我。
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堅持,它是文化的自我定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他提出的“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也必須心懷自信,它是學校全體師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珍愛。樹立自信,是增強創新突破、創造高質量校本文化意志力的前提。
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不能妄自尊崇,而要經過實踐檢驗,鑒定出效益結論,才能得到師生認同。蘊含深厚的校史價值,自然為樹立校本文化自信奠基,能讓師生從校史變遷中增強文化感受、提高價值認識、增強行為力量。一些學校雖然也提倡校本文化,要求師生振奮校本精神,但沒有從本源上引領師生感受校史內容、認識傳統價值,導致文化教育缺乏感召力,難成文化自信,難有良好效果。所以,培養校本文化自信,首先要讓師生明白催生自信的底力在校史土壤。校史悠久,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價值積淀,本來就蘊含成功創造的自信,將校史中形成優勢和特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略、育人智慧、工作作風等加以整合和提煉,與新時代創新精神融合,能夠讓校本文化充實底力,提升價值含量和質量水平,從而鼓舞師生不懈奮進。校史較短或新建學校,也要增強校史價值意識,確立校本文件觀念,從辦學類型、條件、環境、目標等相近的學校的辦學足跡中,獲得智慧啟迪和價值參照,吸納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理念,根據本校實際,科學設計,周密規劃,努力打造教育教學質量品牌,立起校本文化龍頭。
內容建設是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的歸結。校本文化涵蓋學校教育教學一切因素,傳承校史價值,能使校本文化內容更加健全和完善。明確校史價值傳承目標,是高質量校本文化建設的前提。對于龐雜的校史內容,應當加強研究,將其列為校本文化內容開發的基礎項目,以課題、專題等多種形式追尋遺跡、加深認識,對既往的辦學思想、行為方式及其成果進行辯證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出經驗和教訓,以明確校史價值傳承目標。校史是學校個性發展史,每個學校的校史價值內容都有個性特點。只有綻放個性光芒的校史價值,才是高質量校本文化的優良“原種”。
校本文化傳承校史價值,應當突出以下內容:第一,辦學(教育教學)精神。辦學精神是學校全體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和活力,諸如堅守教壇、愛心奉獻、奮發進取、爭優創先等精神內涵,收集具體的創業事跡,融入校本文化內容,以“一訓”“三風”“校標”“校徽”“校歌”等校本文化表征,體現這些內容的生命脈序。第二,辦學(教育教學)思想。辦學思想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校本化認識,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遵循。辦學思想體現在對辦學宗旨、方向、目標、原則、途徑、思路等的把握上。不同時期的辦學思想可能存在時代局限,但蘊含的科學價值永存。第三,辦學(教育教學)經驗。辦學經驗指在辦學實踐中得出的思想方略和行為方式。校史經驗值得重視和借鑒,即使是“走彎路”的教訓也不該忘記,作為現實行為的警示也是一種“效應”。第四,辦學(教育教學)成果。辦學成果滲透著行為人的汗水和心血,凝聚著創造者的膽識和智慧。從學校品牌的創建,到課堂教學的革新,成果大小有別,但創造成果的目標追求都是為了提高育人效益。校本文化傳承校史成果,不僅是將以前的獎杯、獎牌、獎狀、證書等成果標志物珍藏于校史館,更重要的是將成果內容和創造成果的過程以適當的形式反映出來,讓現在和未來的師生看得清、感觸深、受鼓舞、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