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清
《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明確指出,教學能力大賽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教學能力比賽的引領示范作用。大賽重點考察教學團隊完成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進行反思改進的能力,參賽材料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案、教學實施報告和教材選用程序說明等文檔資料,以及課堂實錄和課堂教學片段等視頻資料。
2022年教學能力比賽采取“先網絡初評、后組織決賽”的方式。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教學實施報告都是作為第一賽項出場,可見其地位和價值。教學實施報告怎樣寫,國賽文件早已給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內容要求,包括教學整體設計、教學實施過程、學生學習效果、反思改進措施等,要突出重點和特色,體現創新舉措和具體成效。
《呂氏春秋》曰:“用民有紀有綱,一引其紀,萬目皆起,一引其綱,萬目皆張。”楊泉《物理論》也提出:“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意思是,抓住總綱,漁網的網眼自然會張開,抓住根本,末節就自然會順從。就教學實施報告而言,“綱”即是教學整體設計,包括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學情與校風等。“目”有很多,主要者有三:實施過程、教學成效、特色創新。“一綱三目”,構成了教學實施報告的主體骨架;“綱舉目張”,則要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樹立全局觀,又要集中主要精力和智慧,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綱”而言,教學設計基于教材和學情,根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體規劃教學實施和師生活動,重點解決實施過程、教學效果和特色創新等問題,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動指南和“劇本”。
“目”,在教學設計指導體系下,實施過程主要涵蓋整合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助推學生成長成才。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框架下實施過程的水到渠成,就學生而言,主要包括知識的掌握、技能的提升、目標的達成、身心的愉悅以及出彩人生的奠基。在此基礎上,教師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教學理念更加成熟,教學經驗得以豐富,教學風格更加穩健,教學活動愈發精彩,教書育人獲得更大成效。而將以上過程與成效加以總結反思,歸納提煉出來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個性化成果或獨特經驗即是教學特色創新。這是一種“自動”生成與集成,是教育教學辛勞和智慧的結晶[1]。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和檢驗的唯一標準。我們根據兩年省市參賽的實踐經驗,在實施報告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整合了實施報告和匯報課件,借助“三部曲”形式,采取教師、教材、學生“三位一體”的體例,刪除了繁文縟節,摒棄了復雜的體系,保留并凸顯了實施報告的精華和教學實踐的創新。“三位一體”,是三者之間的有機關聯、同頻共振和和諧統一,杜絕了參賽作品中三者“失聯”“單干”等現象。
以參賽課題“Fashion and Consumption”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主創了課堂教學“三部曲”,確立了個性化的教學特色,為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助推學生立德樹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貢獻了智慧。
實施過程為“兩軸并行、三步進階、四環聯動”的任務式教學。本單元以教學任務為載體,緊扣“專業技能培養、人文素養體驗”兩根軸,通過學前、學中、學后三個階段,實現了“聽說感知、閱讀體會、寫作感悟、交流展示”四個環節的有機聯動,依序推進完成了“詢問信息、討價還價、勤儉節約、理性消費、分享觀點、體驗購物”六大教學任務。
在教學成效方面,“雙軸并重”助推了專業技能、人文素養“雙提升”,破解了學生思維差異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通過情境體驗教學,激發了學生興趣,運用語言交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了詢問信息、討價還價等與市場營銷專業相關的英語語言知識、溝通技能。以學生口語技能為例,在“詢問信息”這一任務中,口語訓練從控制性練習到半開放性練習再到開放性練習進階,學生從模仿地說、交互地說再到創新地說,語言表達能力獲得穩步提升。在介紹商品信息的同時,深入挖掘品牌背后的故事,滲透價值觀教育,實現專業技能、人文素養“雙提升”[2]。
核心素養融合人文素養,體現了課程教學的融通跨界。在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有機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實現課程教學的融通跨界,形成多元協同育人合力。專業技能教學滲透通識教育,學科核心素養融合社會人文素養,這是教師孜孜以求的英語教學的一種至高境界,成為日臻完善的教學特色。
實施過程為踐行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的“雙思政”范式。根據業已形成的慣例,在教學設計階段,我們主動對接思政課教師,調研并學習了高二年級第一學期思政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消費與消費觀”,將主要內容“消費方式、消費心理和科學消費觀”有機融合到“時尚購物與消費”,有力助推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目標的完美實現,進一步豐富和升華了學生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在教學成效方面,“雙思政”促進了正確生活觀、科學消費觀“雙培養”,堅定了學生多元文化開放包容下的文化自信。單就本單元教學內容來說,思政課程和英語課程的教學側重點還是有較大區別的,課程內容側重于引領學生時尚購物與消費,盡管也有引導職校生理性、科學消費的內容,但絕沒有達到思政課程重在厚植學生科學消費觀的高度。因此,通過雙思政的完美結合,大力促進學生正確生活觀、科學消費觀的雙培養。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語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其作用也毋庸置疑。教育部強調,所有課程都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融為一體,形成同向同行的格局,產生同頻共振的效應,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本單元教學創新的亮點與特色所在,更是我們矢志不渝的教育追尋。
實施過程為探索雙“A”技術互聯共融的體驗式課堂。通過AR技術實現學生購物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體驗,讓學生真切感悟到科技改變生活的震撼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通過AI技術借助英語學習App優化“聽說感知”“閱讀體會”“寫作感悟”“交流展示”四個環節的慧學環境,保障了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協作的“體驗式”學習。
在教學成效方面,雙“A”互聯實現了即時體驗、即時評價“雙生成”,提高了學生語言溝通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在“Real Life Skills”環節,運用AR與AI技術創設了語言感知、輸入、互動和輸出虛擬場景,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互聯互通,調動了學生學習活動參與度,突破了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難題;使用AI英語學習App對英語聽說、讀寫、表達和交流技能進行智能測評,突破了英語自主學習監控與評價難題,實現了即時體驗、即時評價雙生成。
觀念影響生活,科技引領未來。先進技術、信息化手段引入教育教學,當然有助于激趣、擴容、增效,但更應該激發學生學習和掌握科技的欲望與斗志;先進科技運用于教育教學,當然有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但更應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積極投身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
教學實施報告,不僅代表著參賽團隊的教學功底和實踐高度,更是評委特別關注的核心要件。通過教學實施報告,可以有效評估參賽團隊的實力,以及教學風格、師生關系、“三教”改革,甚至學校對大賽的重視程度、團隊背后的指導力量、該學科教學實力在省市職業學校的地位等。
特色創新既是實施報告的靈魂,決定著整個團隊的實力和得分;也是實施報告的眼睛,完美與否,靈性如何,精神怎樣,全系于它。參賽作品“Fashion and Consumption”總結提煉的“雙素養”(核心素養+人文素養)、“雙思政”(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雙價值觀”(正確生活觀+科學消費觀)三大特色創新,既切中時代脈搏,又貼近學生實際需求,更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最好詮釋,彰顯了參賽團隊教育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