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華
“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是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師采用“項目式教學,四節連排”理實一體化的授課方式,圍繞學生信息意識、責任意識、技術運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審美能力五大學科核心素養開展項目實訓教學。面向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業態新技術,通過項目實踐引導學生微觀學技能,宏觀學流程,實現專業實訓教學與崗位實踐的無縫銜接[1]。傳統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存在實訓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教師專業實踐與崗位實踐脫節,大多采用“知識講授、技能模仿、重復訓練”的教學方式,學生創新創意能力較弱,許多學生走出校園后,無法很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根據2020年國家權威機構發布的人才需求報告,數字影音創新創意人才缺口已達150萬,諸多企業求賢若渴。
“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課程踐行“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理念[2],從職業崗位需求出發,依托產教融合真實項目,依據真實的工作流程,構建“數據驅動、雙程合一、四階遞進”的項目教學模式,將數字媒體行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標準貫穿整個項目實施過程。通過項目的教學實踐,為影視后期制作教學探索出一條新路。對于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來說,教學理念的變革、教學模式的創新、新技術的應用為將來職業崗位實踐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基于行業規范和學生專業發展需求,“崗課賽證”四點結合,在學習過前導課程“數字媒體技術基礎”“攝影攝像技術”“平面設計創意與制作”的基礎上,整合攝影攝像、影視后期、行業技術重構“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課程模塊,包括基礎模塊(習慣養成記短視頻制作、文明實踐在行動短視頻制作)、進階模塊(青春的告白專題片制作、生命安全宣傳片制作等四個項目)、綜合模塊(MR技術打造農貿新視效、異地同臺跨校同慶建黨百年)。每一個項目都貼近真實崗位需求,將學習與工作無縫對接,項目設計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知識技能由簡單到綜合,由單一到復雜,同時在項目設計時關注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學生項目制作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也為后續課程“DV創意與策劃”“綜合實訓”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項目“MR技術打造農貿新視效”是綜合實訓模塊中第一個項目,項目來源于師生為縣政府惠民工程——線上農貿展提供技術保障。依據項目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學習與崗位實踐并重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依據真實項目工作流程,采用由單一元素到綜合性組合的主線,將項目分為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四個課時,分別為項目籌備、設備調試、場景制作、直播發布。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技術輔助,多元評價,融入數字媒體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培育,教會學生用新媒體技術助力農產品銷售,助長家鄉農村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傳統的“知識講授、技能模仿、重復訓練”的教學模式,學生創造力不足,崗位適應能力欠缺。現在教師多采用“任務驅動、雙程合一、四環遞進”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習過程的四個環節對接企業虛擬直播的工作流程,每個環節精心設計貼近學情的任務,學生微觀學技能、宏觀學流程,學習過程中注重“德技”并修,融入行業操作規范,加入學生監理全程監督。
1.任務驅動“加溫度”,促進做學教合一。引入政府惠民真實項目,依托校企合作企業提供MR新技術支持,將項目分成四個環節,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助農虛擬直播”項目為載體,各環節用任務單貫穿始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質量控制“加力度”,建立評價管理體系。為了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作品的質量,我們建立了“三段”質量控制模式。課前,教師精心設計各環節預習任務,學生借助平臺資源自主嘗試完成預習任務;課中,教師對質量較差的任務強化訓練,提高質量;課后,及時將各方評價數據錄入人才質量管理系統,根據平臺數據及時優化調整。結合項目實際在學生崗位分工時設置監理崗位,實操環節監理充分發揮作用。
3.資源整合“加深度”,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建理實一體立體資源庫,實現校企融合、優質資源共享。資源包括仿真實訓、微課資源、素材中心、優秀案例、獲獎作品、軟件、活頁教材、任務單、評價表等,在課程教學中不斷更新、優化、豐富資源庫。
“數學影音編輯與合成”課程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應用所學專業特長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同時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無痕滲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從地區傳統文化入手,將德育元素通過數字解碼融入課程教學、項目實踐當中,引導學生增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提高“三農”感情,提升為“三農”服務的愿望和能力。通過學校自主開發的人才質量評價管理系統,對項目完成過程監測,同時把監測數據與標準進行比對,得出評價結果。系統包括學生測試、多元評價、智能分析、多維呈現與預警等功能,實現了全方位、可視化、智能化、易操作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與評價。我們結合評價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報告,深入調查,精準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準學生的生長點后優化任務設計,讓任務需求更貼近學生學習潛能。從任務需求出發,借助學習平臺、資源庫平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教師適時點拔引導,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增強消化、運用知識與經驗的能力,達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追求,引領學生完成項目,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依據中職學生的特點,我們創新提出“五維并重”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理念。“五維并重”即以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為本,以知識技能為重,著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項目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崗位認識,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學生的專業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普遍提高,促進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終極目標的達成。師生將MR技術應用推廣,充分發揮其社會效應,使高科技貼近生活,讓虛擬直播技術“活”起來、“用”起來,除了幫政府完成公益助農直播活動技術支持外,還為本地上市公司線上發布會、共青團線上主題團日活動、阿里巴巴公益活動周等線上虛擬直播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影視社團長期提供學校所有視頻拍攝、制作及直播的技術保障,經常義務為附近的中小學幼兒園提供服務。
在項目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師生能關注新媒體新業態的發展,充實教學內容,結合企業工作流程,設計項目任務。在教學情境、教學準備、教學實施中積極探索新的模式與方法,在教學全過程中有機滲透創新思維的培養。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殊的行業需求,決定了行業人才需要技術與藝術兩手抓,這類人才的培養直接挑戰傳統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純的技術或藝術課程的堆積無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技藝兼修。要加強專業融合,將藝術專業與數媒專業師資、資源互通,探索跨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是一門綜合藝術,影視從業人員除了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執著追求,還需要不斷學習、探索,不斷總結進取、創新,不斷提高思想修養和業務素質,才能逐步成熟。必須進一步構建校企合作共同體,建設數字媒體專業產教融合平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后期,我們還要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引導,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實施個性化教學,提高崗位應變能力。教育創新,科技先行,隨著5G的不斷成熟,全息投影的不斷發展,我們將引入MR全息數字化技術,探索MR技術在其他領域中的實踐應用。
通過“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課程的學習,將鄉村振興根植于年輕學子心中,將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引入到鄉村建設中,提升學生為“三農”服務的愿望和能力。不久的將來,走出校門的莘莘學子一定會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