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珠
【摘 ?要】“蒙以養正,圣功也?!边@一發人深思的信條式經典之論,其意在于著重強調——認真抓好并努力抓實“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無論在應試教育還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無論對于知識傳授而言還是對于能力培養來說,都是這種客觀性現象和實質性道理,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同樣也是如此。本文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在簡要解析當前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和“知行脫節”原因的基礎上,主要從矯正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構建上,試對此簡要闡述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兒童教育;行為規則養成;現狀原因分析;策略性探究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眹袊?、家有家規,社會生活中同樣有公序良俗的有效約束和積極引領,自古以來莫不如此。兒童所有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都是通過包括學校、家庭與社會在內的整體教育來實
施、推進和完成的,其中學校教育是最為直接、無可替代的責任主體。在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加強少年兒童“規則教育”已成為社會需求,更是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大實踐課題。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必修類基礎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優勢,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即在于——對少兒普及法律常識,培養規則意識,實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一、簡析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和“知行脫節”原因
人所共知:“少年興則國家興,少年強則國家強?!鄙倌陜和粌H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他(她)們更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未來。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實質性作用和影響,少年兒童在行為素養習慣養成上,客觀地存在“知行脫節”等諸多不良現象。概括地來說,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兒童普遍生長在
“獨生子女或少生子女”家庭環境,“溺愛式、放養式”家教模式嚴重缺乏對規則意識與行為習慣的科學教育和有效培養。尤其是部分家長長期離家外出務工,在缺乏親情陪伴和良好教育狀態下,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行為上容易形成“留守兒童綜合征”。這對于規則意識和規則行為的培育與養成,對于“知行統一”的激勵與引領等,都是重大的考驗和巨大的挑戰。二是許多教師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即使在教學改革大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唯成績論英雄”依然痕跡明
顯,只教書卻不育人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對兒童在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上的足夠重視,這也是造成兒童“知行脫節”現象的重要因素。三是隨著教育社會化程度在不斷地提升,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特質不斷加劇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不良現象對校園教育的滲透力、沖擊力越來越強,這對于新形勢下兒童規則意識的養成教育帶來了巨大壓力和重大挑戰。四是迫于各類“生存性壓力”,或者說正確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到位,學校層面上對于包括“規則意識”在內的人文性教育,更多地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五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缺乏應有聯系和深入通融,“各自為教”或者“背對背”現象普遍存在,不但沒有“互動合力”,往往還會出現“矛盾或抵消”的現象。上述所說,雖然不是全部內容和全部原因,卻是導致兒童群體不良行為習慣和“知行脫節”現象的重要因素。
二、對小學道法課程中加強兒童規則教育的策略性探究
(一)在人文教育關懷下,以“教材活動、情趣涵養”為抓手,重點突出、循循善誘,把兒童不斷地引向良好規則素養發展狀態。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就是幾個例子?!痹趯W校教育中,基礎教材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指令性和指導意義,所以說,教材活動是學校教育中的基礎項和常規項。教材具有著無可替代的“例子”特質,無論對于引領德智互動而言,還是對于促進學用結合來說,都能夠充分發揮其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正強化”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規則”教育的資源和現象可謂隨處可見、信手拈來,同時隱性或間接性資源更是不計其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根據教學和兒童發展等情況需要,在堅持“情趣第一”原則下,善于引入或創設各類情景形式,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開展與之相應的規則教育,切忌純“理論性灌輸、泛泛式而講”,而是要努力攫取“情緒智力”效益,在點點滴滴中逐步地引領兒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三年級上3單元第8課《安全記心上》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環節,教師一方面借助課文插圖和文字互動形式,引導小學生通過多人小組研討和集體交流分享等,讓孩子們切實感知“遵守交通規則”的種種好處和實質性意義,正確認知“違反交通規則”的危險和害處;另一方面,還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下載一些法規條款、圖文信息等,并進行詳細解析,努力震撼兒童的內心情感,更好達成“警鐘長鳴”的教育效果。
理論和實踐同時表明,基礎教材這種優質資源是不容忽視且無可比擬的。這不但是對學生開展教育與教學活動的“初乳素”,同時還是引領教與學過程的“必需品”,是培養學生內學與外用意識和能力的“營養品”。只要堅持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充分發揮教材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主體性”功能,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書和育人目標。
(二)在人文教育關懷下,以“生活鏈接、內外互動”為抓手,重點突出、循循善誘,把兒童不斷地引向良好規則素養發展狀態。
值得強調的是,規則與生活不僅“同在”,雙方在外延上還是“恒等”現象。無論是道法學科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還是規則意識激勵和行為習慣引領,都應當而且必須“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始終堅持在兒童生活文化視野下“低緩飛行”,才能在內外互動中贏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并且能夠不斷地放大善教與樂學效應。不僅如此,人民教育家葉圣陶校長還強調指出:教育只有自覺主動地投放在“社會生活”大背景下,才會真正地產生作用,并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與之相應的是,教育與教學一旦遠離或者擺脫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補,就會由此而最終變成“鏡花水月、無源無本”。比如,在“小學生交通安全”內容教育中,在“小學生網絡安全”主題教育中,在“我們的班規我們訂”教材資源活動中,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條文法規教育中,都應當而且必須引導小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來進行。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變相地降低教與學難度,進一步優化教學的結構和過程,而且有利于逐步地增加教育學的寬廣度和深厚度,更好地引領學與用結合。
正如上文所說,“生活規則、規則生活”歷來是社會常態,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也在“學以致用”上。學齡兒童正處在啟蒙教育狀態,他們就像一張潔白無瑕的“大白紙”——“描紅則紫、繪黑則黛”。在這無可逆轉的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應通過各類路徑和方式,善于通過不斷地“激勵、喚醒和鼓舞”,把兒童引向“生活化教育、教育生活化”道路,這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未來的德善之舉,能夠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激發其無限活力。
(三)在人文教育關懷下,以“情感體驗、主題實踐”為抓手,重點突出、循循善誘,把兒童不斷地引向良好規則素養發展狀態。
人常言:“只有深入自然田野之中,才能飽賞一年四季的美色;只有融入江海河川之中,才能感知一年四季的水之性情。”這一淺顯而又質樸的經典式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自主實踐”的必要性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它與“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皮亞杰語),在本質上具有同工異曲之妙義。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學生的“情感體驗”現象,努力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更大時空和更好平臺,激勵并引領他們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自主時間和情感體驗活動,不僅有利于有效激活兒童的內在驅動系統,而且有利于在促進實際認知的同時,不斷深化他們的學習與理解、感悟與內化能力。比如,我校多年來堅持把每個學期的第一個月時間,始終規定為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宣傳月”,并且通過豐富多元的“主題實踐教育”形式,組織與引領小學生反復深入地學習《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清流縣屏山小學規則素養“三字經”》等基本內容;與此同時,還通過“百家講臺”、知識搶答賽、“創優爭先”等平臺和形式,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文藝表演等載體和活動,對全體小學生積極開展立體式的規則素養教育活動,贏得了他們的熱烈響應和深度參與。
南宋陸游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趯W校教育中,喜聞樂見、豐富多元的自主實踐和情感體驗活動,不僅能把教育活動打造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逐步引向
“求取真知、學做真人”的良好發展狀態。不僅如此,在情感體驗中還能產生一些“生成性資源”,這不是令人期待的現象嗎?
(四)在人文教育關懷下,以“多元互動、激勵引領”為抓手,重點突出、循循善誘,把兒童不斷地引向良好規則素養發展狀態。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校教育是一項教學相長的綜合性實踐工程。除了“智慧、情懷”因素,還講求“教育藝術”。只有在“教育三元素”的共同融入、和諧互動下,才能從勝利不斷地走向新的勝利,從成功不斷走向更大的成功。那么什么是教育藝術呢?簡言之,教育藝術不在于啟智益能的本領,而是在于對學生成功地實施“激勵、喚醒和鼓舞”。就兒童規則教育來說,“激勵引領”可從如下幾點入手:一是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注重培植一些典型人物與事跡,并注重宣揚和推廣,既可造濃教育氛圍,又能讓兒童在可親可近、可感可觸中“學有榜樣、趕有方向”。二是通過主題教育和案例剖析等,生動形象地展示“規則”現象與“不規則”現象,引領兒童在正誤對比中切實感知“可為與不可為”。三是對于學習、行為和活動等現象,把“教師評學”與“自主評價”相結合,把“個體評價”與“團體評價”相結合。所有這些,能夠更好地激勵自覺意識和習慣養成。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從根本上切實改變“知行脫節”現象,還需要學校及其教師善于通過手中擁有的“非權力”因素,在“相同目標、共同愿景”下,與以家庭為主的校外社會力量互動起來,努力贏得“家校共育、良好合力”現象,共同推動教書育人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結束語
在學校教育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富含豐富多元的“規則”元素,是對兒童規則意識和習慣養成教育的優質資源和良好平臺。教師善于以上述幾點為主抓手,多元互動、熟能生巧,既可有效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和“知行脫節”現象,又能把兒童引向良好規則素養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盧慧姍.公序良俗見素養——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0(9):72—73.
[2]呂佳美.寓學于樂踐真知——淺談如何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用游戲教學培養學生規則意識[J].新課程(小學),2020(9).
[3]韓笑,張毅生.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兒童“良好規則意識”的有效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1(2).
[4]朱曉兵,黃妍.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行為規范意識[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20(12):92.
[5]易曉燕.不應忽視的社會熱象——“互聯網+”大背景下對青少兒網絡安全與規則素養的培育[J].信
息周刊,2020(32).
(此文章系2021年三明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校園文化背景下的規則素養教育實踐研
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y2021037。)
380950058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