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萌梟
摘 要:采訪是紀錄片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是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者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起到的重現過去、表達思想、傳遞情感以及參與敘事等作用。在實際創作中,創作者更要熟練掌握和恰當運用人物采訪,為影片創作提供有力支撐,提高影片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本文對人物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的作用和具體的實施策略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期為紀錄片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紀錄片 紀錄片拍攝 人物采訪
一、引言
人物采訪作為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紀錄片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集中體現了紀錄片真實性的創作原則和拍攝特點,對整部影片的敘事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巧妙運用人物采訪技巧,對敘事內容的展現、故事情節的構建以及影片主題的表達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對人物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的作用和具體的實施策略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期為紀錄片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的作用
在20世紀30年代,紀錄片中已出現被拍攝者在鏡頭前發出的聲音,但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采訪的運用并不多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制作者觀念的變遷,
采訪的功能逐漸被創作者所重視。時至今日,采訪已經變成了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紀錄片拍攝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任遠教授就曾提出: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采訪的藝術、編輯的藝術。
1、采訪可以再現歷史
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中,很多情況下沒有完整的影像資料,因此很多故事和事件無法用畫面來展現,這時采訪則成為紀錄片歷史再現的重要手段。采訪可以賦予歷史以人的鮮活氣息,那些歷史見證者和親歷者填補了歷史文獻和畫面的缺失,為還原歷史真相提供最大可能,在盡可能地保證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展現出歷史敘述的多元性。
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的鴻篇巨制,憑其鮮見的歷史檔案、珍貴的口述史料、真實的歷史影像,引發廣泛關注與好評。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歷程為敘事主線,全景、真實地披露了決策內幕和歷史細節,尤其是“搶救式”挖掘、采訪數十位歷史當事人、見證者,以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營造70年前那場戰爭的歷史氛圍,成為該片深化主旨和成功傳播的重要因素。其中《冰湖血戰》一集,講述志愿軍在新興里全殲美軍兵團這一歷史事件時,影片中采訪了時任第27軍作戰科長高圣軒、營教導員張桂綿、政治部報社編輯孫佑杰三位親歷人,他們從細節處窺見歷史給他們的印記,共同還原了當年繳獲美陸軍第31步兵團北極熊團旗的內幕細節,多方信息準確印證了真實史料,為觀眾搭建起了全景的歷史圖卷。
2、采訪能夠表達思想、傳遞情感
在過去,紀錄片經常采用“解說+畫面”的模式。解說詞作為描述人物的重要手段,對展現人物思想、表達影片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解說詞只是畫面和敘事的補充,而且解說詞創作通常以檔案記載為基礎,難免出現敘事角度單一、思想表達欠缺、情感展現不足等問題,很難取得觀眾的信任。相比之下,親歷者口述更真實、更生動、更利于表達思想、傳遞情感。雖然在描述歷史事件的準確性、全面性等方面可能會有欠缺,但親歷者在事件現場的環境體驗、氛圍感受、思想活動、情感變化等方面能夠帶來準確、感人的細節信息,這些細節信息往往在檔案記載里很難找到。而且口述的細節性語言更容易激發觀眾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從而增強了紀錄片的感染力。同時,觀眾也可以通過觀察采訪對象的言行以及情緒變化“捕捉”到采訪對象在歷史中對某一事件的情感和態度,這些都有利于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傳遞。
3、采訪能夠參與紀錄片敘事
紀錄片的敘事是創作者對素材進行處理的結果。紀錄片所涉及的人物或事件并不局限于當下,很多情況下是過去時間和空間內的活動。通過人物采訪對事件進行不同角度、不同視野的解構,可以把事件或人物在歷史中的本來面目更加真實地展現出來,使紀錄片的敘事更加完整流暢。
紀錄片《拾遺保護》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采訪是每一個選題都不可缺少的部分。老藝術家們結合自身技藝世代相傳的故事來講述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通過鏡頭前的即興表演來展示手藝絕活和文化傳承,這些都是影片成功的關鍵。在《中國川劇藝術》劇集中,創作者邀請到已是82歲高齡的許倩云老人作為采訪嘉賓,她是曾經的“川劇皇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倩云老人為我們詳細講述了50年代進京演出引起轟動的情景、川劇曾經的輝煌以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振興川劇所做的感人事跡等等。她的講述很好的推動了影片的敘事發展,同時在鏡頭前她還為我們即興表演了一段川劇,生動地展示了“川劇皇后”的魅力以及川劇的精彩,這極大的提高了影片的觀賞性。
三、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的實施
明確了采訪的重要作用,紀錄片創作者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保證記錄的真實性的前提下有效的開展現場采訪活動,并結合紀錄片所反映的實際內容合理保持拍攝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1、做好充分的前期策劃和準備
紀錄片的制作必須經過充分的前期策劃,尤其是采訪拍攝。拍攝前創作者要對整部影片的采訪思路、問題設計以及采訪對象的選擇和了解進行詳細的策劃。前期策劃越詳細全面,后面的拍攝就越順利高效。
采訪思路對整部紀錄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采訪前,主創人員一定要理清思路,清楚整部影片的節奏安排、掌握不同片段的相互銜接、熟悉不同采訪對象的采訪順序等等。只有采訪思路清晰,整個采訪過程才能順暢、高效,影片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采訪問題設計是紀錄片前期策劃中的重要環節。采訪的問題要契合影片主題、符合人物形象。紀錄片并不是簡單的記錄表象,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深刻內涵才是影片真正要表達的內容。因此,紀錄片創作者要通過合理的問題,引導采訪對象深入地表達思想、真實地傳遞情感,同時確保采訪對象的思維和情緒沿著影片預期的方向發展。
紀錄片中的采訪對象經常不止一個人,通過對不同人物的采訪,可以使觀眾多視角、全方位了解事件的發展和人物的特點,提高影片的可信度。面對多個采訪對象,盡量選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并且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人。同時,創作者要對采訪對象的個人資料進行調研、收集,熟悉了解采訪對象,結合其性格、特點設計采訪問題及采訪形式。這樣能夠有效拉近采訪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激發采訪對象的表達欲望,從而使采訪者更好地獲得采訪素材。
2、采訪中要做到用心、用情
采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采訪者需要投入感情用心交流,不能機器化的進行。首先采訪者要有真誠的態度以獲得采訪對象的信任。在拍攝前要與采訪對象充分交流,拉近雙方的距離,深入了解采訪對象的性格、心理。同時注意引導采訪對象了解影片的意義、認識自己所起的作用。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要注意溝通方式、措辭、語氣等,尤其是針對一些尖銳問題的情況下,努力營造舒適、自然的采訪環境,以使采訪對象能夠真實全面的表達觀點和情緒。
其次通過恰當提問激發交流欲望。紀錄片為了展現鮮活的人物形象,需要能夠對其進行由表及里地觀察分析,這就需要采訪對象愿意交談。采訪者通過恰當提問、耐心傾聽、巧妙溝通,做到用心交談,實現情感交流,從而達成走近人物內心、了解人性、挖掘語言背后深層內涵的目的。
最后要注重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紀錄片創作者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采訪本身是圍繞著人展開對紀錄片內涵的挖掘和主題的升華,所以在采訪過程中人是最重要的。拍攝者在從客觀角度還原人物的真實故事和他們的喜怒哀樂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對采訪對象的關懷,這樣的影片才是成功。如果一味追求真實,不顧對人的關懷,則失去了紀錄片本身存在的意義。
3、注意選擇采訪環境、采訪方式
在紀錄片采訪現場,還應該重視采訪環境和采訪方式的選擇。合適的采訪環境下,容易實現人物獨特的語境、突出人物情感表達,更好地表現人物的特點、刻畫人物的內心,能夠對紀錄片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通過營造合適的采訪氛圍,能夠有效幫助人物進行回憶和思考,以便對相關的深層次內容進行挖掘,這對于紀錄片創作非常重要。
另外,采訪可以不必局限于傳統的面對面的問答方式。注意探索不同的、靈活的采訪方式,比如讓采訪對象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接受采訪,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畫面內容,最重要的是能夠有效消除采訪對象的緊張心理,使其更加自然、輕松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思維情緒,更好地實現了真實紀錄的目的。
四、結束語
在紀錄片創作中,對比其他表現手法,人物采訪是最真實的再現方式之一。創作者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采訪在紀錄片拍攝中的作用,然后通過巧妙的實施和恰當的運用,實現采訪的真正意義,為影片創作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可以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之成為人類探索世界和紀錄世界的更有力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 沈一冰.淺論電視紀錄片的人物采訪[J].新聞實踐,2002,(11):48-49.
[3] 王宇英.口述史:為何與何為[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04):151-157.
[4] 梁軍.人物采訪在紀錄片中的運用[J].新聞前哨,2016,(06):40-41.
[5] 李琦.人物采訪技巧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J].新媒體研究,2016,2(18):141-143.
39495019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