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鋒 姜瀟
摘 要: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體育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身體素質為目的的必修課程,對于幫助學生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實施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需要在明確課程目標定位基礎上,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全方位開拓課程資源,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機制,真正實現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
關鍵詞: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價值;策略
基金項目:1.阜陽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成果培育專項《特色為本,多元融合:縣域小學體育大課程開發研究》(2017JCJY06);2.教育部2021第一批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題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202101179016);3.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養創新項目《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培養創新項目》(2020zyrc115);4.安徽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后撤點并校時代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內卷化”現象考察》(S202010371045)研究成果之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堅持五育并舉,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1]強調了新時代下五育并舉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大意義。《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體育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小學生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它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體力,增強他們的體質,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保健習慣。重視小學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有利于發揮體育的樹德、啟智、育美、促勞的功能,對于鄉村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影響深遠。因此,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需要立足鄉村小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基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澄清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價值,積極探尋鄉村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策略。
一、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價值
(一)幫助學生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人們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尤其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許多家長們認為體育與健康課就是一門副課,只是單純的運動,在他們眼中,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跑跑跳跳上,不如多解一道應用題。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必然導致鄉村學校師生對于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忽視。而我國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識,還應當有健康的體魄。通過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能夠獲得有關運動以及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夠掌握各種體育鍛煉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身體素質。這既有利于學生在自己喜愛的運動中不斷挖掘自身的運動潛力,為終身鍛煉打下牢固基礎,又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有利于增強當代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與城市學生不同,大部分的農村學生并非獨生子女,一方面,由于家庭原因,他們小小年紀就承擔了本不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家務活,這也使得他們在生活、學習上更加的勤奮、積極,獨立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另一方面,鄉村小學生的生活較為單調、樸素,他們在人際交往、新環境的適應、心理適應等方面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由于熱愛體育運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學生將更加愿意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中去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中去理解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的密切聯系;在集體活動中建立起對自我、對群體乃至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體育賽事中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
二、鄉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策略分析
(一)明確課程目標定位
新時代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健康觀念、掌握必備的體育運動知識與技巧、養成良好的衛生、保健習慣,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對于鄉村小學而言,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學校管理人員,都應當轉變傳統“知識本位”的課程實施觀念,樹立新時代健康教育觀,需要從三維課程目標出發,明確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定位。
一是確立知識與技能目標。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所要達到的基礎性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授予學生相應學段的健康知識與技能,通過此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切實了解到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現實內涵,對各球類、田徑類、體操類運動項目有所涉獵,與此同時,有著科學的作息觀和保健措施。體育與健康教育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做中學”,而不是從“書本中學”,要走出教室,張開手、邁開腿,學會從“做”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比如學習游泳掌握有關防止溺水的安全知識等。二是確立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時避免“一刀切”,應當結合現有條件,嘗試運用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實施課程,并在實施中涵養體育精神、健康觀念、保健習慣等。三是確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時代責任感教育。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注重他們的運動體驗,引導他們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培養他們勤于鍛煉的精神。
(二)轉變傳統教學方式
為了避免由傳統教學方式而導致學生對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的疏離,鄉村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核心,在反思中不斷革新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農村體育與健康教育并不是簡單地給學生講授課本上的知識就能夠完成的,新課改背景下,鄉村體育教師應當化主講為主導,勇于脫離“死教材”,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樂于鍛煉的良好課堂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充分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得到真正凸顯。其次,要積極開辦各類主題活動,革新教學模式,在歡樂體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某教師在一個只有百名學生的鄉村小學支教時,由于該校條件較為艱苦,連最基本的跑道、操場、沙坑等體育設施都沒有。為了帶動全校的體育工作,該教師舉辦了該校第一年運動會,并積極動員全校師生踴躍報名。由于沒有設施場地,該教師自己動手,在一處坡地上挖了一個土坑,填上黃沙,制成一處簡易沙坑。在土地上撒上石粉水制成跑道,用報紙卷代替接力棒……整場運動會沒花學校一分錢,但卻讓學生們享受到了運動的樂趣。再次,要加強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盡可能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地不斷推進,農村地區既要加強學校的信息資源的建設,讓體育與健康教育能夠融入其中,同時要充分利用村、鄉、鎮、文化站點、體育旅游景點等建設資源,實現體育信息資源的建設和共享。[2]
(三)全方位開拓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基礎,課程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充足的體育課程資源支撐。對于當前鄉村小學體育課程資源不足的情況,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第一,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對鄉村體育教師制度的建設。一方面可以采用人才引進、教師輪崗制、集團化辦學等多種途徑均衡城鄉師資配置,將優質師資引入鄉村。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留住人才。要切實地提高鄉村體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關心青年教師的教學生活;定期對教師開展相關培訓,并成立體育教師研究小組,進行科研工作,切實地提高鄉村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此,一要加強師風師德的建設,讓有德行的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當前,有關某某教師責罵、體罰甚至是性侵學生的新聞頻繁爆出,師德師風問題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體育教師,既要著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有理想信念、有扎實學識、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又要加強對學生生理、心理的健康教育,不僅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還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要加強體育教師隊伍的培訓,讓優秀教師不斷獲得成長。可以定期舉行縣域新老教師交流會,彼此交流,溝通經驗,互相學習。也可以通過聘請專家、學習優質網課等形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當然,體育教師自身也應當有專業發展的意識,在教育教學中,善于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加強理論的學習。第二,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一方面,當地主管部門應當結合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情況,有的放矢的下撥教育經費,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用于學校建設運動場地,配齊需要的運動器材,并相應地做好場地、設備的清潔與維護工作,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根據學校的地形、周圍的自然資源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如利用山坡、小路、森林進行攀爬、跑步、競走等身體素質鍛煉,還可以將草地改造成足球場,自建游泳館、制作簡易籃球場等等。通過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自然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課程體驗。第三,要大力開發鄉土教材。農村學校應當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活動項目并進行適當改編,形成獨具特色的鄉土教材。小學體育教師可以直接將民族傳統體育內容滲透到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中,以教材、教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與競技體育運動相比,民族傳統體育根植于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和休閑娛樂實踐中,蘊含著深刻且濃厚的民族精神。體育教師要培養小學生這種精神,需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參照現代競技體育的一些特點,對民族體育項目課程化改編。由于學校對于民族體育教育方面缺乏規范的管理,應及時地加強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力保將中國民族體育項目放在小學體育課程中的重要位置,強化民族體育教學理念,加快民族體育課程的改編工作,并將改編的成果盡可能地早些應用到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實施中。
(四)構建完善評價機制
體育與健康課程具體實施情況如何,有賴于對實事求是的課程評價,這就需要科學地制定課程評價的標準,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首先,從評價的主體來說,采用多主體評價。除傳統的教師評價外,還可以開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這樣有利于全面、客觀、真實的反映學生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對于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與信心。其次,從評價的內容來看,堅持綜合化的評價內容。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標準從內容層面來說,一般來可以從體育健康知識、體能與技能、健康行為、健康意識、 衛生習慣、疾病預防、風險防范、環境適應等方面確定具體評價標準內容。[3]最后,從評價的方式來說,強調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采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注重學生完成課程標準規定數量的目標任務,體現量化的評價,同時,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還可以采用綜合素質評價、檔案袋評價、蘇格拉底式評價、表現性評價等質性評價方式。[5]因此,教育評價者應當學會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客觀公正地記錄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悟,以評促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浪;唐心怡.五育并舉視域下學校體育的價值審視與課程實踐[J].中國教師,2021,(04):100-101.
[2]曾偉;林偉偉;李家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藏區農村學校體育的現實困囿與展望[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06):64-69.
[3]陳曙;王健.健康中國視域下學校體育的時代使命、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05):13-22.
[4]周棟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小學體育課程資源的可行性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2018,(7):101-102
[5]康翠萍,龔洪.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價值旨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6):69-74.
作者簡介:
汪杰鋒(1968.11-),男,安徽桐城人,阜陽師范大學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管理學。
姜瀟(2002.10-),男,阜陽師范大學2019級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
34505019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