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英
以讀促寫,顧名思義就是借助閱讀的力量培養寫作能力,因為閱讀和寫作是互通的: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背后隱藏的情感和意義,學習作者的行文思路,為寫作積累資源、經驗和技巧;而寫作,又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他們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蘊。所以,在初中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開拓視野,學習文人大家的寫作方法,并化為己用。本文圍繞以讀促寫的教育理念,闡述了幾個關鍵問題,以期能使教與學事半功倍。
一、推敲字詞,精雕細琢實現以讀促寫
初中階段,作文的字數一般要求600字左右,對于不擅長寫作的學生來說,完成一篇作文需要消耗很多精力與時間。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分析寫作難點在哪里。其實,不管是連句成段還是連段成文,都離不開詞匯,詞匯是最小的語言單位,也是寫作最核心的元素。所以無論是開展閱讀教學還是開展寫作教學,教師都必須強調詞匯的重要性,要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推敲。教材中所收錄的課文都是經典文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有許多用得恰到好處的詞語,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可以帶領學生揣摩,對優秀的句子進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從而使學生能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散文《春》中,有一段形容百花盛開狀態的描寫,值得推敲: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了從側面凸顯“讓”字的生動,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幾個與之意思相近的句子,如:你不等我,我不等你;爭先恐后;急急忙忙……讓學生分別用給出的句子替換原文,他們就會發現無論哪個句子都不能代替“讓”字,因為這些替換的句子表現不出動態感,而“讓”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花兒們爭相開放的情形,使春日陽光明媚、百花盛開的場面躍然紙上。隨后,教師趁機發問:“花兒們爭著‘趕趟兒’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道:“它們想要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由此可見,一個“讓”字,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將花兒想象成了“動態的人”并賦予了其鮮活的生命力。此外,學生還明白了擬人手法的作用和用法。這樣,學生在自主寫作時,就會借鑒這種手法,寫出了精彩、生動的句子,如:經歷了雨水的滋潤,小竹筍們從土里紛紛鉆出來,嬌羞的花兒也從綠葉縫里偷偷地探出了頭。
由此可見,對于字詞的精雕細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也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樂趣,而不是讓枯燥乏味的感覺充斥學生的大腦。學生明白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寫作交流的欲望自然會迸發,這樣的以讀促寫,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編內容,多樣訓練實現以讀促寫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也紛紛顯露,要想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更上一層樓,必須增加寫作教學的強度,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除了上文提到的推敲手段,改編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之一,包括改寫、續寫、縮寫、擴寫、補白等幾種方式。顯然,改編不僅要求學生會“讀”,還要求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涵,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后在尊重原文思路、立意主旨的基礎上改寫。改編時,學生不必擔心會被原文限制思維,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改寫,寫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文。
例如,當前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很多寶貴資源都在緩慢流失,保護環境迫在眉睫。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學生更應該具備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堂作業——“我想對地球媽媽說”。很明顯,這是一篇心靈對話主題的作文,學生需要設身處地地思考當前地球的環境狀況,然后仿照學過的課文——《大自然的語言》寫作,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行文思路,表達內心對地球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一些很容易忽略的壞習慣或者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比如:忘記擰緊水龍頭、隨處亂扔垃圾等。讓學生回憶這些并不是為了批評他們,而是讓他們明白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壞習慣,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畢竟環境關乎著人類的生存。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我們不能為“己利”而破壞他人的利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保護地球,并寫下自己的想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實時感悟,抓住靈感實現以讀促寫
情感是任何體裁文章都必不可缺的催化劑,文章一旦缺少真情實感,讀者讀起來就會覺得空洞乏味,記敘性文章如此,說明性文章亦如此。初中階段,教師都會強調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也會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通常情況下,剛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學生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想表達的情感也是最強烈的,這也是為什么教師喜歡讓學生寫“讀后感”的原因之一。因為讀后感是瞬時感受,包含了讀者在讀完文章后對情節的回憶、對內容的評判以及自身感受的表達。可見,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以讀促寫的作用。
例如,學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學生會被如山的父愛打動,內心會非常柔軟。教師可以趁此機會讓學生以“父愛”為主題寫一篇隨筆,要求“寫下印象中最能體現父愛的一件事”。學生學完課文,心中感慨萬千,盡管父親平時不善言辭,看似冷酷,但其實父愛并不比母愛少,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學生原本可能不明白形式不同在哪里,但讀了《背影》一文,明白了文中父愛的表現形式,就會聯想到自己的父親,進而理解自己父親的愛。這種轉移效果正是借助實時情感實現的,也是寫讀后感的好處。
四、進行拓展閱讀,豐富積累實現以讀促寫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生的閱讀量越多,積累的寫作素材越豐富,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應用的內容以及范圍就會越廣,作文內容也會越豐富。因此,要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擴大閱讀范圍,豐富寫作素材,充盈寫作知識量是重要前提。教師要讓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并汲取讀物中的精華,將其摘抄下來,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用素材,在日常教學中要對課文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汲取精華,尋找亮點,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可取之處,并將其應用到寫作中。如《濟南的冬天》一文,作者老舍從山、水、天氣等多方面對濟南的冬天進行了描寫,是一篇非常經典的借景抒情文,表達了對濟南的熱愛之情。作者在描寫濟南冬天的景象時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他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等句子,用擬人手法賦予濟南的冬天以活力,表現了濟南冬天的美。其次,教師要多推薦與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當的,并且有助于持續發展的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這些作品,學生的閱讀水平能夠得到提升,寫作素材積累也會更豐富,有助于寫作能力以及閱讀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四大名著以及外國經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呼嘯山莊》《泰戈爾詩集》等,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五、仿寫訓練,借鑒范本實現以讀促寫
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其寫作方法巧妙,所表達的情感真摯、細膩,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教師不僅要認識到閱讀對于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作用,更要認識到閱讀內容對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僅要組織學生閱讀,還要開展讀后仿寫的活動,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將從閱讀中汲取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從而提升文章質量,提高寫作能力。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抄錄筆記的習慣。閱讀不應僅停留在“讀”的層面,應深入到記憶的層面,眼看、腦思、手動。摘錄筆記,學生能夠加深對閱讀文章內容的印象,還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組織學生仿寫。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考作者老舍對濟南冬天的描寫方式寫作,如寫校園秋景、家鄉春景等。如此,學生能從不同角度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明白應該如何借景抒情,從而提升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認識到仿寫并不等于復制,仿寫其實是在自我認知以及自我生活經驗基礎上的二次創作,是發揮自我寫作風格和個性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因此,最終呈現的仿寫作品應當有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只能仿照范文的寫作思路和技巧,不能完全照搬。這樣,仿寫才是具有個人特點的創作,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六、融入情感,拓展思路實現以讀促寫
初中生在寫作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三大難題,即沒有寫作思路、缺少情感以及素材匱乏。對于學生來說,充實寫作素材庫可以通過閱讀實現,豐富文章的情感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實現,但設計寫作思路的能力卻是很難在短期內培養起來的。通常情況下,打開寫作思路離不開閱讀,學生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分析范文作者的寫作思路、方法,掌握不同寫作思路的切入點,進而打開寫作思路,達到提升寫作質量的目的。
首先,教師在寫作教學初期應培養學生擬寫提綱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寫作前梳理思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寫出來的文章條理清晰,符合邏輯。比如,在寫記敘文時,學生應思考“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是什么?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文中應出現哪些人物?故事情節應如何推動?應該正敘、倒敘還是插敘?如何將記敘事件與文章的中心連接起來”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學生要先明確一點,那就是文章的中心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接下來,再以文章中心以及情感為核心向外輻射其他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最佳的寫作提綱,指導學生寫出佳作。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分析文章思路的習慣,抓住文中出現的時間詞、地點詞、人物詞等重點內容梳理文章整體思路,逐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其在寫作時注重完整性和邏輯性。
七、組織交流,提升表達能力實現以讀促寫
閱讀的過程和寫作的過程有一定相似性,都需要整理思路和進行分析,對分析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組織學生閱讀還是寫作,教師都應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培養。在“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更要重視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表述分析的過程,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要將學生科學分組,讓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學生交流,并在此過程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因為交流的過程是思維能力外顯以及相互學習的過程,交流對象之間差距越大,越有利于思維的開拓,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互相指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對于學生來說,來自同齡人的評價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學生互評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寫作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互相評價的過程既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分析能力,又能讓學生獲得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機會,有助于“以讀促寫”目標的達成。
八、互閱作品,互相學習實現以讀促寫
對于學生來說,想瞬間提升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寫作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著作,豐富文學知識儲備,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唾手可得的資源(如,其他同學的作文、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等)開展寫作訓練,提升寫作能力。可見,教師在落實“以讀促寫”教學方法時應組織學生互相閱讀作品,讓學生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首先,教師可以不同形式組織互讀活動,如小組閱讀、同桌互讀、優秀作品示范閱讀等。無論采用哪種閱讀形式,教師都要提出一定的目標和要求,即在閱讀時要仔細分析內容,深入到作品內部,不能停留在表面。其次,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同主題寫作,并給學生閱讀自己的作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寫作思路和技巧,以親身示范的形式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總之,閱讀積累對于初中階段的作文學習至關重要,也是學生寫作的靈感源泉,所以“以讀促寫”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正所謂“滴水穿石”,深厚的文學素養并不是依靠閱讀兩三篇文章就能形成的,需要日積月累,重在堅持。所以閱讀每篇文章,學生都要認真做好積累、沉淀、運用等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從閱讀中汲取到對自身寫作能力提升有所助益的精華,從而切實提高綜合素養,實現厚積薄發。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語用視域下讀寫結合路徑的探索”(立項編號:KCZ2021008)課題研究論文。
3564500589216